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反思式親職和建立家庭抗逆力
人類發展由青少年期轉為成人,成人亦有機會成為家長,每一段轉變過程都需要時間適應,而親職可以是人生中其中一個具挑戰的角色。非像其他時期,親職需要與子女相處及教導。因此,親職角色和功能有很高的要求,家長不時會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未經思考便行動。例如有時會對子女的功課過於警覺或過於反應。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培養反思式親職,其意思是家長在面對教養子女的反應。這一篇文章中,筆者會著墨於如何成為具反思親職能力的家長,以及如何建立家庭抗逆力。
家庭生活中成為具反思能力的家長
心理學上有理論為「自我反思理論」,理論強調個人對自身經歷、情感和行為的分析與理解,通常涉及回顧過去事件,並從中獲取洞察,以促進個人的成長和學習。自我反思指的是回顧經歷,然後作情感分析,最後識別模式。以下有兩個案例供大家參考。
· 案例一
小明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他無法專心地背好英文生字,而致成績欠佳。因此,爸爸對小明感到非常不滿,經常喝罵小明,小明亦無心向學。爸爸得悉小明因為自己而無心向學後,他馬上回顧經歷,他看到小明無心向學,導致小明害怕爸爸和學習。於是爸爸在反思過程當中,他關注自己的情感反應,理解到自己過於衝動,所以經常喝罵小明。及後,爸爸識別自己教導的模式,並且加以改善,例如多用耐性教導小明。小明之後亦都不怕爸爸及學習。
· 案例二
小俊是小明的哥哥,小俊成績比小明好。因此父母偏愛小俊,並把他們比較。小明因此感到不開心,並討厭哥哥。父母知道這個情況後,馬上檢視自己過去的事情,發現自己的確偏愛小俊。於是父母在反思過程中關注到自己經常讚賞小俊,並且不時貶低小明。最後父母識別到自己偏愛的問題,導致兄弟不和,後來父母亦不再偏愛其中一個。
事實上,有效的家長反思功能體現能夠識別和區分家長自己和子女的情緒反應、認知過程和行為反應。反思功能體現能夠理解和分析內在經歷和感受,從而達到自我及情緒調節的過程。有效的家長反思功能令家長對子女所表達的行為更敏感和積極回應,從而形成穩固的依附關係。
建立家庭的抗逆力
家庭的抗逆力可以理解為家庭作為一個功能性系統,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的承受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從困難中恢復的能力。具備抗逆力的家庭能夠以健康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從而實現克服與調適。因此,提升家庭的抗逆力不僅有助於預防在壓力下產生的負面情緒,如憤怒,還能促進並維持家庭的整體健康與穩定。
根據Walsh(2016)提出的家庭抗逆力框架,三個核心要素——共同的信念體系、家庭組織的資源與溝通過程,能成為理解家庭如何應對各種逆境的有效指導原則:
· 共同的信念體系
共同的信念體系能幫助家庭成員在逆境或壓力事件中找到意義,並保持希望和樂觀的態度,從而以正面的方式看待困難。此外,共同的信念體系還可以幫助家庭成員尋找人生的目標。透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靈性或宗教信仰,家庭可重新定義逆境的意義,並改變對壓力事件的看法,從而促進心理上的調適與內心的平靜。
· 家庭組織的資源
家庭內部的資源能促進成員之間的聯繫,特別是在面對逆境或壓力事件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與理解是穩定家庭運作的重要基石。例如,當家庭成員因失業而承受壓力時,其他成員可以提供實際支持並減少批評,幫助對方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挑戰。同時,家庭需要保持靈活性,對變化保持開放態度,從而適應新的情境並共同進步。
· 溝通過程
溝通應該清晰、開放,並且尊重每位成員的個體差異。家庭成員需要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協力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良好的溝通能促進相互理解與合作,減少衝突,並提升整體的抗逆能力。
參考資料:
教育局(2022)。家長教育課程架構 (小學) 。
Walsh, F. (2016). Applying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 trai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Mastering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Family Process, 55(4), 616-632. https://doi.org/10.1111/famp.1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