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的作者劉有福(聲濤)(1905-1978)出生在高雄覆鼎金,最特別的是他不只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企業家。也因為出生於覆鼎金,其詩作也幾乎以覆鼎金附近的地景入詩。他也曾擔任「壽峰詩社」社長、副社長,並多次於其飯店舉辦擊鉢聯吟活動,他的詩作可以在《詩報》和《風月報》內見到。
那壽峰詩社究竟是甚麼?
此詩社成立於二戰末期,是為了延續傳統詩的命脈而誕生。他們常常會聚在一起切磋詩藝,詩的內容也非常多樣。壽峰詩社也在戰後成為當地重要的存在。繁榮過後必有衰亡,壽峰詩社也在當時面臨許多問題,最後也分裂成「壽峰詩社」與「高雄市詩人協會」,並且正式分立。
《詩報》創刊於1930年,每個月一號和十五號發行一次。刊行至戰爭初期。內容主要刊載漢語文言詩人作品,他們也在詩社或吟會徵詩,大部分屬於擊鉢吟之作品。它最大貢獻在於日治時代得以讓漢語文言詩發展,使得當時全臺的文人有發表園地,得以互相研究、切磋。
《風⽉報》是⽇治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刊載作品多元紛繁,也因而有多樣的聲音在此報內激盪交錯,形成多⾳交響、眾聲喧嘩的文學氛圍與文化語境,也導致編輯⽅針與刊物取向歷經多次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