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紀錄片《蓋茲之道:疑難解法》是由曾製作《難以忽視的真相》而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戴維斯.古根漢執導,分三集敘述影響比爾至關重要的三段人際關係:親情、友情、愛情和面對三項世界性議題,比爾如何以手中「科技」的槌子向「問題」的釘子重重落下。
蓋茲伉儷於1994年共同創辦了「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每年花費近五十億美金投入美國公共教育、婦女計畫生育和愛滋疫苗、兒童疫苗施打等項目。蓋茲基金會也長期與 WASH(water﹐sanitarian﹐hygiene 的縮寫)組織合作,關注公共衛生問題。
一日,比爾注意到一則在紐約時報所刊登的文章《在第三世界,水依然是致命的》,這篇文章所提及的落後地區,居民因為無力處理排泄物而將其任意傾倒在作為日常用水來源的河川,而痢疾也在這些水源汙染區擴散。在人口密度高於美國十倍的第三世界,政府無力負擔鋪設地下水管線的經費與運營汙水處理廠,全球有幾十億人無法擁有乾淨的水源。
比爾隨後閱讀許多資料,他發現問題出自於廁所與下水系統:在各項科技 日益進步的時代,廁所與下水系統卻缺乏創新。為此,蓋茲基金會舉辦了「廁所創新大賽」尋找不需要使用電力、自來水、下水道的「未來馬桶」。
廁所創新大賽的六年後,由廁所掀起的衛生革命有了極大的進展: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設計出一款能以螺旋裝置分開糞便與尿液後,再通過燃燒糞便為螺旋裝置提供動力來源的奈米膜馬桶。
除了馬桶外,比爾所聯絡的工程師團隊設計出了一個可以自行循環的汙水處理廠──歐姆尼處理廠,它透過燃燒糞便產生蒸氣再由蒸汽驅動發電機為處理器供電,最後產出可用於堆肥的灰燼與純淨水。
紀錄片第二集的一開頭,戴維斯向梅琳達提起紀錄片的主題:「走進比爾蓋茲的大腦」梅琳達忍不住地發笑:「我不認為進入比爾的大腦是件有趣的事,那裏一片混亂!」 比爾將自己的大腦比做電腦的CPU,它同時處理著大量的資訊。為了讓自己能夠有「冷卻處理器」的時間,比爾會安排「思考周」在胡德運河旁的住處整理思緒、吸收更多關於尖端科技的資訊,在小小書桌前暢想著足以改變世界走向的計畫。
這一集,比爾的任務是消滅在發達國家幾乎絕跡但仍然頻發於開發中國家的疾病—小兒麻痺。 蓋茲基金會挹注大量資源為奈及利亞居民接種小兒麻痺疫苗,但是消滅小兒麻痺的過程像是在玩打地鼠遊戲,病例總是一再出現;經過一番調查後,他們終於找出問題所在:過時的地圖。管轄區之間的邊界地帶常因管轄權分配不明而造成多年沒有接種團隊進入。
比爾以宏觀的角度來找尋解法:考量到資源有限性,團隊運用高清衛星重新繪製地圖,記錄出生率與發病率等資訊再由大數據分析制定計畫、分配疫苗使效益達到最大化。 在小兒麻痺即將在奈及利亞除名之際,內戰爆發了;疫苗接種團隊面臨運作困難、發病率回彈,但比爾並沒有放棄,他向老友,沃倫.巴菲特求助。比爾與巴菲特的緣分來源於母親安排的一場聚會,他的母親讓比爾積極參與社群並在微軟創立初期給予比爾許多助力,其中便包括安排與巴菲特見面。巴菲特捐出大部分身家予蓋茲基金會,在聽完比爾的對小兒麻痺的決心後也給予支持。
能源是現代文明的核心,但是使用初代能源(如:燃煤、石油)所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產生極大的危害。為了阻止氣候變遷加劇,比爾資助了許多瘋狂的計畫,例如:捕捉二氧化碳的多孔滲透性材料、更持久的電動車電池,同時他也要求自己所掌管的企業建構更乾淨的生產線;但是這些都不能緩解當務之急,他必須尋找能更快奏效的方法。
比爾投資成立了「泰拉電子」 試圖在被大眾恐懼的「核能」上尋找機遇。他們以「貧鈾」作為燃料,測試並完善更精密的新型核反應爐:行波反應爐。由於行波反應爐使用「被動熱轉移」原理,不僅能自行降溫,且十年只須添加一次燃料棒、燃料來源還可由現有的核廢料提取,這似乎是個理想的清潔能源。
不過正當泰拉電力與中國政府合作建立新核反應爐時,美中貿易戰卻阻饒了計畫推進……。
導演最後一問:「回顧一下:廁所,有希望可是成本過高;小兒麻痺,花費上百億但病歷今年又增加了;泰拉電力,中國的協議告吹、在美國施行的希望渺茫。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太難了,我想做的太多了,我不幹了!』?」
比爾回答:「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是該說『那就放棄吧!』但有時候我會說 『更努力去做吧!』」
時間是比爾唯一買不到的東西,比爾面臨許多挫敗,可是因為他的性格: 樂觀、喜歡複雜、充滿狂熱,他的腳步未曾停下,在「蓋茲之道」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