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學習原理的探討,是民評在高雄長庚一般醫學內科示範中心教學六年,以及在英國卡地夫大學進修醫學教育碩士一年,所得到的心得。歡迎對醫學教育有興趣的前輩以及同好能給在下一些指正與建議。也希望裡面的內容能給臨床的學習者一些啟發。
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臨床工作者,終身學習的態度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是絕對必要的條件。人類的本身就是設計來為了學習的。學習的層次到哪裡,之後的成果就到哪裡。了解人如何學習,可以讓自己提升學習的層次,進而提升學習的效率。但是,究竟是什麼能夠支撐著已經非常辛苦的臨床工作者終身學習呢?在腦力極度壓榨的狀況下,我們如何反思進化,提升並改變自己的狀態呢?
以下的討論串,就是嘗試著要回答這兩個問題。
因為時間關係,臨床工作實在太忙,我會抽空陸續完成下列主題。
如果你想提前知道答案,歡迎私訊討論。
我們臨床學習,會因為興趣與好奇心、專業發展 (例如職級的晉升或是輪訓到不同單位),
或者是對某個專業的強烈自我認同 (例如: 我是一個想要發展內視鏡手術的外科醫生),
亦或是師長同儕的督促,進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導入我們進入某一個學習系統,
例如搜尋 Youtube 或是 uptodate 的網路學習資源。
在這個學習系統中(例如: 長庚學習網或是NEJM的網站),我們會對學習系統中的內容,
進行自我效能 (有沒有機會學起來) 以及 任務價值 (學起來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的評比,
接著產生正面 (如獲至寶、有信心學起來) 以及負面 (無聊、浪費時間) 的學習情緒,
進而產生不同的學習策略。當然正面情緒會產生比較積極深度的學習狀態 (內化吸收、
對照學習、恆毅學習等);相對的負面情緒會引發較表淺的學習狀態 (快速瀏覽、漂浮)。
最後我們會對這次的學習得到一個結論,進行了行為改變,進而改變我們的狀態。
而我們的每次學習事件,不論結果是不是如我們預期,都有可能產生反思。
反思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第一環、第二環以及第三環的反思。
第一環的反思是「針對模板」
例如: 做完導管的病人突然休克了要趕快做心電圖看支架是不是塞住了,
或是有cardiac tamponade 的可能性,需要趕快用超音波檢查。
第二環的反思是「針對原理」
例如: 休克有hypovolemic (bleeding or over diuretic status), cardiogenic (stent thrombosis, LV free wall rupture), obstructive (ex. tamponade) 或是 distributive (sepsis or allergic response) 。除了EKG外,bedside echo,jugular vein pressure,或是病人剛好有Swan-Ganz Catheter可以測量cardiac output等參數,都可以幫助鑑別診斷。
第三環的反思是針對「改變系統或是任務評比,以促進原理運用」
例如: Swan-Ganz Catheter 與之前 MICU 所使用的 PiCCO (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有什麼不一樣 ? 在什麼狀況下應該優先使用哪一種 ?
或是: 經過了幾次的cardiac output等參數的使用,雖然很有幫助,然而大部分在病房的病患並不會有Swan-Ganz Catheter。有沒有哪些 non-invasive的評估方式,能夠協助我們快速地評估病患休克的類型,第一時間給予緊急的處置?
三環反思的學習原理也可以運用在醫療體制,甚至是產業革命。
例如
◎ 勤練心導管的技術能在最快的時間將阻塞的血管打通,是第一環的模板學習。
◎ 急診成立胸痛專區,更及早抓出 STEMI 的病人,縮短D2B時間,是第二環的原理應用。
◎ 高雄榮總的黃偉春主任,研發的「即時無線傳輸-12導程心電圖檢查的輔助裝置」,於原體系外創造出更早辨識STEMI病人的系統,病人在救護車上就完成了 STEMI 的辨識,並且與醫院急診室連線完成報到,是第三環的改變系統以促進原理運用。
又或者是
◎ Nokia 做出萬年不壞的3310手機,好打耐摔,是第一環的模板學習。
◎ Apple 結合電話、收音機、照相機、記事本等原理創造 i-phone,是第二環的原理應用。
◎ 因應各家廠商競爭,Apple 創造 Apple Cloud的系統,讓該系統能 i-phone可以同步其他所有的產品, 結合行動支付,讓 i-phone 發揮更強大的功效,是第三環的改變系統以促進原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