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高粱酒雖然已在台灣普及到每一個角落,地位形同「國酒」,許多人都擁有豐富的收藏及飲用經驗,然而真要論及有關高粱酒的知識,多數人卻只能算是「半桶水」程度,而且所知往往來自禁不起考驗的江湖傳說,因而即使高粱酒行家們,也多屬於「品飲經驗的巨人,品酒知識的侏儒」,有些則不過就是「產品資訊的達人」而已。
之所以如此,除了高粱酒的系統性知識及資訊來源相對匱乏,以及愛酒者對高粱酒知識不求甚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幾大酒廠在行銷宣傳上,始終未在基礎知識上深入著墨,或是常常語焉不詳,也極少曝光酒廠具體製程及其圖像,使得大多數人連蒸餾設備的具體模樣都不清楚,更遑論去理解高粱酒是怎麼蒸出來的了。因此,高粱酒愛好者若出現積非成是的錯誤認知,或是產生各種迷思,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以下就是《WSD酒訊雜誌》歸納出的「高粱酒10大迷思」及其破解知識,提供讀者參考。
搖晃蒸餾酒產生的泡沫稱為「酒花」,不同濃度的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因為表面張力的不同,形成的酒花大小、持留時間也不同。一般而言,酒精濃度越高,酒花越大,消失速度越快;酒精濃度越低,酒花越小,消失速度越慢。
在還沒有酒精計的時代,人們在蒸餾取酒時,便是透過觀察酒花,作為判斷酒精濃度高低的指標,來截取酒頭、酒心、酒尾,稱之為「見花摘酒」。
「大清花」大如黃豆,消失極快,酒精濃度為75%至60%之間;「小清花」小如綠豆,消失速度略慢,酒精濃度為60%至50%之間;「雲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疊,存留時間較久,酒精濃度為50%至40%之間;「二花」形似雲花,但大小不一,存留時間與雲花相似,酒精濃度為40%至15%之間。
現在確實有很多第一線收購老酒的從業人員,會觀察瓶中酒花來判斷是否為假酒,但是如前所述,酒花只能判斷大略的酒精濃度,跟酒的品質或真假沒有關聯,這招只是快速篩選一些粗製濫造,酒精濃度與真品差異過大的假酒,並不是鑑別真假酒的有效方法,還須配合其他專業的鑑定手段才行。
高粱酒加水出現渾濁沉澱物,屬於製程的問題,跟酒的真偽無關,這類沉澱物可分為「無機沉澱」、「有機沉澱」兩大類。
無機沉澱由水中的金屬離子引起,如果稀釋用水為硬水,水中的硫酸根離子、鈣離子含量過高,即使稀釋後的酒精濃度超過65%,仍可能出現白色渾濁沉澱物;另外溫度降低時也會產生無機沉澱,而且是不可逆的現象。
有機沉澱則為可逆性的,主要成分為酒中的棕櫚酸乙酯、油酸乙酯、亞油酸乙酯等高級脂肪酸乙酯,當酒精濃度或溫度降低時,這些酯類在酒液中的溶解度發生改變所致。
要避免無機沉澱,只要確實地過濾稀釋用水即可解決;如要避免有機沉澱,使用冷凝過濾法、澱粉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和離子交換法等,都可以有效去除造成酒液渾濁的酯類。
首先必須明白什麼是「二鍋頭」,二鍋頭真正的原意,是蒸餾取酒的工藝名稱,指的是蒸餾的時候,在冷卻酒精蒸氣用的錫鍋(又稱天鍋、天湖)注入冷水,在蒸餾的過程中,只要天鍋的水熱了就要更換冷水,通常一鍋酒需要在天鍋換三次冷水。
天鍋裡第一次放入涼水冷凝而成的酒稱為「酒頭」,刺激性較強;天鍋裡第三次放入涼水冷凝而成的酒稱為「酒尾」,有異雜味;只有天鍋換第二次涼水冷凝的酒最醇和芳香,這一段酒就被稱為「二鍋頭」,並逐漸演變成為好酒的代名詞。
雖然二鍋頭在台灣指的是優質高粱酒,但在中國卻是特指某種廉價的白酒。無論兩岸對二鍋頭的定義如何,天鍋式的冷卻方法早已為時代淘汰,兩岸所使用的白酒蒸餾設備,都已是現代化的冷凝器,不存在第二鍋冷卻水,真正意義上的二鍋頭已不存在,只是單純被用作產品名稱而已。
