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討論心得
白睎宇
台灣房價節節攀升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但以往都只是從電視新聞或網路媒體得知片面的訊息,從來沒有深入地探究其中的原因及影響層面有多廣泛。這次的尾牙獎金討論賽,經過我們組員間合力蒐集資料和討論,彼此對於房價上漲的趨勢、原因、以及因應方法都有更廣且更深層的了解,也透過參考國外資料和做法,將視野跳脫台灣的觀點,算是獲益良多。
比賽最後,印象最深刻的是郭主任總結他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舉辦這場討論的原因。經過消化後,我才知道金錢是需要流動的,先設好目標,做好計畫,然後投入資金,就可以開始一步步朝目標前進了,而非凡事都要等一切資金到位才要跨出那一步。
李品蓁
從一開始得知要討論房價議題時,老實說當時真的是滿腦子問號?覺得房價就是這麼高,而且近七年來只有越來越高不見有趨緩的情形,但隨著開始著手找資料及主任的故事分享,才讓我開始重新思考金錢的意義,以及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人生態度是什麼,思考自己距離退休還有30到40年,那時的自己除了老了還能有什麼不一樣。
最後要謝謝我有一群優秀的組員及同事,藉由小組討論的過程,更發現自己有許多要多加學習的地方,比如資料統整的方式、判讀表格的能力、以及口頭報告的能力。
陳怡瑄
以前從未想過金錢的概念是什麼,原本以為只要買了房子至少
已經是達成人生某部分的成就。因為做了這份報告,從物價上漲到
房地產,由通貨膨脹至各國貨幣政策,讓我了解到原來這些事情都
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經過主任的演說後,讓我有了深刻的
省思,重新對金錢有新的認知,很幸運在三十歲得到這樣的啟發,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導致全球經濟動盪不安,但是就如同主
任所說的,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應該更要學會妥善規畫及管理,
才能運用得當,也不會被媒體新聞所誤導
江佩樺
這次員工教育訓練議題討論,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多,主任從日常時事去誘導我們思考關於人生的問題,除了房價是什麼以及人類的歷史演進,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很讓人驚豔,未來去看待任何問題時,要如何綜觀全場當個清晰的判斷人,我覺得受益良多,希望在未來我能更精進自我,多閱讀書籍,訓練自己的思考模式,去吸取他人經驗,也感謝主任利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不僅僅只是訓練報告的方式也是對於未來人生的觀感能有所啟發。
田沁薇
身處房價高漲的時代且剛工作的年輕人,買房跟房價的相關議題對我來說也許只是茶餘飯後聊天的議題遙不可及,從未認真且深入的探討過房市與房價的根本分析,藉由此次機會學到買房不單單只是達成人生的一個目標而已,買房除了在意房價外,還要看居住地區的資本面、大環境的金融現況、政府的相關政策分析……等,有許多意想不到原因都對此有莫大的影響。此外從此次訓練還學到要從許多不同面向去看待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去思考其中的連結,從正反面的論點來做思辨,從歷史的演變來看現代的進步,不能一昧被動的接受外來的資訊,用狹隘的想法和觀點來處事,尤其是在這個資訊極其容易取得的時代,若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他人左右而無法堅定自己的立場,要思考才能進步,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不斷往更好的目標前進。
余志薇
房價,居高不下,已深刻刻劃在現代人靈魂裡。各式的媒體報導與宣揚,台灣房價多高,一個人存錢多久才能買下信義區的一坪廁所,每當這時總對於自己能否買下一間房子而自我懷疑,但在這次的報告後了解更多關於房價,雖然還是無法一次買下夢想中的房子,卻能更明確知道應該如何訂定目標。
同時這次能與同事一起討論與合作完成這份報告,聽取大家對於房價跟是否買
房的想法,增加自我對事物探討能力,並且從另一組報告中也獲取不同的資訊。在主任的報告中引用「人類大歷史」來介紹何謂錢以及衍伸的想法,讓人能更加思考對於未來該如何看待金錢。
林宣廷
