關於葡萄酒的迷思,這是個媒體經常出現的題目,網路也有許多現成的答案,不過我想讓它的內容稍微複雜一點,算是透過這樣的一個主題,回溯自己曾經一度相信,但隨著經驗一一被推翻的成見。
第一個要談的是Barolo與Barbaresco,大家都知道這是義大利北部皮蒙特(Piemonte)的重要產區,它們都以Nebbiolo(內比歐露)這個品種釀製的葡萄酒著稱,前者酒體宏大,俗稱「酒王」,後者相對陰柔,通稱「酒后」。Barolo向來單寧強健、具架構,且建議陳年;Barbaresco 表現則是細緻有花香,酒體也秀氣許多。
談到酒體,通常我們以「重量」來描述酒體給飲者的主觀感受,它「約略」可以與酒精強度呼應。從這一點來思考,不難想像Barolo在法規上要求的酒精濃度,甚至熟成時間,都比Barbaresco要高,而且還要來得長。
攤開地圖,Barolo在Alba西南,Barbaresco則是在Alba東北,兩者之間開車半小時可到。事實上,當地很多酒莊在這兩處都有葡萄園。
除了地理位置相近之外,這兩個俗稱「義大利雙B」的產區,地質與土壤也相當接近,大致是藍灰色多碳酸鈣的Sant' Agata層泥灰岩,或者沙質、淤泥稍多一點的Lequio層泥灰岩。Barbaresco的沙質可能多一點點,這或許是關鍵,不過酒喝起來的感覺,Barbaresco的「重量」卻是明顯輕很多。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
這裡開啟了一個迷思,那就是Barolo既然表現陽剛,喝起來也比Barbaresco要有份量,在兩邊葡萄品種相同、距離有限,土壤相差也不多的情況下,簡單的葡萄酒推理告訴我們,那麼Barolo葡萄園的地勢應該是比較低,種植區域一定比較熱,不然Barolo的酒體為何要比Barbaresco大?
事實是:
Barolo的地勢要比Barbaresco高!
Barolo的氣溫要比Barbaresco涼!
如果要比較具體的數字的話,Barolo葡萄園大概海拔450至550公尺;Barbaresco很少葡萄園超過500公尺,很多都是在300公尺左右。
不要認為酒體比較巨大的酒,都一定來自比較低而暖和的葡萄園。在這個例子裡,最重要關鍵是流經Alba的Tànaro河,Barolo離這條河較遠,Barbaresco則是近了許多,也就是這條河的調溫效果,讓海拔低而偏暖的Barbaresco,葡萄採收時間卻是比Barolo要來得早,酒也比Barolo來得細緻,而更易表現出芳香。
酒精度高酒體一定比較巨大?
剛才談到酒體,我們確實可以用酒精強度來想像酒體,這是知名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Jancis Robinson為一般初學者提供的最基礎講法。酒精濃度比較高的酒,幾乎等同於全酒體(full body)的酒。這不能說錯,但過於篤信它就會變成迷思,而這樣的迷思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
Grenache/Garnacha(格那希)是一個常在法國與西班牙見到的品種,澳洲也種了許多,這個晚熟耐熱的地中海品種常用於混調,但也有不少是以單一品種酒款呈現,這種酒在大賣場隨便找都有,不是什麼特殊的偏執品項。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
有趣的是,當我們將全酒體與酒精濃度高畫上等號時,Grenache就偏偏不是,所有的教科書都會跟你說,Grenache容易釀出高酒精但酒體中等的酒。各位不妨想想,許多南隆河的酒,如果是用高比例的Grenache調配,通常都不是「全酒體」,而是中等偏重一點點;西班牙原阿拉貢王國上那麼多個法定產區,其上的Grenache表現也是如此。
屬於晚熟品種的Grenache,對於陽光普照的地中海區域來說,可說是自然給予的葡萄酒答案之一。但它中等酒體、高酒精的特性,讓酒喝起來就是「身形有點中空」,這個中空在歷史上都以Syrah等品種去補強,有名的GSM(Grenache + Syrah + Mourvedre)調配,此為理由之一。
甚至,很多人還希望將Cabernet Sauvignon(卡本內蘇維濃)的元素帶進來,最好是Grenache的紅色果香與酒精,加上Cabernet的黑醋栗、黑櫻桃以及酒體,這樣也許就是我們熟知且願意買單的口感吧,有多種果香、富層次結構,能大口暢飲且帶點迷人的酒精。
不要懷疑,早就有人開始這樣做,1961年首次繁殖的Marselan(馬賽蘭)正是這樣一個品種。它是由Cabernet Sauvignon與Grenache雜交所生,連Chateau Lafite在南法的酒莊也都在用。同時,法國大型釀酒集團20多年前遠征中國時,就已利用它先打下根據地,如今開花結果獲得全面性成功,河北、寧夏、新疆、山西、山東廣泛種植,品項水準極高,可說是近年中國葡萄酒品質崛起的主力。