「高粱酒會越陳越香」這絕對是排名第一的高粱酒迷思,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酒越陳越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在白酒調酒師中有一句行話:「新酒取其香,老酒取其味。」意思是說,新酒的氣味較濃郁,勾兌時可以用新酒修飾香氣;老酒的口味較圓潤,勾兌時可以用老酒修飾口感。
所以,「高粱酒越陳越香」是不成立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等級較高的高粱酒,為了獲得更好的風味及酒體的平衡,勾兌了酒齡較低的酒液,如果標示年份的話就會拉低產品的身價,所以選擇不標示年份。
上面指的是在酒廠裝瓶前的情況,那麼高粱酒在裝瓶出廠後繼續陳放呢?味道確實還會繼續改變,但是並無規律可循,究竟會變得更好,抑或變得更差,沒有人知道。
因為相對於原先存放在陶罈或大型儲酒容器,裝瓶後容器變小,使酒液受環境影響的程度變大,例如溫度、濕度、陽光,都會讓高粱酒產生無法預期的變化。
酒瓶的材質也是一個問題,例如玻璃瓶怕日曬,高溫和紫外線也都會影響酒質;瓷瓶因有上釉,具良好氣密性且不畏陽光,但瓶中熟成效果不如陶甕;陶甕有毛細孔,雖能促進熟成,但失酒率也較高。
而且高粱酒繼續在瓶中陳放只能算是「瓶中熟成」,不能算是「陳年」,因為根據《菸酒管理法》第12條規定:「酒齡,指該酒類產品於裝瓶前貯存於容器中熟成時間。」
另外,高粱酒瓶中熟成的關鍵,還是要看酒質及酒精濃度而定。高粱酒裝瓶後酒精濃度在50%以上,風味基本上會有正向的發展,但如果酒質不理想,沒有足以參與正向改變的元素,縱有高酒精度也是枉然。
不少人喜歡觀察沿著杯壁留下的酒液,也就是「淚腳」(又稱Leg、酒腳、掛杯、淚痕),作為評斷各種烈酒或葡萄酒品質的參考,淚腳是一種由於表面張力梯度而導致的液體流動現象,稱之為馬蘭戈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
事實上,影響高粱酒淚腳流速的主要原因有3個,但是都跟酒的風味品質沒有直接關係:
1. 酒精濃度:酒精濃度越高,淚腳越明顯,持續時間越長。
2. 酒體黏稠度:酒中的酯類、多元醇等微量物質,影響酒液黏稠度所形成。
3. 酒杯:酒杯的材質,杯壁的光滑度,杯子是否清潔乾淨,都會影響淚腳流速。
高粱酒的酒精濃度越高就越香醇?不見得吧!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太烈的酒;酯類及醇類的含量越高,也不代表酒越好喝,難道煮菜時醬油和醋放越多,菜就越香越好吃嗎?與其觀察意義不明的淚腳,品酒前仔細檢查酒杯,品酒後確實清潔杯子,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事!
究竟什麼是大麴酒?酒精濃度特別高嗎?關於大麴酒的定義,法令並沒有明文規定,所以變成消費者各說各話的情況,而且兩岸的認知也不太一樣,跟二鍋頭的情況很像。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大麴」。白酒的糖化發酵劑可分為3種:大麴、小麴、麩麴,這3種不同的麴,除了發酵所需的時間不同之外,做出來的酒風格也很不一樣。
在中國大陸,大麴酒就是指使用大麴進行糖化發酵的白酒。但是台灣的高粱酒幾乎都只使用大麴發酵,所以大麴酒被賦予了另一個意義:高酒精度的高粱酒!
在台灣,大麴酒過去泛指酒精濃度65%至75%的高粱酒,由於在蒸餾取酒的時候,高酒精度的新酒收得量並不多,在定價上自然比58%的產品來得貴,於是消費者就自行腦補產生了「大麴酒就是酒質較高級的高粱酒」的觀念,這下就誤會大了,因為高粱酒的品質好壞,跟酒精濃度高低真的沒有關係。
2015年,嘉義酒廠推出了平價好喝的「玉山大曲59.5%」,打破了大麴酒是「高貴且高酒精度高粱酒」的認知,因為雖然叫大曲,但酒精濃度不僅低於60%,建議售價也只要400元,把原本就對大麴酒存有誤解的消費者給搞迷糊了。
不過這原本就是誤會一場,只要這瓶高粱酒是用大麴發酵的,它就是大麴酒,跟酒精濃度高低無關,好不好喝更是見仁見智,只要你喜歡就好,沒有對錯,無須盲從!