房價高的讓人買不起、政府祭出打房手段、建商炒房操作……常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這些聳動的標題,讓人不禁被嚇得一愣一愣的,但也就這樣癡癡的接收這些媒體給我們的消息。直到這次的議題報告之後,無論是在是否需要買房的想法以及對房價未來的展望都有充分的認識及討論,藉由收集資料及郭主任分享有關金錢的概念之後,慢慢才了解到其實房價的影響層面並不是報章媒體所陳述的這麼單純而直觀,對於金錢的衡量與想法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工作領薪水存錢這麼死板而已,而是要善用「對未來的信任」來謀取更多的資源,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並設立目標及不過度生活在享樂的生活中,才能在無論是買房甚至是投資甚至是對於金錢的運用都能更加靈活且完善。
時間:2022年1月15日 15:00
地點:台北公館金石堂
郭醫師心得分享:
好朋友福哥告訴我「出一本新書不容易,要把它當作很重要的事情去努力經營」,我一直謹記這段話,到目前為止已經辦了許多場新書分享會,每一場都沒有完全一樣,這一場的主軸擺在「不能只讀書、北醫教導我的事」。我的恩師—現任北醫附設醫院 邱仲峰院長不但親自出席、還與我一同演出書中的一個故事,讓大家親身感受書中的氣氛,沒有參加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錄影。此外,現場還有其他書中的人物及家屬也都來到現場共同分享心得,活動最後在贈送癌症希望基金會100書的見證下結束,也共同許下未來互助合作的承諾!
想起兩年前一群好友創立這個協會、立下「引路是行善的最高境界」這個期許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麼快就可以圓第一個夢,還是覺得很不敢置信!我想關鍵應該在於大家的無私奉獻。我的朋友,謝謝你們幫我圓夢,接下來換我來幫你們圓夢了~
最後,感謝綉雲捐贈100本書送癌友、感謝逢甲人月刊總編輯賴文堂學長加購25本送同事、也謝謝王甯加楊富容賢伉儷買了一堆我簽到不知道到底有幾本書了⋯⋯還有其他朋友,謝謝你們大家~
時間:2021年11月28日 14:30
地點:台中金石堂
首先要感謝所有曾經幫助我出版這本書的熱心人士!
聽過我自我介紹的人對這段話都不陌生,「大家好,我是郭于誠,我是一位放
射腫瘤科醫師,請大家沒事不要來找我。當然,非來不可的時候還是要來哦!」通
常聽完的反應會先一愣,緊接著會心一笑,「說的也沒錯!」
在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的現在,我們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癌症隨時會找上門。既然如此,就得做好萬全的準備 ──在預防與治療上建立正確的觀念與習慣! 二十多年癌症治療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患者和家屬是醫者最好的老師! 每個病患都希望恢復健康、每位醫師也希望幫助病患脫離病魔,但醫師畢竟無法料事如神、事事如願。雖然我經常要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細胞挑戰,有時還會因病患太晚確診、家屬毫無心理準備,竭盡全力仍無法力挽狂瀾。所幸,大部分的病患與家 屬都是能理解的,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不會責怪醫師,因為大家都盡力了,他們 希望的是──醫師能陪他們面對未知的恐懼、給他們實質的鼓勵與支持!因此,我 在書中不斷強調一個概念,醫生除了醫「生」,還要能醫「死」;知道如何面對死亡, 才會知道怎麼好好活著。二十多年的日子裡,雖看盡生離死別,卻沒有讓我感到害怕;既然無法確定明天會如何,那就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絕不輕易交差了事,否則就是交差了自己的人生,這是病人教會我的人生哲理。雖然個性與想法隨著時間推移而轉變,但一些理念反而更堅定不移,飲水思源就是其中之一。該怎麼做?心中一個聲音響起,乾脆把我這二十年來印象深刻的親身經歷,以 案例故事的方式陳述出來吧!用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讓人身歷其境,引起讀者的共 鳴(部份案例有徵得當事人同意 )。
故事發生在誰身上不重要,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同樣的事,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才
是重點。為了讓大家能夠感同身受,我使用第一人稱來敘述,讓讀者想像,如果事
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這個「你」可以是患者、家屬或學生,這就是「換
位思考」的練習。為了撰寫這本書,我閱讀了不少書籍,也拜訪了不少貴人及團體,並在這些人 身上見證了善的力量,藉此我也不斷地反思自己而收穫良多。此外,本書我特別採 用群眾募資的方式,讓所有贊助者都成為共同出版者,一同參與分享這份成就。我 將參與募資的善心人士都列在「感謝欄」當中,由衷感謝,這份榮耀屬於每一個人!
