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兒童與自己的個人需要
平衡兒童與自己的個人需要
上文提及,兒童視家長為榜樣,因此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然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顧孩子身上。這種失衡不僅會影響家長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家長不僅需要學習如何教導小朋友,也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相處,並建立正向思維。過往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家庭暴力事件,反映了部分家長因無法有效調節自身壓力,將情緒錯誤地投射到子女身上,導致悲劇的發生。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面對壓力和情緒,而學習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與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家長健康成長的關鍵一步。只有當家長懂得正面地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因此,本文將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家長更好地認識和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在平衡兒童和個人需要的同時,減輕負面情緒,實現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對照顧自己持開放態度
首先,家長需要對自身的需求持開放態度,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被關懷與照顧。根據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心理韌性是一個關鍵概念,它指的是人在面對壓力時所展現的適應能力。我們可以將人比喻為一條橡筋,當橡筋被拉得越緊時,就越容易斷裂。 同樣地,當心理壓力過大且未被關注或處理時,人便更容易受到情緒與健康的影響。因此,能夠及時察覺自己的需求並主動應對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長亦需要多進行自我關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自我關顧指的是「個人、家庭和社區 在有或沒有醫療保健提供者的支援下,能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殘疾的能力」,包括有助身心健康的所有元素,如運動、衞生、 營養、壓力管理和社會支持。 因此,有效的覺察及自我關顧可促進家長身心健康,家長需要對照顧自己持開放態度。
建立支援網絡並願意尋求幫助
另外,家長亦可以建立自己的支援網絡,並尋找幫助。根據心理學理論中的社會支持理論,他人的支持能夠有效減少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的情緒困擾和心理負擔。透過與朋友或伴侶分享經歷和交流感受,獲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可令家長減少孤獨感。建立穩固的支援網絡不僅能幫助家長舒緩壓力,還能提供實際的建議及情感上的慰藉,讓家長在困難時期感受到陪伴與力量。
與社區保持聯繫
最後,家長可與社區維持聯繫。坊間有一些不同的親職壓力工作坊,透過參與相關工作坊可令家長認識正在面對親職壓力的家長,加深自己的支援網絡。另外,與社區聯繫有助提供多元化的資源與學習機會。由於朋友及伴侶大多屬於同溫層,很多意見或建議親友都會傾向支持,變相較難為自己提供一個客觀建議。反而社區通常是各種資源的匯聚地,有不同的家長可以提供意見,從而避免同溫層的問題。因此,與社區保持聯繫可以幫助家長獲取不同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挑戰。家長可在此學習如何更好地平衡家庭與工作,或提高育兒能力,從而提升個人效能感(self-efficacy)。
Who-5幸福指標量表是一項簡單的精神健康自評量表,屬正向情緒指數,以量化回答者對過去兩星期生活情況。
家長可以填寫這個量表去測試自己的幸福感。然而,檢測分析只供參考,有需要請聯絡專業人士協助。
參考資料:
教育局(2022)。家長教育課程架構 (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