《酒類標示管理辦法》第12條第2項規定:「本法所稱酒齡,指該酒類產品於裝瓶前貯存於容器中熟成時間;以數種酒齡之酒類調製而成,應以最短之酒齡標示之。」
所以高粱酒的年份或酒齡標示,跟威士忌一樣,例如標示12年,並不是代表用了最高12年的酒液勾調,而是製作這瓶酒所用的酒液,酒齡至少都是12年以上。
如果勾調時只用了一部分12年酒液,其他酒液都低於12年,就不能標示為12年高粱酒,這在台灣可是違法的喔!
金門高粱酒有所謂的半固態製程,因為製程中需要加糖、加水進行發酵,被很多人認為是「偷工減料」的做法,困擾金門酒廠多年。
事實上,金門酒廠一直以來就有「固態酒」(乾糟酒)和「半固態酒」(濕糟酒)兩種製程。原料經過二次發酵、二次蒸餾的固態製程後,澱粉已消耗殆盡,正常操作下酒糟是要丟掉的,但酒糟仍存有金酒的特殊風味,為了不浪費資源,所以把酒糟加糖、水、麴粉,再進行一次發酵,最後用液態蒸餾機經三次蒸餾,製成半固態酒。
所以半固態酒存在於傳統固態製程之後,並非一開始就把高粱加糖加水發酵,而且現在買砂糖也不便宜,怎麼可能靠加糖來省錢?你可以說這是物盡其用,但若說是偷工減料就有些過了。
半固態酒的產量約佔金酒總產量的20%,口味比較清爽甜順,與固態酒的甘冽醇厚有所區別,主要用於搭配固態調和黃金龍高粱酒、金門小高粱、大高酒和三節家戶配售酒,也各有愛好的消費客群。
稍有程度的酒友必然認為這是「幼稚園級」的迷思,甚至覺得這不應列入迷思範圍,不過還真有不少年輕酒友是這麼想的(因為熟成牛排,所以陳年高粱?)。
陳高當然不是用「陳年的高粱」做的,而是指在裝瓶前已貯存於容器中熟成若干年的高粱酒,至於要放多久才算陳高?財政部的行政法規《財政部優質酒類認證評審基準-高粱酒》就有相關規定。
根據中華民國109年8月7日財政部台財庫字第10903724070號令修正文內容:「標示『陳年』者,應符合酒類標示管理辦法之規定,且熟成儲放時間應達三年以上。」
也就是說,高粱酒必須陳放3年以上,才能在酒標上標示「陳年」,趕快把這個知識分享給身邊還不知道的朋友吧!
這個問題來自「白金龍上市60週年經典紀念版」(白源酒)這款產品,由於金門酒廠新聞稿內強調「採用歷經60年第一代白金龍原生麴菌」,卻沒有進一步說明解釋,不了解高粱酒製程的消費者,難免看了一頭霧水,產生更多誤會。
以往金門高粱酒都是同時使用金城廠(舊廠)及金寧廠(新廠)的酒液勾調,而這次為了紀念白金龍上市60週年,白源酒只用金城廠的酒液灌裝,所以行銷上特別強調採用了歷經60年的原生麴菌,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使用放了60年的麴來做酒。因為大麴壓製好之後,經過3個月的培養,就可以拿來用了,而且也必須拿來用,如果繼續放下去,麴的糖化力和發酵率都會下降,不可能放60年都不用。
那為什麼還要說是「60年原生麴菌」呢?雖然是行銷話術,但也並非信口雌黃之語,因為大麴的製作採自然落菌,是來自酒廠自然環境、小麥本身、培麴木架及稻草上,既有的黴菌、酵母菌和各種細菌,既然金城廠從60年前就一直製麴到現在沒有中斷過,可以說麴塊上的菌都是60年前原生麴菌的後代,這樣解釋是不是就比較清楚明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