本書一共分成六個篇章,每一個篇章中都收錄許多不同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
有自己的主軸,彼此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中有幾個篇章是用四個不同階段來呈
現我的成長與改變,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我如何從一次又一次的錯誤當中找到答案
並擴充原本的內涵。
現代醫學越來越依賴先進的科技與儀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搭配社
會輿論的推波助瀾,而使得社會大眾逐漸忽視醫病間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醫病間
是否能將彼此的想法正確傳達給對方?彼此是否聽懂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才是最基
本、最重要的環節!無論現代醫學多麼進步,醫學教育還是需要倚賴前輩手把手地將所學傳承給後輩,這是科技無法取代的智慧結晶,從中我也獲得了不少啟發。但我必須強調,我提到的做法並不是標準答案,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如果有想法與建議,歡迎提出來與大家分享,讓醫病關係更美好,社會更良善。
最後,我希望藉由《對話》這本書來傳達「完整」、「善終」與「傳承」的概
念。罹癌雖是一件令人傷心難過的事,但並不減損生命的美好,仔細思索或許會發
現──得到的比失去的還多,從中獲得了「完整」的生命歷程。至於「善終」簡單
來說就是好好地走,看似簡單的用語卻蘊含無窮的生命力,因為這是每個人走到生
命末期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能從人的身心靈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每個
人都能得到身心靈的善終,最後將收穫傳承下去,那麼死亡其實並不可怕,反而是
一份珍貴的禮物! 在書中,我把20年來的門診經驗化成60個故事,希望透過這本書傳達給學生、病人與家屬,60個故事就像點點微光、彼此相連,最後串在一起、變成一座黑暗中的燈塔,指引找不到方向的人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新書「對話」出版至今的心得與達成的目標:
1、捐贈100本書給伊甸基金會做義賣,所得將全數用於伊甸愛心棧的服務
2、送給病人家屬看完後,家屬立刻又跑去買了5本送給其他弟妹,因為他覺得其他家人也需要知道才能對照顧父親有共識
3、另外一位家屬原本的任務是要唸給媽媽聽,結果唸著唸著就自己讀完了,然後立刻幫自己和老公安排了健康檢查,照顧別人之前要先照顧好自己
4、一位病人原本來諮詢我心裡的問題,我就翻了其中一則故事說「妳問的問題就是這則故事」,我唸給她聽完後她就哭了,因為她的先生只能安慰她「妳不要想太多」,積累已久的情緒獲得釋放就沒事了
5、我去醫療展演講的路上遇到一位科主任,他說他買了30本要送給同事看,我很感動,並跟他說「其實你就是書中某個故事的主角,你在裡面說我們是醫學中心,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他很驚訝地看著我,其實真正的人才與朋友就是不需要特別安排就會互相扶持、互相拉抬、共同成長的!
6、我因為這本書重新得到書中一位婆婆還健在的消息,已經13年沒有她的消息了,我立刻寄一本書給她的女兒,請她代轉給婆婆本人,並請她告訴婆婆,爺爺的故事影響了很多人
我學到了什麼?生命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我讓你變好,你變好就會反過來讓我變得更好!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7991?sloc=main
金石堂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MOMO
城邦讀書花園
也可以參加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舉辦的「送書給癌友」活動(參考以下連結或是QR cod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hhiapr/捐款方式?authuser=0
如果您想聽我親口說,我預計在2022/01/15 PM 15:00台北汀州路金石堂書店舉辦第二場新書發表會
我在現場等大家~
附註1、感謝所有參與出書的愛心人士,你們和我是共同出版者,目前已經代各位捐出120本書了(朵蕾咖啡館20本、伊甸基金會100本)
附註2、感謝王永福(福哥)和原水文化的大力協助,原水文化很有專業的深度,各位如果也想出書,可以考慮找他們洽談
附註3、最後,我的目的不是在賣書,而是透過這本書傳遞我想傳遞的訊息,希望可以一次幫到更多的人。門診時間一個人的能力實在太有限了….,想要多捐幾本也是可以的,400元/本類推下去、註記一下,我們就知道了!