迷思是什麼?酒精濃度高的酒,不見得是全酒體,它有很多反例,而這些反例甚至是酒業進步的動力。
葡萄酒有如裙子,每隔一陣子總是流行著不同款式,有長有短,時輕時重。以往滿分的酒,10年後的今天,可能會被評為過於厚重肥大,但是現在的好酒,很多卻是強調百年工藝重生。
現在最流行的釀酒詞彙或許是「輕量化」,所謂「減法生活」可說是當代酒款的具體縮影。殘糖少一點、酒精濃度少一點、二氧化硫少一點、木桶影響少一點……,總之人為干預少一點,甚至葡萄園內雜草叢生,更是生物多樣性的表現。
迷思是什麼?前面這一串看起來理所當然之事,久而久之,彷彿變成世界真實的模樣,現在的葡萄酒,真的都是東少一點、西減一點嗎?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1
我們先來看看香檳,這幾年流行長浸渣,也就是浸渣時間動輒超過10年,甚至20年,這數字愈大,酒的地位好像就愈珍貴,尤其反映在價格上。這整套思維,彷彿來到了威士忌產業最拿手的營銷模式,大家以「數字」來一分勝負,一決價格高低。
可是不要忘了,我們喝的是香檳,自始至終就是一種需要果香與酸度支撐的氣泡飲料!
理論上酒液浸渣時間愈長,酒質就會越豐富,甚至肥厚,先不論這種「自肥」的方式是否要以果香作為代價,讓酒質愈來愈豐富,這到底是減法還是加法?現在的葡萄酒世界,真的都是流行輕量化嗎?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2
氣泡酒如此,那來看看靜態酒好了,許多大品牌旗艦紅酒現在都標榜即飲,不用再等到人老酒黃,如果有機會來個垂直品飲,大家絕對能了解現在的酒,反而比10年前的更適飲,甚至有些20年前的酒,現在也才抖落一身單寧,終於進入了能見人的狀態。
人老酒黃,無論白酒紅酒,擺久了也都一樣變黃,兩者本不相同,顏色差距卻是隨時間過去而越來越近。更有甚者,如今流行的橘酒(Orange wine /Amber wine/Skin-contact white wine),簡單說就是以釀紅酒的方式釀白酒,讓酒色因長時間泡皮而改變,原來明明是白酒,卻因此多了單寧與質感,顏色更多添了好幾分,這應該也算是加法釀酒吧?認為現在葡萄酒都往「輕量化」前進,應該也算是個迷思吧?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3
如果這些例子都不能滿足,那我們來看一個更直接的「加法釀酒」。法國南部的隆格多克Languedoc,當地最著名的白酒之一是由Picpoul(皮朴爾)葡萄所釀,這個品種在南隆河也有,地中海另一端的西班牙也可見到。
此一古老品種,大本營是在法定產區Picpoul de Pinet。注意!它是將品種名稱冠於地名Pinet之前,這在向來拒絕標示品種的法國AOC產區中極為罕見。從這道很好的考試題目可以看出,Picpoul在當地的特殊與重要性,而產區法規甚至要求Picpoul的比例要100%,沒有一絲模糊空間。
Picpoul是一種可用機器採收的葡萄,多半由合作社主導栽種與裝瓶。它釀造時通常不過橡木桶,有著清淡的檸檬、葡萄柚、青蘋果味。此酒一般都裝在綠色長頸瓶中,口感活潑明亮,收尾俐落,爽脆而宜即早飲用,許多品項都以螺旋蓋封裝。最重要的是它自帶海水與檸檬味,這令人不免想起生蠔,特別是主產區Pinet就在海邊,緊鄰著法國生蠔養殖大本營的德多水塘(Étang de Thau)。
我們常說「生在一起、搭在一起」,地餐地酒本就是最簡單,但卻最實用的道理。不用跑到遙遠的夏布利去找白酒來配生蠔,當地喝的就是Picpoul,而夏布利的石灰質土質,在這裡一樣也有。無怪乎Picpoul de Pinet的白酒,占了整個隆格多克-胡西雍出口白酒的80%以上。英國人尤其喜愛,特別是疫情蔓延時,仍是需索不斷。
前面對Picpoul的描述中,許多都與葡萄酒迷思有關,合作社、機器採收、螺旋瓶蓋,向來都與品質良莠牽扯不清,卻難有必然的結論。如果一項一項拆解,很多都是刻板印象或成本問題。不過我們關心的是,Picpoul de Pinet這個近年來在英國大紅大紫的產區,它反而希望走出「新路」,一條以往不覺得訝異,現在反而看起來有點逆風而行。
Picpoul de Pinet就像過去許多努力向上的產區,在原本消費者稱道的愉悅酒款之外,於製程中開始增加攪渣與乳酸發酵,以橡木桶取代金屬槽,軟木塞取代螺旋蓋;那一向作為標幟的細瘦綠頸瓶,也換成褐色的一般酒瓶。至於文宣,更開始強調葡萄的成熟以及酒質的複雜,而不是以往的海水與檸檬味。
這算輕量化或減法釀酒嗎,葡萄酒界不是一直宣揚回到初心嗎?或許我們深深以為的葡萄酒浪潮,其實是有很多不同面向,這才是我們的葡萄酒迷思吧?
