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Activities 2018

2月8日, 下午 7:30

第1讲 (总第1期)

题目:复杂(社会)网络与控制

分享人:李阿明 博士

分享摘要:小世界网络(也称六度分离现象,即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能通过最多六个人链接起来)在20世纪末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关注,复杂网络科学自身的发展也为研究其他领域提供了有效方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涉及到疾病诊断、脑网络、传染病传播、人类合作行为演化、互联网安全、基础设施网络设计等诸多重大问题。本次活动将介绍复杂网络发展历史以及其广泛的应用,最后探索下控制复杂网络系统的相关问题。

分享人介绍:李阿明,目前在ETH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于2011年7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数学系,并于2017年7月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他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主要从事复杂网络系统控制研究;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联合培养,主要从事微生物系统合作行为演化动力学研究。

3月2日, 下午 7:30

第2讲 (总第2期)

题目:分子动力学--从牛顿到机器学习

分享人:商晓成 博士

分享摘要:分子动力学是依靠计算机来模拟分子、原子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动态观点考察系统随时间演化行为的一套模拟方法。该方法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物理学家提出,如今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体系的理论研究中。笔者将会简单介绍分子动力学,以及它在各个领域(血红细胞、DNA、机器学习等)中的应用。

分享人介绍:商晓成,2015年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应用与计算数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爱丁堡大学,美国布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法国庞家来研究中心短期访问。现今于ETH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月2日, 下午 8:40

第3讲 (总第2期)

题目:和你一起来聊聊竹子--一种神奇的植物

分享人:陈复明 博士

分享摘要:“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被称为“穷人”的材料,几千年以来被广泛地使用。中国是世界上竹子最多、分布最广、加工利用水平最高的国家;国际竹藤组织(INBAR)总部设在中国,全球有43个成员国;ISO朱腾标准化技术委员设在国际竹藤中心,负责制定国际竹产品及贸易标准。本次活动将分享中国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在竹子方面的国家研发计划、创新型产品、技术及科学问题。

分享人介绍:陈复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现为ETH 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竹材加工利用及竹纤维复合材料。

Courtesy of Liekai Cao

3月16日, 下午 7:30

第4讲 (总第3期)

题目:奇妙的明渠水流:从Limmat River讲起

分享人:曹列凯

分享摘要:介绍水利学科的基本研究领域,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发挥着紧密的联系。着眼于明渠水流相干结构,带着大家认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河流内部世界,微尺度、大尺度、超大尺度涡旋结构如何在水体中迁流演变。

分享人介绍:曹列凯,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动力学方向博士生;ETH访问学者。

3月16日, 下午 8:40

第5讲 (总第3期)

题目:道阻且长——湿地碳的艰难自由之路

分享人:王依云

分享摘要:湿地储存了约等于陆地碳库30%的碳。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大约有一半的湿地正受到水位下降的威胁。人为排水或干旱造成的水位下降很可能将湿地由碳汇变成碳源。但是,在野外观测中,土壤有机碳库对湿地水位降低或干旱的响应并不统一,其调控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报告主要介绍以湿地二价铁的氧化为核心的湿地有机碳调控新机制。基于高寒湿地中宇宙水位控制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与经典的“酶栓”理论相反,湿地水位降低的条件下,受二价铁调控的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水位下降而降低,导致溶解态芳香性化合物的积累,从而抑制水解酶的活性。同时,通过去除铁氧化物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发现,在水位降低处理中有更多被铁氧化物保护的木质素。该机制为研究和预测水位降低和干旱下的湿地碳动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分享人介绍:王依云,ETH 联培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湿地生态系统及沉积环境碳-铁耦合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机理。

Courtesy of Liang Li

3月30日, 下午 7:30

第6讲 (总第4期)

题目:仿生机器鱼:从个体到群体

分享人:李亮 博士

分享摘要:秉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仿生机器鱼顾名思义——仿照鱼的机器人。最初探究仿生机器鱼的目的是提高人类水下航行器的推进效率、灵活性以及隐蔽性等。自1994年第一条仿生机器鱼从MIT游出以来,人们已经完善了仿生机器鱼的设计、控制以及优化等。然而自然界鱼是以群体方式生存,因此继续“道法自然“,希望与大家一起探究仿生机器鱼群的世界。