時間:2021年8月27日
主辦單位: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壽米屋企業有限公司、朵蕾咖啡館
彰化二林的壽米屋企業長期關注偏鄉教育,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的郭于誠醫師關懷癌症病友,與關心偏鄉教學、致力提供癌症病友友善空間的朵蕾咖啡館,三者有相近的磁場與理念,這次的合作是由在偏鄉教育耕耘多年的鹿樂的牽線,讓我們共同創造不一樣的火花。
2021/08/27 我們協會與朵蕾咖啡館和壽米屋一起合辦了一場電影欣賞的公益活動。活動當中很高興邀請到導演郭珍妹現場與我們一起分享她拍這部電影想傳遞的訊息(詳見連結)。這場電影最讓我有感的是那個小孩子方小盛,整天一個人生活,沒有家人陪伴,也沒有家人可以教他、讓他作為學習的對象。他渴望有人可以陪他,所以同學的要求就不假思索地答應,結果惹出了問題也沒人想去理解他、挺他。而最了解他的老師也因為自己的問題、家人的問題而自顧不暇⋯⋯這樣的孩子在台灣的社會裏一定有很多,長大之後就變成「阿東」,阿東也不是壞人,但是小時候阿嬤帶大,也沒學到什麼正確的思考與態度,做了錯事不會反省自己、一錯再錯、無限循環…..。事實上,許多罹患癌症的患者也有類似的情形,許多的疾病都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長期在不正確的觀念與生活習慣影響之下慢慢產生的,而且在當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又因為沒有正確的思考與判斷力而做了錯誤的決定,最後的結果往往讓人不勝唏噓。這是一場很值得大家看的電影,可以觸發每個人與自己進行對話、重新省思自己的過往與社會的連結,而這也是我們希望癌症病人重新與社會產生連結的用意。罹患癌症並不代表自己已經沒有用處,好好的與自己思考與對話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從來沒發現的自己,重新回到社會上貢獻自己的心力,這時候將會發現社會還是非常的美好,充滿希望的。
時間:2020年9月18日
地點:水舞生活會館(台中市西區大業路45號)
主辦單位: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
分享講師:郭于誠醫師
2020年9月18日我應水舞會館的邀約,前去為民眾做一場健康演講,我帶了我兩位學生一起參加,在參加的路上,我對學生說,多數的民眾都認為自己沒有那麼倒霉會去得到癌症,因此從來沒有對這件事情做任何的準備,等到厄運真的降臨到自己身上的時後,因為沒有做任何準備,因此只剩下恐慌,那麼在這樣的恐慌底下,經過醫生說明之後,醫生會把所有治療的好處、壞處、副作用等等詳細說明。站在醫生的角度,常常會認為說,接受這樣的說明後, 病人應該是會比較不恐慌了吧?然而,事實上病人會更加恐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民眾常常會選擇性的去擷取醫生所說的內容,他們常常會只聽到了副作用的部分,而忘記了所有的好處,也因為這樣的關係,病人會轉而尋求其他的替代療法,例如健康食品、保健食品、中草藥,或是一些民間療法等,那麼在這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最後導致了一個不如預期的結果。
我對學生說,要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呢?首先,在醫師做說明的部分,醫學生要被教育學習在對民眾做說明的時候,要能夠理解到民眾理解的認知,同時要能給予支持與鼓勵。在民眾的部分,首先,要能夠提早做足準備,然後去理解自己的情況,並靜下來去面對這些事情,這樣才能夠在重要的時候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也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演講結束之後,有一位聽眾,本身就是乳癌的患者,站起來分享她的罹癌過程與治病的過程,她非常認同我所說的內容,因為我所提到的所有的錯,她都犯過,那種得到癌症的恐慌與對未來不確定的壓力,她也做了一個非常中肯的分享,同時也鼓勵所有的民眾,在得到癌症的時候,不能恐慌,要做對決定,才會對自己有所幫助。