最後,談一個酒友熟悉的老問題──宿醉與頭痛,這是真正的迷思吧?(換句話說也早已被拆解了無數次)。
宿醉的來源是酒沒有錯,如果你喝開水或果汁時頭也會痛的話,那絕對是有別的問題。但只要是酒,喝多了就易引起頭痛,主要是因為酒中的「同屬物」(Congeners)──有人譯為「芳香物質」帶來的作用。這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分子,發酵是它產生的途徑之一,基本上酒裡「同屬物」愈多,愈有可能形成宿醉,特別是有些人對特定同屬物的反應會異常強烈。
真的要區分,其實研究早已指出,蒸餾酒比較不容易醉,發酵酒相對容易一些,酒的顏色愈深,氣泡愈多,更是容易引起宿醉反應。至於惡名昭彰的混酒,因為身體同時要處理不同的反應,像是體內累積的大量乙醛和脫水現象等,不適現象當然會更明顯,但不見得完全與「同屬物」有關。
迷思是什麼?葡萄酒的世界,有機酒或自然酒已成顯學而非新寵,這類酒多半會宣稱在製程中少加或完全不加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雖有助於酒的穩定,但也確實會影響酒的風味,不過這種影響目前還未能完全掌握,也難說是正面或負面,只是不同而已。
葡萄酒通則 Vs. 事實
這裡要說的是,或許你會聽到許多酒友的親身經驗,有人說自從改喝「少加二氧化硫」的酒之後,頭就不會那麼容易痛了。
其實,酒裡二氧化硫的多寡,跟頭痛一點關係都沒有。
葡萄酒中一定會有二氧化硫,即使製程上完全不加,但在葡萄發酵過程中,酵母作用後的天然副產品中就含有亞硫酸鹽,所以不加不代表酒裡沒有。
另一件事,在整個葡萄酒製程中,至少有4個階段可以用上二氧化硫,它們均有不同的技術意義,不過多半是為了減少(雜)菌與抗氧化。像是榨汁發酵前、酒精發酵後,換桶與裝瓶,這些或許可以透過釀酒環境管理來減少添加量,但裝瓶前的這一關是最難的,因為不加二氧化硫,葡萄酒將很難抵受運輸時的光線、溫度、振動等影響酒質的外界因素。
由於二氧化硫的成本與易得性,上百年來都是釀酒過程中實際可以接受的選擇,副作用也沒想像那麼大,即使在每個釀酒階段都依法規容許上限加好加滿,也很難造成什麼不適應的問題。想想我們平常吃的乾貨,製程中使用的二氧化硫劑量比釀酒法規容許量要多上幾十倍,有聽過整天在吃的蝦米、香菇、金針、筍乾等等,會讓人「頭痛」嗎?
二氧化硫確實不能說完全沒有危險,它有極低機率在過量情況下,對有相關病史的人引發呼吸道的刺激反應,像是呼吸短促、咳嗽、氣喘、氣管炎、肺炎等等。這裡想要揭開的迷思是,極度過量的二氧化硫加上百中選一的敏感體質,它的副作用也只是引起「呼吸道」問題,根本跟「頭痛」無關,如果真的喝酒頭會痛,十之八九是自己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