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了願禪寺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了願禪寺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More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佛門禪典公案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求解不修行】
一同跟佛陀出家的兩兄弟,他們在修學上漸漸分出差異來。哥哥對行的方面很精進,弟弟對解的方面很用功。
幾年的夙夜匪懈,細心深究他們也都有成就。哥哥證得阿羅漢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
可是,弟弟常常以為自己廣學多聞,自誇炫耀,賣弄聰明,傳播名聲,引以為榮。他的哥哥知道以後,很是為他擔心。對弟弟的成就,感覺悲觀。於是,有一次,他就勸告弟弟說道:「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正如佛陀常說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應當以修行為重,解學則在其次,千萬要慎重選擇!」
弟弟聽了,並不以為然,像耳邊風,並不記在心中,反駁道:「你說的我認為不一定是對。我覺得我現在雖然對佛法有大海一定的認識,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謂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師表的時候,然後再修道也不遲。」
「可是,人生無常,生命不能長久,也許你的三藏未能學成,無常就落在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為要緊。」
弟弟仍然固執他的本意,不肯接受哥哥的勸告。不久,弟弟染上奇異的怪病,醫藥無效,必死無疑,弟弟知道自己會死,心中非常恐懼,對他哥哥說道:「過去我愚痴迷茫,不聽你的教示。現在臨命終時,修行已經來不及了。」
說著,涕淚交流,向其兄悔過,不久,他的弟弟終於逝世。哥哥念手足的情份,入定觀他所投生的趣向。當他看見弟弟投生在一個長者家中的時候,他便有了救度弟弟的心念。
那長者家,靠近寺院,為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數次到長者家探望,總想機會救度他的弟弟。當轉世的弟弟長到三歲的時候,替他皈依,教念佛陀的聖號,這小孩也很惹人喜愛,聰明乖巧,一學就會。
當他長到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見他的師父的時候,因為寺在高山上,石階曲折而崎嶇,乳母抱他在懷中一不小心謹慎,失手將小孩掉落在山下,頓時頭破血流,粉身碎骨,淒慘地死亡了。
當他臨命終的剎那,心中頓時生起惡念,懷恨乳母的報抱持不慎,以致遭遇此災禍。因為他起了這一念瞋恨的心,命終之後,墮入地獄。
其兄知道這件事之後,除憐愍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觀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觀察到他的弟弟,已墮入在地獄中,他不覺嘆息道:「地獄的苦楚,多麼深重!地獄的罪業,多麼難度!諸佛菩薩尚且不能奈可,何況是我呢?」
是故偈曰: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