會後也有民眾拿著瓶瓶罐罐的健康食品來請我幫忙分析,在那個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民眾是委託親朋好友,從美國或日本帶回來這些藥妝店所謂的保健食品,我要在此特別呼籲,有一些產品我看了之後,在台灣可能是被當作藥,但是在美國或日本可能就是一般的保健食品等級而已,那也有一些產品在美國或日本可能被當作成藥,但到台灣呢,卻只是一般的健康食品。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是因為各國的法規規定不一樣,而且要注意的是,這些自己從國外帶回來的產品,因為都沒有經過國家的認證,所以在使用這些保健食品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可能結果會與你所期待的完全不同,因此當你要去使用這些產品時,我是建議最好不要這麼做,畢竟這本身的不確定性很高,我在這裡也希望民眾都能做對決定,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時間:2020年8月31日
地點:朵蕾咖啡館(台中市西民權路213巷2-1號)
主辦單位: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
分享講師:郭于誠醫師
時間:2020年7月20日
地點:朵蕾咖啡館(台中市西民權路213巷2-1號)
主辦單位: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
分享講師:郭于誠醫師
時間:2020年7月13日
地點:淡江大學化學館水牛廳
分享講師:郭于誠醫師、陳一瑋醫師、王駿瑋醫師、許世明教授、陳仁焜教授、潘伯申副教授
本協會於今年 7/13 應邀協助淡江大學理學院粒子治療藥物研究中心舉辦了新式粒子放射治療講座。協會理事長郭于誠醫師表示,協助推廣放射治療相關資訊給國內相關機構以利其研究一直是協會努力的重點目標之一。此次受邀出席講座的講員皆為協會的會員,可見本協會的專業背景深獲肯定。第一位演講者是台北榮總的陳一瑋醫師,陳醫師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近年來備受國際矚目的硼中子捕獲治療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 在惡性腦部腫瘤治療方面上的應用以及其最新突破與發展。第二位講者是來自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是協會的理事長的郭于誠醫師。郭醫師在演講中向與會者介紹了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在癌症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Oligometastasis) 的應用。值得一提的是,郭醫師以人文關懷的方式介紹了癌症醫療的種種故事,同時也分享了一個身為醫生在治療病人的過程分生的小故事,讓與會者印象深刻。緊接著第三位演講者是來自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陳仁焜教授。其演講的主題是:腦瘤的治療契機--身為化學專業人士可能發揮的貢獻。陳教授利用這個講題鼓勵了台下的理科學生,縱使不是醫生,但是仍然透過投入科學研究來幫助病人。第四位演講者為來自於台大醫院的王駿瑋醫師。王醫師的講題為:質子治療現況與台大癌醫介紹。王醫師將質子治療的原理以清楚易懂的方式介紹了給了台下的理學院師生。讓與會的師生對於近年來頗為火紅的新式癌症治療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王醫師的演講,與會的師生也第一次看到了即將竣工的台大癌症醫療大樓內部概況。最後壓軸的講者是來自於國立陽明大學的許世明教授。許教授的講題是:認識輻射與輻射防護。許教授指出,輻射為能量傳遞的方式之ㄧ,因此利用輻射與物質發生作用後所造成的游離、閃爍、發光等現象,便可透過偵檢儀器進行量測這些現象。輻射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認識輻射與安全防護是必須的課題。此次會議總共參與的人數約 50 人。與會者除了理學院的學生之外,還有化學系的教授前來參與。值得一提的是,淡江大學副校長何啟東教授也在百忙之中前來開場致詞,可見其對於淡江大學理學院所主辦的專題論壇之重視。此次論壇在學生熱烈提問下順利結束,而與會學生們對於演講者的演講內容也多表示印象深刻並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