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擁有相同的大腦結構,撇去其他因素的影響,站在生理平等的起跑線前,大腦在每個分岔路前的判斷都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走向,而這些後果造成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可以被後設為「不平等」嗎?今日「樂在學習的大腦」講座或許能給予我們一些新思路。
全球約有三億人口患有憂鬱症、兩千五百萬人口患有思覺失調症,神經或精神症狀使得百分之三十的工作時數喪失,腦科學的研究對於人類整體福祉發展極為重要。
腦科學的發展進程與天文學十分相似,都經過了概念上的巨大轉變才演變成今日我們所知的樣貌;其中認知神經科學將大腦區分出不同層次,包括:神經、細胞、基因…等,其研究成果有助於時下正火熱的「精準醫療」之實踐。
圖片截自講師簡報
大腦的結構分工猶如精密的電腦硬體,各部分都有其特定作用區域。
兩歲的兒童腦部比例已幾乎達到成人狀態,腦部白質部分也已開始髓鞘化(Myelination),孩童到學齡前神經突觸髓鞘化的過程使大腦的皮質神經元能夠迅速連結、將思想轉換為行動的過程更迅速。
(一)自我控制
說到關於兒童自我控制能力與未來發展,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願意延遲享樂的孩子會有更高的社經地位、良好健康狀態、較低的犯罪率,自此結果足見自我控制對於未來表現的影響力之深。
如何提升自我控制能力?院長提到:「天性也能夠是被培育的(Nature via Nurture)」增加樂趣、體適能、團體歸屬感與支持能夠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及效率。
(二)自我認知
社會與情緒發展亦是大腦發展的重要一環,社會情緒認知表現良好的青少年會更有同情心、情緒控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較有自信與自我認同感,也比較容易建立友誼、親密與合作關係,反之則有抑鬱、自閉傾向。
青少年階段是建立自我認知的主要時期。生理上,腦內灰質白質的變動、顳葉活動是調控情緒的主力,但是環境也是關鍵角色,青少年若長期處於氛圍惡劣的環境,基因也會因外在世界因素而改變,出現思覺失調與憂鬱的情況。
當我們高度集中在眼前的問題、項目時,有時會出現失去時間感、與外物隔絕、呈現高度集中的狀態,也就是Mihaly提出的心流(Flow)體驗。
為了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我們需要擁有良好的睡眠、飲食與運動習慣、維持好奇心與持續學習、面對挫折與不幸保持正向態度,正如Bob Dylan <Forever Young>的歌詞大意:願你保持積極、正直的品質,祝福你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