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峰詩社成立大會合影
來源:胡巨川,〈民初以來高雄市的詩社概況〉,頁38
二戰前 ,高雄市聯吟會
1953 年,由「高雄市聯吟會」變身成「壽峰詩社」,同時具有「吟社」和「聯吟會」的兩種傳統詩社性質
1979 年,部分壽峰詩社成員另組設立「高雄市詩人聯誼會」,向政府立案成為社團
1990年,「高雄市詩人聯誼會」又改名為「高雄市詩人協會」協會爭取經費並招收新血,辦理各種詩學活動。此後,高雄民間詩壇活動逐漸轉由此主導。
1991 年 10 月,「壽峰詩社」重新向政府登記為社團,與「高雄市詩人協會」正式分立
「壽峰詩社」要說最具特色就是同時具有「吟社」和「聯吟會」的兩種傳統詩社性質,且詩社課題及擊缽詩題主要是從傳統詩刊蒐集所得,可見社團中的社員都有發揚詩學文化的使命感,彼此以詩應答,以志趣結合,而且出錢出力,辦理聯吟活動,使得「壽峰詩社」在戰後高雄地區運動能量之強勢,可謂一枝獨秀。
社中有日治時期馳騁詩壇的老將,在此詩社創立十週年,出版《壽峰詩社詩集》。詩社持續發展,是創立多年來,至今仍在運作的詩社。
多年來累積的壽峰之課題擊缽詩,因缺乏印書經費,所以未有系統地整理。1991 年分立後的壽峰詩社,出現戰後傳統詩社所面臨的問題,像是社內沒有新血注入、經費來源不足,因而詩集無法正常出刊等。壽峰詩社詩集出版到第四集(1992 年 4 月出刊)後即停刊,社員人數也由全盛時期的百餘人至今不到 10人,詩社運轉能力日漸疲態。
這些傳統詩社團目前活動力較強的是「高雄市詩人協會」及「傳統詩學研究會」,前者是戰後的「壽峰詩社」改組,由資深詩人及新進年輕社員組成,遵循傳統詩社運作方式,也會出版會員詩作專書。但近年來,會員人數日少,出現青黃不接現象。
後者則由學院師生為主要組成份子,以提倡傳統詩學,提升台灣文化為創會宗旨,成立於 1989 年,學生會員多,師資多,財務健全,爆發力強,出版相關書籍,師生也留下不少作品,為高雄地區目前僅見活動及能見度最強的社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