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本院院士、本所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教授倡議以臺灣學界觀點,推動《中國近三百年文學史》叢書撰寫計畫,三卷主題為「今古之爭」、「文史之交」與「華夷之變」,分別由梅家玲、胡曉真、高嘉謙擔任主編,希望對明清以來廣義的文學流變,做出新的詮釋。本叢書三卷各章節的作者以臺灣學者為主體,本所也有多位研究人員參與寫作。為使所有作者有機會凝聚共識,以便做最後的修訂,「文史之交」卷規劃於2023年6月9日舉辦工作坊,邀請本卷部分作者發表論文,並由全體作者參與討論。 

中國書籍史相關文獻浩瀚,為了有效鎖定文本與文化,本次工作坊擬將討論焦點進一步集中在文本的政治與暴力:文字獄,及在這種壓力下文人的因應與反抗:隱微寫作。期望扣緊「惡」、「文字獄」、「隱微寫作」三個層面,從發掘新的文學主題出發,進而延伸到文化與理論的反思。學界對這些主題雖然已有不少論述,卻未形成系統的討論,從目前人文研究的社會與文化的批判意識來說,具有及時的迫切性。 

2022-11-24、11-25

書頁邊緣:從聲音、形象到文本世界     

書籍承載意義。然而意義的生成,隨著文本脈絡和社會語境變化,從不簡單。紙張、字體、版式、圖像強化閱讀的感官經驗,各類副文本引導、包覆、介入正文的理解,身體感受與認知活動又往往同時並進,啟動、形塑、更新讀者對於自我、社群、乃至世界的想像。

此一工作坊希望在過去書籍史以及副文本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邀集同好學人探索書籍作為一種感知媒介,其物質特性在書籍空間與社會場域中,各類文本元素及文化行動者(cultural agents)不斷交會碰撞,形構、創發意義的動態過程。書籍的編作者如何調度書籍體式設計,以中介知識、引動情感、滿足慾望、改變讀者的視野與自我認知?倘若我們將承載編寫者文思心念、手藝聲口的文本,視為曾被賦予某個時代社群之「生氣」的主體,而非平板之「物」,那麼書籍、古典時期讀者與現代研究視角彼此間的多維度觀照,可能透顯出哪些過去未得體探的社會文化脈動?當我們對於意義構築與詮釋活動的觀察,在平面文字周邊加入視覺、感官與空間向度,重審感知思維變化的理路,則前現代中國文學與知識媒介的幾番巨變,或許未嘗不能為當代的新媒體革命,提供若干對話與反思的空間。 

2019-06-13

文本的潛力:中文寫本工作坊      

不同的媒體自身必定有其獨特的「潛力」。以印刷書籍為例,無論於物質或是文字內容上都趨向穩定,因而就變動的角度來看,書的「潛力」較少。但是書籍其他層面的「潛力」卻可能因此豐富。例如,相對於其他媒體,一本書容易傳遞於很多不同人的手中,甚至跨越不同時代的人,進而留下他們的痕跡。這是書籍於物質傳播上的潛力。再以口頭語言為例,一般認為語言的潛力無窮,可以表述無限意涵,即使重複表述通常也會有所變化。不過與此種變動的潛力同體共存的,尚有一種約束的「潛力」,像成型的論述主題或固定的詞語。

在這個背景下,寫本的潛力顯得尤其豐富。一方面,寫本更動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有兩個可供相互比較的文本,幾乎必然展現文字上的差異。甚至可以說,寫本所展現的諸般現象,都只是偶然地存在於更動潛力當中。與此同時,寫本於穩定、約束的潛力也不容低估。正因為同樣兩個可相比較的寫本,仍具有相當比例的穩定一致,使其所見更動與文字歧異也有其線索可尋。文本內容之外,寫本的其他面向也是如此。寫本的形式可能會隨著情況不同而有所變動,但是形式也是有規格的。紙質縱使脆弱易損,但亦有不少歷經千載的紙質寫本流傳。一部寫本書籍縱是寶貴、稀有的物品,但是同時也可能會被放棄,或被「回收」使用。寫本的潛力如此豐富,其傳達的訊息也是如此豐盛,正是這種潛力可以引發我們更深層地理解一個歷史文化,更深入地、多面向地闡釋那個文化所產生的文本。

本次工作坊包含寫本個案研究、以寫本為中心的主題研究、寫本相關觀念——如「寫本文化」的檢討等等研究課題,企圖於個別學者的不同角度,加以審視寫本的種種「潛力」。 

2016-06-03、06-04

天崩地解的書寫與反思:
晚明清初的文化思潮與現代 工作坊 

明清文化與明清文學一向是國內人文科學的重點領域,晚近的研究漸有往明末聚焦的趨勢。此種研究領域的轉移和現代性議題的興起有關,對於17世紀明末思想的興趣和對於民國文化的關懷脫離不了關係,更確切地說,現代性的探究連結了17世紀與20世紀民國學術的關係。現代性的關懷橫跨了思想、藝術、文學諸領域,在人文科學的各領域,都可看到範式轉移的軌跡。由於民國學術是構成兩岸今日人文學術重要的內涵,反思當代,不能不溯源明末,因此舉辦此場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主要由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楊儒賓教授,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廖肇亨教授兩位共同策劃,希望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重新反思明末清初的重要性。 

2015-12-09

元明之際的戰爭與修辭 工作坊   

在中國近世文學文化中,戰爭往往與文化創生緊緊相連,軍事話語與戰爭書寫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正如元明之際,在戰亂動蕩中開展出複雜多元的文學、藝術、思想等成就,詩文、戲曲、書畫、思想皆有開創性的發展。本工作坊期以軍事話語與戰爭書寫為視角,並結合跨文類、跨領域的專家,從堅實的文獻解讀出發,參照新的問題視野,讓文學、藝術、歷史、思想、宗教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深度對話。 

2014-12-19

明清詩文研究工作坊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之「明清詩文研究工作坊」,於2014年 12 月 19 日假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舉行。本次工作坊共發表 8 篇文章,討論聚焦於錢謙益研究及明清之際文學典範的轉移,進而推及家族研究與文人交誼,主題多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