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律與刑事法專題
Seminar on Technology Law in Criminal Jurisprudence
台大PMLBA
*課程概述
一般在論及「科技法律」時,多半著眼於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若干科技知識議題的討論,至於所謂的法律問題意識,則呈現出為了因應或促進特定技術的發展,現實法律規範乃至相關法學原則必須有所調整的論調。如此一來,所謂的科技法律議題,不外僅是將法律加以扁平化、工具化後的產物;事實上,正因為科技本身所展現出對於外在環境改變、控制的力道,對於其所造成包括社會規範、個人行為準則等影響的評估,實有賴於法學的分析方法與深層思辨。亦即,與其探求符合科技(業)需求的法律規範,對於科技將把人類社會導向什麼方向,乃至於其「對內」、對人性圖像可能形塑的改變與反省,毋寧才是具有法學思維之人所應有的視野。
關於此點,刑事法學所蘊含對於國家權力作用的反省批判思維,應可說是提供了適切的觀察角度。基此,本課程預計以風險社會與刑事法為討論背景,檢選近年涉及科技發展、社會變遷與法律規範難題相互交錯的議題,進行專題研討。
*課程目標
希冀透過本課程的選題與討論,為修課同學建構面對相關「科技法律議題」時應有的基礎分析能力,並充實、深化法學思辨與素養。
*課程要求
本課程的進行方式雖以教師講授為主,惟修課同學仍有以下課程參與要求:
・課堂討論:針對指定閱讀教材的內容參與討論,更鼓勵在精確掌握文本的基礎上,提出批判性之觀點。
・期末報告與計畫發表: 針對本學期課程所討論的主題,撰寫3000~5000字的期末報告。報告內容不限(文獻分析、判決評釋、專題研究均可),於第15週、第16週課堂提出撰寫計畫或初稿發表並於期末繳交完稿(截稿日期另訂)。
*課程要求視修課同學狀況共同討論調整。
*各週主題
〔課程簡介・總論〕
〔導論⒈〕風險社會與刑事法
〔導論⒉〕風險社會的最前線——刑法「危險犯」總論
〔主題1〕食品安全與刑法
〔主題2〕環境刑法的難題
〔主題3-1〕人工智慧與法律議題導論
〔主題3-2〕人工智慧與刑事法
〔主題4-1〕個人資料保護法律議題導論
〔主題4-2〕個人資料保護與刑事法
〔主題⒌〕科技偵查法律議題概覽
〔判決研究⒈〕——《污染「環境」犯罪》
〔判決研究⒉〕——《違法侵害個資罪》
〔判決研究⒊〕——《GPS追蹤定位偵查行為》
〔結語〕自然科學的社會運用
〔期末報告初稿發表與講評〕
*參考書目
Ulrich Beck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巨流、2004)
Roger Bootle著・陳珮瑜譯『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好優文化、2020)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STS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群學、2004)
劉靜怡主編『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元照、2018)
謝煜偉『抽象的危険犯論の新展開』(弘文堂、2012)
町野朔編『環境刑法の総合的研究』(信山社、2003)
*指定閱讀
各週參考文獻教材將選輯為讀本,於課堂前提供給修課同學。
*中國醫藥大學科法碩士學程 〔科技法律〕(合授) 2020秋 ・2021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