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正向心理學
  • 主頁
  • 範疇一
  • 範疇二
  • 範疇三
  • 範疇四
正向心理學
  • 主頁
  • 範疇一
  • 範疇二
  • 範疇三
  • 範疇四
  • More
    • 主頁
    • 範疇一
    • 範疇二
    • 範疇三
    • 範疇四



以有效的人際技巧營造健康的家庭關係




家長在兒童成長發展中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家長能夠以溝通去了解子女的成長,以及面對的困難。可是,家長應如何與子女溝通,令子女建立一個正面的心態,從而讓子女正面地發展呢?

  • 親子溝通技巧

多聆聽子女需要:透過了解子女需要,家長能夠了解子女的情感、增加信任、建立自尊等的關鍵點。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家長不僅可以了解子女所面對的挑戰,還能分享他們的喜悅,從而增強雙方的情感連結。這種互動不僅能促進理解,還能幫助子女建立自尊心,因為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都得到了重視。另外,子女的需求和家長的期望能夠互相理解時,交流將變得更加順暢。這樣的良性循環將使得家庭氛圍更加和諧,並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


多讚賞子女:家長應多讚賞子女正確的行為。在華人社會中,家長傾向較少讚賞子女,且覺得做正確的事情是應份。由於子女做的事情得不到回應,所以子女亦可能傾向較少做正確的事情,這樣可能影響到子女的價值觀。例如下述情況:

「小明,媽媽欣賞你幫我洗碗呀,你很棒呀!」上述說話肯定了小明的貢獻。透過使用讚賞說話讓小明感到被獎勵,小明亦會因此多負責洗碗,讓小明得到父母的認同。

管理情緒:另外,子女亦有負面情緒。比如子女測考成績不理想,回家後大吵大鬧。家長可以先安撫情緒,並且理解子女為何產生相關的情緒。經過安撫及理解後,家長便要指出相關行為並不理想,並且明確指出進步空間。例子如下:

「小明,你先冷靜,我理解你今次測考低分,你都盡了力去應付。不過,你亦都曾經答應過我不能夠胡亂發脾氣,這很不理想,媽媽亦很傷心。下次你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平心靜氣地與我分享,不要亂發脾氣。」

上述例子雖然簡短,不過安慰方法都是先理解及安撫情緒,之後再指出問題所在。值得留意的是,家長不應該先指出問題後解決心情,並且不要加入個人情緒。

  • 家長和照顧者之間的溝通

在現今社會,子女未必由父母親自照顧,可能由祖父祖母或外傭照顧。由於每人價值觀不同,教導子女的方式亦不盡相同。因此,作為家長需要與不同的照顧者溝通。家長應與照顧者多溝通,討論及釐清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雙方應以尋求共識來調解作目標, 最終達致各方都同意的解決方案。

     另外,家長與照顧者溝通的時候,應以交換資訊而非情緒為目的。當家長與照顧者意見有分歧的時候,雙方應以目標及需要為主,並運用適當的語調作溝通。子女往往會把照顧者和家長視為榜樣,從他們的溝通方式中學習。因此,家長在與他人交流時應該展現良好的溝通技巧,這不僅包括尊重和理解,還要展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榜樣行為能夠讓子女學會如何應對衝突,如何理性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在面對不同意見時保持冷靜和尊重。

  • 兄弟姐妹管理技巧

家長需要正面地管理兄弟姊妹,不要把他們互相比較。每名子女都不同,他們各人都有長短處,例如哥哥擅長於學業,弟弟則擅長於體育項目。兩者所擅長的地方都不同,家長們不應以不同的長短處作比較。反而家長應該肯定每位子女的才能,令子女感到自己被關愛和欣賞。另外,家長不應該偏愛子女,應該一視同仁。正面的兄弟姊妹管理技巧有助令子女建立正面的自尊心,讓他們了解到自己不是一無是處,有助他們將來的發展。相反,不當的兄弟姊妹管理方法可能導致互相猜忌,影響家庭關係。因此,透過正面的管理技巧,家長能夠促進子女之間的和諧共處,讓他們在平等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  解決衝突的技巧

家庭成員之間出現衝突十分常見。不同角色(配偶、家長與子女)的衝突都反映了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方式,以及如何處理衝突。子女會通過觀察家長如何處理彼此的分歧來學習。假如家長處理衝突的方式較為正面,以尊重及友愛的方式表達分歧,子女將來都能夠以這個態度應對不同的衝突。

參考資料:

教育局(2022)。家長教育課程架構 (小學) 。

下一頁

Copyright©2025 Innerself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