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殘月〉劉有福
寂寞霜林冷四圍,一鈎高掛舊城畿。
餘光直映屏山麓,淡影橫穿聖廟扉。
桂魄靈蟾欲西墜,桑陰馴雉憶南飛。
埤頭雞唱天將曙,如見前朝賦式微。
某日秋晚,秋風瑟瑟,一股寂寞湧上心頭,促使作者駐足在聖廟前。轉眼望去,月光灑落在半屏山的樹林間,抬頭仰望,殘月高掛天邊,一絲微弱光線照在門扉上。弦月漸漸西下,居住於左營舊城內的善良民眾回憶起當年為躲避戰亂而南遷的日子,隨之而來的是公雞的啼叫聲,太陽逐漸升起,埤頭街市開始熱鬧起來,宛如前朝當景,但不復當年古意,引起詩人無限感嘆。
舊城殘月此詩聚焦在舊城到新城之間的變化。繁華、沒落再到繁華。
「舊城」是清代鳳山縣的縣城(現位於高雄左營),車馬喧囂的街市,人聲此起彼落、熱鬧滾滾,但在平定林爽文反清時,因衙門及民宅遭焚毀,暫將縣署遷往下陂頭街,稱為「新城」(現位於埤仔頭)。
此遷城之舉動,注定了舊城的衰落,道光4年(1824)改建成石城,雖經多次催請遷回舊城,但當地官民仍延宕不動,直到道光27年(1847)正式宣告以新城為新縣治。舊城成了石城,儘管在全新亮麗的名稱下,依舊無法改變舊城之沒落的事實,少了從前的熱鬧氛圍,成為了像石頭般的城市,作者尤感而發,因而寫下此詩抒懷古今不同之情。
日治時期時,新城被拆除,今日僅存一座城門(東便門)及三座砲台(平成、澄瀾、訓風),曾在清代取代舊城之興盛,如今也冷清下來,而舊城一帶,日人一開始為了蓋公路(今左營大路),在城牆上打了兩個洞,後來1939年為建左營軍港,將此處列為禁區,新舊城繁華不在, 看著歷史遺跡,殘破的城牆在月光下似乎訴說著時移世改的滄桑無情。
如今,因高鐵和捷運的設立和政府的推動,便捷的交通再次帶動高雄左營,為沒落的黯然城市重新填上鮮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