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論文集論文
1. 〈中國北朝の天文圖試論——元乂墓を例にして〉,《研究紀要》(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學研究室)20 (1999):173-204。
2. 〈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美術史研究集刊》6 (1999):133-191。
3.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葬具の圖像と機能——石棺床圍屏の墓主肖像と孝子傳圖を例として——〉,《美術史》154 (2003):207-226。
4. 〈南宋の道教における地獄救濟の圖像學——傳梁楷「黄庭經圖巻」考〉,《佛教藝術》268 (2003):93-118。
5. 〈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美術史研究集刊》18 (2005):1-74。
6. “The Iconography of Taoist Salvation from Hell: A Thematic Re-Identification of Illustra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Yellow Court (Huangting Jing),” Orientations 38.3 (2007): 66-
7. 〈墓葬、宗教與區域作坊——試論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圖像〉,《美術史研究集刊》24 (2008):1-66。
8.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 (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藝術學研究》6 (2010):231-246。
9. 〈北朝晚期漢地粟特人葬具與北魏墓葬文化——以北齊安陽石棺床為主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3 (2010):513-596。
10. 〈反思中國美術史學的建立:「美術」、「藝術」用法的流動與「建築」、「雕塑」研究的興起〉,《新史學》23.1 (2012):159-202。
11. 〈北魏沙嶺壁畫墓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1 (2012):1-95。
12. 〈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藝術史研究》14 (2012):265-297。
13. 〈北魏平城時期的裝飾文化: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銅壺談起〉,《故宮學術季刊》33.1 (2015):169-210。
14. 〈北魏洛陽時期葬具的風格、作坊與圖像:以一套新復原石棺牀圍屏為主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 (2015):49-126。
二、會議論文
1. 〈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發表於「東方宗教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年會」,臺北,1996年11月。
2. 〈南京西善橋墓の《竹林七賢と榮啓期圖》再考〉,發表於「第五十回日本美學會全國大會」,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1999年10月1日。
3. “The Iconography of Daoist Salvation from Hell:Re-Identifying The Classic of Yellow Court (Huangting Jing) Handscroll Attributed to Liang Kai (ca.13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San Diego, California, March 11, 2000).
4.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石棺床の墓主肖像と孝子傳圖——喪禮の視點から——〉,發表於「第五十四回日本美術史學會全國大會」,日本:神戸大學,2001年5月25日。
5. “Images and Identity in the Tombs of Mediev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ainted Murals in the Tomb of Cui Fen (A.D.551),” 發表於「第十五回國際美學會大會」,日本:東京神田外國語大學,2001年8月27日。
6. 〈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史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0月23日。
7.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發表於「藝術史論壇」第一次會議,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9年4月26日。
8. 〈四川成都石佛寺佛道造像考〉,發表於「第五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湖北武當山,2009年6月21日。
9. 〈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東亞的比較視野〉,發表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與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9月10日。
10. 〈關於北魏石棺床圖像與功能的再思〉,發表於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主辦,「第二屆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北京: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2011年9月10日。
11. 〈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發表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主辦,「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2011年12月3日。
12. 〈盛唐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觀為主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1日。
13. 〈四川綿陽平楊府君闕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5日。
14. 〈妙見菩薩圖像的變遷〉,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二)——第十一至十八世紀中日韓三地的文藝互動」主辦,「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觀看、媒介、行動者」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1F國際會議廳,2012年9月7日。
15. 〈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棺床研究〉,發表於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寧夏:銀川,2014年8月13日。
16. 〈道教造像與地域社會:四川綿陽隋至初唐的道教摩崖造像〉,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重繪中古中國的時代格:知識、信仰與社會的交互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11月8日。
17.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發表於「『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9月3日。
三、他類論文
1. 〈鹿港的道士與威靈廟普渡科儀調査報告〉,余光弘編,《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頁109-125。
2.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貴族の墓葬の圖像——北齊崔芬墓を例として〉,收入曾布川寬編,《中國美術の圖像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報告書,2006),頁27-95。
3. 〈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頁143-202。
4. 〈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東亞的比較視野〉,收入巫鴻、鄭岩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頁131-162。
5. 〈盛唐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觀為主的考察〉,收入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309-361。
6. 〈北魏平城時期的葬具〉,收入巫鴻、 朱青生、鄭岩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二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頁191-213。
7. 〈由墓闕到浮圖:四川綿陽平楊府君闕研究〉,收入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127-167。
8. 〈妙見菩薩圖像的變遷〉,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頁145-198。
四、資料彙編
1. 〈魏.晉.南北朝の墓葬と圖像〉資料圖表,收入曾布川寛、岡田健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三巻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頁468-471。
五、書評
1. 〈評鄭岩著,《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新史學》16 卷1 期 (2005),頁171-181。
2. 〈評John Kieschnick,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3, 343 pp)〉,《新史學》17 卷4 期(2006),頁283-288。
六、翻譯
1.石川欽一郎,〈初冬漫步〉,收入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上冊,頁36-39。
2.古原宏伸,〈《畫史》集註(五)第一百一條─第一百六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6 (2004):79-306。
3.古原宏伸,〈《畫史》集註(六)第一六一條─第一百七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7 (2004):53-159。
4.古原宏伸,〈《畫史》集註(七)第一七一條─第一百八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8 (2005):75-154。
5.林巳奈夫,〈太陽之德〉,《美術史研究集刊》20 (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