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了願禪寺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了願禪寺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More
了願禪寺
濟公禪師開示
修行小品
修道釋疑
第80期-修道釋疑
第81期-修道釋疑
第82期-修道釋疑
第83期-修道釋疑
第84期-修道釋疑
第85期-修道釋疑
第86期-修道釋疑
第87期-修道釋疑
普化法語
佛典禪門公案
一、鬼逼禪師
二、非關文字
三、萬物平等
四、定與不定
五、路遇奇童
六、老婆禪
七、法佛無二
八、真見釋迦牟尼
九、一 乘了義,契自心源
十、傳法不傳衣
十一、人生五難
十二、粒米勝須彌
十三、不受懺悔之過
十四、掃地五德
十五、布施如播種
十六、呵斥戲論
十七、善士黃打鐵
十八、愚人集牛乳
十九、不受第二支箭
二十、放下放下
二十一、功德均霑
二十二、三重樓喩
二十三、四事不久常
二十四、求解不修行
二十五、獵人改業
二十六、打車?打牛?
二十七、學貴於行
二十八、手中業
二十九、心靈的畫師
三十、六尺巷
三十 一、說食不飽
三十 二、追逐擁有是業障
三十 三、點亮你的心燈
三十 四、老乞丐的感歎」的複本
三十 五、清淨莊嚴的清潔工
三十六、黑衣宰相
三十七、婆婆不如狗
三十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三十九、佛陀的遺產
四十 、誰贏了
四十一、安住貧窮
道場一隅
與我們聯絡
佛門禪典公案
二十七、學貴於行
【學貴於行】
般特比丘在佛陀坐下修行多年,因為天性遲鈍,闇愚不靈,佛陀曾派五個證得羅漢果位的比丘天天教導他,經過了三年,竟然連一首偈語也記不住。佛陀非常憐憫他,把他叫到跟前,親自教他一首偈語: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時。
般特對佛陀的慈悲感激涕零,欣喜萬分,剎時豁然開悟,這首偈語便念得朗朗上口。
佛陀告訴他說:「你年紀這麼老了,才會背一首偈子,別人早就耳熟能詳,你不能以此為滿足,現在我要為你解說他的意思,你要專心聆聽。」
般特於是專心聆聽佛陀為他解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心、瞋恚、愚痴等十惡業得過患,並且要他反省這十惡業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才能消除。
佛陀進一步告訴他:「眾生出入三界六道,彷彿車輛一樣不停的輪轉,上升天界,是由於不犯十惡業 ; 下墮地獄,是由於犯了十惡業,如果能把十惡業淨化為十善業,就能成就佛道。」
佛陀耐心慈和得為他分析解說身、口、意所造的善與不善行為,以及一切無量微妙法義。般特突然悟道,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一日,波斯匿王請佛陀及眾僧至王宮應供,佛陀見調伏大眾慢心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特別將缽交給般特比丘,讓他緊隨自己的身後而行。然而,到了皇宮門口,守衛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攔阻說:「身為一位法師,你連一首偈子也說不出來,你還好意思進去接受國王的供養嗎?我這個俗人,都能隨口說出幾首偈子,而你是法師,竟然這麼沒有智慧,供養你也不會有什麼功德!」於是把般特比丘獨自留在門外。
佛陀入殿升座淨手後,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缽還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動,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場所有人只見虛空突然現出一隻手,而不見任何身影,驚訝萬分地問佛陀:「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說:「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證果,因今日入宮,被守衛擋在門外,所以才以神通為我送缽來。」
波斯匿王問佛:「聽說般特比丘一向資質愚鈍,是什麼因緣使他才聽聞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開示與會四眾弟子:「成道的因緣,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能夠徹底實行最為重要。般特比丘雖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夠心領神會,當下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反觀世人學佛,雖強記多聞,卻不能時時觀照思惟,在行住坐臥中精進落實,只不過將佛法當成世間知識學習,所以無法受用,徒然擾亂心神,於道又有何益呢?」
於是佛陀又說了一首偈語: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