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1935年5⽉9⽇⾄1936年2⽉8⽇)
《風⽉報》(1937年7⽉20⽇⾄1941年6⽉15⽇)
《南⽅》(1941年7⽉1⽇⾄ 1944年1⽉1⽇)
僅餘漢詩版⾯的《南⽅詩集》(1944年2⽉25⽇⾄3⽉25⽇)。
詩人劉聲濤作品常發布於風月報,內所刊載的作品體裁、形式多元紛繁。有藝妓⼩傳、唱酬文章、笑談謎鵠、科普智識、風俗考據、舊學漢墨、⺠俗歌謠、花狐奇譚、戰場紀實、俠義章回以及⽩話⼩說等等。⽽不同的編輯風格、文化態度、政治認同與意識形態激盪交錯,形成舊學與新學、文⾔與⽩話、傳統與現代、保守與激進、休閒與報國、親⽇與抵殖⺠,多⾳交響,眾聲喧嘩的文學氛圍與文化語境。編輯⽅針與刊物取向歷經多次修正。
《風⽉》是由⼤稻埕地區舊文⼈組織「風⽉俱樂部」主導,此時雜誌風格近於⾔情懷舊、笑謔狎邪式⼩報。
《風⽉報》時期,延攬新文學作家加入,積極招募會員,擴展讀者層⾯;雜誌也以刊登讀者來信、作品讀後感想等⽅式進⾏宣傳。其他積極作為還包括:
創設「⾳樂研究部」,攏絡⾳樂愛好者
增設「⽇文欄」
增闢「兒童故事」專欄
經營女性議題,內容以臺灣現代都市情愛與性別流⾏議題的書寫為多。
由其經營策略的轉換,可知刊物欲普及於不同年齡層、不同喜好的讀者,朝向⽣產「⼤眾」家庭雜誌的⽬標邁進,此階段雜誌⼀變為現代漢文通俗文藝刊物。
1941年,順應南進政策更名為《南⽅》,將會員制改為讀者制,以增加購讀率,並⼒闢海外市場,⽇本、中國、滿洲3地成為固定配送點。其文藝⽅⾯,採取的仍是古今兼容、雅俗共存的態度,古典漢詩、⺠俗拾掇、科學新知、⽣活雜談,甚⾄還有幾篇⿎吹中⽇提攜的時論性文章。初期的《南⽅》仍屬文藝性質濃厚的綜合雜誌,有新詩、⼩品雜文、本⼟⼩說、翻譯作品、傳統漢詩文的文藝創作的登載。
1941年6⽉⾄1942年12⽉間,更掀起⼀場由傳統文⼈與現代通俗文藝作家交鋒的「新舊文學論戰」,雜誌儼然成為文藝觀念的決戰場。刊物後期為服膺國策,以致逐漸產⽣少量文藝質變、異化的情形,因為備受爭議,但也因此成為戰時少數得以通過書籍檢閱制度⽽持續刊⾏的刊物,且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臺北為主的臺灣初期近代都會中的市⺠文化與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