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4訴求具包容性、公平的優質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面向:所有孩子都有優質學前教育,並對初級教育做好準備;免費且公平的初級教育;可負擔技職、高等教育;青少年能夠掌握就業相關的技術或職業技能的人數提升,就此來看,聯合國較著重在開發中國家的教育情況。
講座一開始,許教授向我們介紹了「PISA」(國際學生能力計畫評量),PISA自2020年起開始舉辦,每三年一次測驗各國15歲學生在閱讀、數理、科學領域的素養表現。台灣在成績方面表現傑出,但在「學生學習動機」項目卻是全球最低分,台灣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未來學校」紀錄片中提到了兩個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新加坡與芬蘭。新加坡採用傳統的亞洲教育(升學導向)模式,在同一間教室的學生都採用相同的教材,並在升上國中時就要面對第一次大型升學考試。為了能進入好的中學,補習、學齡前教育成為新加坡普遍的現象。
芬蘭的教育系統則採用實驗教育,強調:分組學習、分別學習,學生平均上課時間是全球最短;芬蘭的教育基本理念不是「平等」(Equality)而是「公平」(Equity),摒棄了套裝式的學習內容、相同的評價方式,他們認為因材施教有助於讓學生多元學習適性發展,追求正向的差別待遇、鼓勵學生去走「有差異」的就業道路。實驗教育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性,讓學生自行制定學習計畫、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
教授舉出法國佛賀內學校為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新教育運動在歐陸蓬勃發展,蒙特梭利、華德福、佛賀內學校出現並營運至今。佛賀內學校結合自主與協同學習:透過空白課程給予學生自我探索的機會;分組校務討論、工作坊內一齊學習知識性跨領域活動、學生組成委員會協助檢視同學自訂的工作計畫表,佛賀內教育的結果是校園內的暴力、歧視減少,學生擁有更多同理心與自信心、利他行為增加;藉由創新教育,學生整體學習成就變高。
實驗教育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對抗傳統體制教育,而是用更多元的眼光去看到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個人特質、提供更多樣的教學方式。
台灣的教育已經達到了聯合國優質教育上的「平等」(立足點平等),但要如何達到「公平」(齊頭式平等)?有些學校正在做出改變,朝向另一種優質教育前進:在新北市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學生能自排課表、利用學生法庭仲裁爭議、學生議會甚至有增訂校規的權力。
另類教育的特色包括:自我負責與民主生活、肯認孩童生命獨立及完整性、充分尊重孩童的各種自由、在民主生活經驗中學習創造規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持續協商與對話的成果、解放性的學習歷程有助解決社會未來問題。另類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為教育革新提供了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