分享人介绍:

李亮,2017- 今,德国马普鸟类学研究所集群行为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鱼群集群行为。2011-2017,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2007- 2011,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3月30日, 下午 8:40

第7讲 (总第4期)

题目:造纸技术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

分享人:孙召霞

分享摘要: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本次分享将简述造纸的历史和技术流程,纸的种类并详细介绍空气过滤纸。

分享人介绍:孙召霞,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 博士研究生, 特种纸方向, ETH 访问学者

Courtesy of Zhaoxia Sun

4月13日, 下午 7:30

第8讲 (总第5期)

题目:层出不穷的地热开采新方式 - 地热能的崛起

分享人:崔国栋

分享摘要:

地热是具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与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相比,具有分布广、受外界影响小(如昼夜,风速,温差)、碳排放量及维护成本低等特点。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是传统地热储层通常坐落在地面温度较高、地质构造活跃和/活火山附近,受限于其储层地点和储量限制,丰富的地热能无法合理利用。为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能,必须采用新技术克服地热的地域限制,实现地热能的全面开采,进而学术界及工业界提出了不同地热开发技术。

分享人介绍:崔国栋,2015- 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ETH联合培养,主要从事CO2驱油及地质埋存、地热能开发和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长期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Geothermics等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等国内期刊审稿人。相关研究结果被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可再生能源全球创新机构)作为Key Scientific Article进行了特别报道,获国际埃尼奖提名。

4月13日, 下午 8:40

第9讲 (总第5期)

题目:侧耳希腊神话 音乐诠释画面 (音乐会)

分享人:李昌尧

分享摘要:周五的夜晚解放了一星期的劳累,何不邀约几位好友来一场古典音乐的小憩。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往往在音乐里得到最完美的诠释。这个周末,李昌尧将介绍古典乐中的吉尼斯纪录-最难的乐器双簧管。并且与这位“最美女高音”一同为大家讲述一些古典音乐中的基本概念,最后将演奏英国作曲家Benjamin Britton的作品6 Metamorphoses after Ovid。这首作品是关于罗马诗人奥维德作品《变形记》,将用六个片段来描写古希腊神话中的画面与故事。

分享人介绍:李昌尧,苏黎世国立艺术大学(Zurich Hochschule der Kunster)Master of Performance,双簧管英国管演奏家。活跃于独奏,室内乐以及歌剧舞台。

4月27日, 下午 7:30

第10讲 (总第6期)

题目:第三级环境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分享人:张国庆

分享摘要: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高程大于4000m,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屋脊”,同时也是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等大河的源头,为下游20多亿人口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也被称为“亚洲水塔”。结合遥感与野外观测,对青藏高原水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这将对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状况与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分享人介绍:张国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在GRL、RSE、JGR、WRR、JH、GPC、IEEE TGRS和《科学通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篇,2011年至今SCI刊物引用率达11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率260次。Top 1% 论文3篇。一篇论文2016年入选2000−2015年AGU中国高影响力论文。2016年被《科学通报》期刊评为 “优秀作者” 。


Courtesy of Guoqing Zhang

4月27日, 下午 8:40

第11讲 (总第6期)

题目:当我在讲全球变化时,我在试图讲什么?

分享人:余开亮 博士

分享摘要:生态学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研究分布和关系的科学,尤其是生命体或者生命集合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受此影响下生命体的分布。从某种程度来说,全球的植被分布大体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目前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极端干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植被的分布格局和动态。植被的分布格局和动态又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比如碳沉积)、区域甚至全球气候。本次分享将介绍三种普遍存在的植被动态过程,并重点介绍如何利用两个理论框架(生态水文(Ecohydraulic)框架和生态系统跃变(critical transition)框架)去更好理解影响植被的分布格局和动态的驱动因子、过程和影响。

Courtesy of Kailiang Yu

分享人介绍:余开亮,弗吉尼亚大学环境科学系博士 ,现为ETH 环境科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与全球生态等。


5月11日, 下午 7:30

第12讲 (总第7期)

题目:二维高分子--纳米尺度下的化学“眼睛”

