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好文分享

  • 重複就是紮好基本功最重要的事。

很多人都好奇不解為何鈴木教學需要不斷的重複?其實上面那句話已回答了所有。

以目前小魚老師觀察家小孩的學習過程為例,確實就如文所說,發現他會一直不斷重複一件事情,直到他能完全掌握。

舉例:拿到一個新玩具後,頭幾天會不斷的把玩;媽媽買了一本新故事書,想到時就會不斷的請媽媽唸;唱了一首新曲給他,會不斷的想要聽,直到他自己也會唱...

他們透過重複,不斷的操作、記憶與修正,直至熟稔於心。

重複就是孩子掌握與建立能力的方式。

此篇文章雖然不是在特別講學琴的方法,但卻印證了孩子任何的學習過程,都是需要不斷的重複積累的。


  • 您的孩子是否在課業及練琴間 找不到平衡點?

這篇文章提及了幾個 有效練習的方法

小魚老師歸納為以下3點:

1.挑出特別需要加強的樂段,單獨練習。

2.多聽正在學習的歌曲。(CD , YouTube等)

3.用頭腦練琴。

第1點 精準不費時,高效率的練習。

第2點 這家長應該不陌生,一定常有被我碎唸的經驗吧!不過這真的是讓人事半功倍的技巧哦!

第3點 這真的太重要了!如果腦筋空白只剩手指機械運動,音色不見一定的最糟的是,都練錯了,那下週遇到老師只能砍掉重練了...


希望對現今課業繁重的孩子有幫助。

畢竟考試是一時,音樂可以是一輩子的呀!


  • 為什麼讓孩子學音樂

我想大家的理由可能都不太一樣。

喜歡文章裡的論點。就跟小魚老師用音樂教學傳遞教育的理念密切契合。

的確,現實是殘酷需要衡量的,但對於能力的開發、價值觀及態度的培養,卻是一生無窮受用的寶藏呀。


  • 家長分享~她們如何分配課後練習時間。

由於孩子升上中年級後,各種補習紛沓而至,通常需要好ㄧ段的適應期,但這孩子卻依舊保持對學習的高度熱忱。我好奇的詢問家長,媽媽說她們找到一個方法,這個月實行下來,效果很不錯。

就以鋼琴課為例,她們下課回到家後,當天一定立即再練過老師交代的功課(不是全部,而是挑老師有強調的部份),然後隔天一定會再練習這部分再疊上舊曲子複習。接著一定會讓孩子每天去彈琴。內容新舊穿插,份量則適時依當天狀況調整。

「這樣的方式,孩子面對新的技巧時,練的時間不多但效果反而好。」媽媽愉快的說著。

我聽了之後很高興的下個家長分享,後來的這位媽媽提到了關於記憶曲線的論點。我好奇上網查了一些這方面的資訊,發現這就是心理學上對記憶著名的研究:一個關於人學習新事物後,遺忘的速率曲線。當然這只是一個統概平均的狀況,不同人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法及記憶特點,相差能有4倍之多。但整體記憶遺失的情形是相差不遠的。

讀完這個概念後,小魚老師好像發現記憶秘密似的,想跟大家分享。

簡單來說,「打鐵趁熱,持續複習」就是成功學習的不二法門。

以下連結一篇文章,有對研究結果的簡易摘要,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讀喔!


  • 學習音樂不需要尋找外在光環,認識自己比甚麼都重要

記得曾經在音樂會上問過家長「妳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音樂?」

當時有個家長真的用心回家思考後,給了小魚老師很大的回饋。她說了些她觀察到的事,最後發現,學音樂的路上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讓孩子「認識自己吧!」


  • 為什麼一直彈錯?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發現,當孩子彈錯或停頓忘記音時,他們多半會從頭開始,並且加快速度彈奏,認為這樣音就會想得起來。而有時的確會成功,但這種不流暢情形,多半會ㄧ而在,再而三的發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是他們在運用肌肉記憶而非大腦清楚哪裡錯誤的結果。

此篇文章提及了如何避免練白工的方法,本文也印證了,小魚老師在課堂上指導孩子該如何練習的步驟。如果孩子在家能依照此方式練習,那效果絕對事半功倍。

但普遍來說,孩子的自制力不佳,所以如果家長都有跟課,這方法才能順利被執行呦!


  • 音樂裡需要的「慢」

此文提供了數個可思考的方向:

慢下來的練習,能力才能累積。

慢下來的過程,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慢下來的聆聽,才能有意識的賞析音樂。

慢下來的教學,才會慢工出細活。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把音樂教育看做是靈魂教育,認為音樂教育可以培養美好的靈魂。」而這理念與鈴木博士的哲學不謀而合。

到底何謂快與慢,曾為此困惑的家長,不妨讀讀這篇:

「現在的慢,是為了以後的快。」

「以慢為指引,才能享受快的成就感,

能快得從容不迫,來自於慢得腳踏實地。」


  • 彈琴到底要看手還是鍵盤?

好有趣的實驗!

ㄧ個看似靜態的活動 可是非常需要腦力的~

肢體的運用,力量的控制,手眼協調的能力,與鍵盤相對位置的熟悉程度等,更別說音樂層次上的安排呈現了。

另外最後的測試指出對鍵盤的位置夠熟悉後再加上看譜視奏視線會更穩定。

這其實也呼應了我們的教學引導步驟當你都不用去顧慮肢體上的所有事情之後再加入讀譜經過足夠的練習積累一切就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