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前第一次點開《蓋茲之道:疑難解法》時,我把焦點放在了故事線上,隨著畫面的呈現,淺顯地瞭解比爾蓋茲的成長故事與婚姻,看完當下只覺得:「這個人真的太偉大了,願意放這麼多精力為公益事業奉獻」。不過在經過課後討論,第二、第三次觀看紀錄片時,我才脫離了煽情的故事線,讓理性佔上風,更仔細地去看了導演的每個提問、比爾蓋茲的回答與他的神情,思考所謂的「蓋茲之道」是何意。
不論是未來馬桶、推動落後地區的小兒麻痺疫苗注射率、新型核電站,紀錄片更側重在慈善的部分,但從比爾蓋茲在第二集、第三集對於幾題提問的回答,不難發現其實「公益」是浮於表面的皮相,掩藏在底下的是新的商機與未來趨勢。之後的課程中我也能時常捕捉到這部紀錄片的影子,包括:能源、教育、腦科學等話題;聯合國推動SDGs展現了平衡環境與人類發展的企圖,而這份企圖與其迫切性也讓野心家們看見了未來的可能。
相同的大腦、不同的思維,看似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但為何階級差距逐漸擴大呢?阮啟宏院長在講座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Nature via nurture」關於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先天才能還是後天培養之間的激烈辯論被這個概念化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所謂的先天才能並不是純然先驗的,也有部分是被後天培養的。儘管逆轉腦部灰質與白質比例的技術人類暫時還不能精準掌握,但是藉由統整許多的實驗結果,我們已然能認識優秀的秘訣:自我控制,尤其孩童之間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異就能預示他們的未來。那麼如何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呢?從兒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特別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他人:父母(家庭成員)是建構兒童人格發展最基礎的一環,健康的家庭環境是成功者的普遍特徵。
比爾蓋茲便是極好的例證,他的成功與優渥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用心栽培密不可分;因此對於課前單老師提出的問題,我認為與其將大腦所造成的差異後設為不平等,造成大腦判斷不同而差異的原因才是不平等的關鍵,不同的生活環境對於生命的思考重心大不相同,自然造成了使用大腦的不同。當比爾能埋首在數學題或參加夏令營時,家境貧困的孩子在為下一餐發愁;比爾的大腦因為數學、因為程式語言而更加活躍,而每日做著重複且粗重的工作的孩子,大腦活動愈發僵化。不同的成長背景培育出不同的判斷思維,影響生命的不同去向,儘管擁有了相同的大腦,但大腦並不是「生而平等」的唯一判準,其他更大部分的變因才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
SDGs-4的目標:公平、高品質的教育致力消彌一部分造成不平等的變因,藉普及均優教育使出身教困乏的孩童有接受知識、翻轉階級的機會。不過許宏儒教授在講座更側重在比較歐亞不同教育模式之間(填鴨式教育和實驗教育)的利弊、闡明「公平教育」與「優質教育」的差異。
在許教授分享他對實驗教育的看法時,我不禁將講座的內容連結到近期的課綱改革,新課綱講求自發、互動和共好,與實驗教育的訴求有異曲同工之妙,鼓勵學生適性揚才,將評判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更大幅度的轉向學業表現以外的課外學習成果。不過作為剛脫離升學導向的教育階段的同學們(包括我本人),儘管我們不是直接關係人,但都對新課綱相當的關心,也有許多疑問。若降低入學考試結果的比重、增加學生「生涯檔案」的重要性,這樣做是否更容易拉大家庭背景不同的學生之間的距離?前幾年美國爆發大學入學弊案,富人透過關係對學校捐款、花大錢潤飾孩子的課外學習成果,這樣的新聞更讓我認為台灣的新制課綱是不是對富人們大開方便之門?
雖然許多大專院校教授表示會更注重「錢堆不出來的學習成果」,但是這種不明確的判準說到底不過是自由心證。中國自隋朝開始以科舉取代迂腐的舉薦制,儘管科舉並不是完美的遴選人才制度,但是自科舉這類大型升遷考試選取人才的習慣已然在華人社會扎根。在我看來,以理性的數字劃分學生的程度是殘酷的,卻也是最接近公平的方式。
新制課綱能否在深受傳統考試升學導向的台灣成功實行並揀選出優秀新苗?這是巨大的挑戰。
另一個反覆出現在這學期課程的概念是新能源,特別是在討論能源議題時「核融合」這個名詞反覆出現。比爾蓋茲投資的Terra Power、世界強國集資開發的ITER計畫都視核融合反應堆為人類的新希望,只要核融合發電能夠實行且被普及,那麼石油時代就正式翻篇,掌握這項技術等同於掌握新世紀的財富密碼。
對於本學期的人文與科技發展課程我個人持正面評價,雖然多次講座的內容與「人文脈絡」出入很大,尤其是頭幾次偏重專業學科的講座,也許是高三一整年完全與物化生脫節,我幾乎是聽得一頭霧水。但是後來的未來食物、均優教育、樂在學習的大腦、永續校園治理…等課程我都收穫頗豐,無論是在寫摘要時或是互評時都能意外收穫新思路。而且同學們似乎也都對阮啟宏教授的演講內容滿感興趣,想在下學期選修腦科學與認知所開設的相關通識,所以我認為這堂課確實是有建立起學士班同學們對於跨領域的興趣橋梁,對於我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