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拉動即可對照蓮池潭、半屏山、覆鼎金、埤仔頭!
「寂寞霜林冷四圍,一鈎高掛舊城畿」
秋風瑟瑟,作者一股寂寞湧上心頭,月光灑落在舊城間,回憶起當時舊城的種種......
鳳山縣舊城位於今日的左營區。清朝乾隆年間因為林爽文事變而沒落,政經勢力遷移到下埤頭街(今左營區),為鳳山新城。可想當時,作者經歷舊城的盛衰,然而因為新城治安不佳,防守不易,後來又在舊城重建台灣第一座堅固城池。
鳳山縣舊城經過時間的洗禮,如今只留下東門、 南門、 北門、和部分城牆,包括西門砲台,都被列為國定一級古蹟。
環遊鳳山舊城,可以看到許多歷史遺留下的痕跡,在現今繁華的高雄,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餘光直映屏山麓,淡影橫穿聖廟扉」
月光灑落,劉有福毫無察覺自己已駐足於聖廟前,回憶起過去的莘莘學子曾在此朗誦詩文,但過去已是過去……
鳳山縣舊城北門外的文廟為首任知縣楊芳聲所建,前眺鳳山,左倚半屏山,廟前有蓮池潭,形成天然的人文勝地。年代久遠,因風雨損壞,後經幾度修葺,乾隆17年(1752)知縣吳士元再次重建,至此,整體文廟大抵成型。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縣城迫遷至下埤頭街,人們的生活中心逐漸移轉至新城。嘉慶19年(1814)新城內的鳳儀書院開始興建,書院取代文廟而為鳳山縣的文教中心。文廟衰落與舊城的沒落,使得作者的哀傷之情溢於言表。
日本治臺以後,新式教育逐漸取代傳統科舉,明治33年(1900)文廟被改建為舊城公學校(即今日舊城國民小學),後來僅存崇聖祠被保留下來,目前被列為市定古蹟。
「埤頭雞唱天將曙,如見前朝賦式微」
走過埤子頭街,劉有福彷彿看到前朝的熱鬧景象,但如今已不復古意,所有遺留的痕跡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在清代初期,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皆位於台南,安平港為最大港口,因此,就當時而言,位於高雄平原東南地帶的下陂頭街並無任何條件足以成為當時鳳山縣的最大城,直到康熙中葉後,漢人開始進入屏東平原開墾,發展良好,屏東平原一躍成為鳳山縣的穀倉,而下陂頭街正是通往屏東平原的交通要道。同時,「埤頭街」也首次出現於文獻,並成為鳳山縣境內最大的街市。
此外,在康熙23年楊芳聲就任後,在興隆莊搭建大成殿,帶起儒學之風氣,所以此地文風鼎盛,多科第功名之家,直至今日,埤頭街仍為左營的精神地區,許多子孫為當地仕紳,保留著純樸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