分享人:邵锋 博士

分享摘要:二维高分子(2D Polymers)是一种内部由平面单元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构成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由于其拥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以及超常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其只有单分子层的厚度和极少量的物质,在纳米尺度下表征和分析二维高分子的化学信息一直以来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次报告主要向大家介绍如何运用结合了高空间分辨率和可提供分子指纹图谱的TERS技术,在纳米尺度下分析几种二维高分子的化学信息,比如化学键的生成和断开,分子的取向,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定位和定量和纳米缺陷区域等等。


Courtesy of Feng Shao

分享人介绍:

邵锋,2014- 2018,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ETH Zurich),2018- 今, ETH 博士后,主要从事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及其应用于二维材料表征与分析的研究。


4月11日, 下午 8:40

第13讲 (总第7期)

题目:《红楼梦》里交相辉映的美人与美食

分享人:戴萦袅

分享摘要: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美人与美食总是相得益彰。

书中的女子个个独特:王熙凤的精干、薛宝钗的典雅、林黛玉的灵慧……既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儿,也有围着柴米油盐的妇人;

书中的美食个个诱人:豆腐皮包子、枣泥山药糕、菱粉糕、鸡油卷儿……读来满口余香,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显示了一种高雅的、诗意化的生活方式。

手捧《红楼梦》,满卷是字香、书香、诗香。青年作家戴萦袅将用良好的学养,乃至经济学的理论和视角,从红楼美人与美食入手,对《红楼梦》进行一次另辟蹊径的研读,新颖独到的诠释。


分享人介绍:青年作家戴萦袅,苏黎世大学博士在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自2013年起,在《新民晚报》开设“微观红楼梦”专栏发表随笔,有关于《红楼梦》的审美意境,也有作者从生活、艺术、人性出发对这部古典小说的解读,涉及书中的人物、习俗、饮食、医药、绘画、珍玩、纺织、民风、历史沿革等。2017年推出散文集《微观红楼梦》。曾受邀在香港书展、上海书展、中华艺术宫等地做红楼文化讲座。

Courtesy of Yingniao Dai

5月25日, 下午 7:30

第14讲 (总第8期)

题目: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感知及应用

分享人:陈泽涛 博士

Courtesy of Zetao Chen

分享摘要:机器人对环境的正确感知以及对自身的精准定位是机器人进行其他任务的基础。进行感知的仪器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视觉传感器因其普及的程度,低廉的成本,以及捕获信息的丰富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

本次分享会先简要介绍各种机器人感知环境的传感器,并对其中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方法进行侧重的介绍。而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的应用 ,此次分享中也会分享一些笔者参与, 或是认为有趣的机器人应用 。演讲的最后也会分享一些适合大家入门和学习的资料。


分享人介绍:

陈泽涛,2010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012 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人工智能硕士,2012- 2016 年澳大利亚机器人视觉中心(Australian Center for Robotic Vision)博士; 2016年- 至今,ETH Vision for Robotics 实验室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感知和定位,侧重于应用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方法提高机器人在定位和导航中的鲁棒性和精确度,并将其应用到诸如农业和检测等各种实际应用中。

5月25日, 下午 8:40

第15讲 (总第8期)

题目:复杂网络的脆弱性初探

分享人:任晓龙

分享摘要:网络科学是基于网络的形式,研究各种复杂系统(例如社交、交通、经济和金融、生物系统、大脑等)的性质与演化机制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复杂网络的脆弱性/鲁棒性研究极受关注。本次讲座将在介绍复杂网络的基本应用场景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复杂网络脆弱性研究的一些进展,并简单展望该问题相关的研究趋势。

分享人介绍:任晓龙,2016-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博士研究生,此前分别在杭州师范大学和长安大学取得硕士和学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复杂网络与计算社会学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特别关注复杂网络的鲁棒性,节点(群)的影响力,链路预测等。

Courtesy of Xiaolong Ren

6月8日, 下午 7:30

第16讲 (总第9期)

题目:典型案件中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作用

分享人:曹洪林 博士

分享摘要: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主讲人将介绍国内外法庭科学/司法鉴定专业的学科构架,重点结合4-6个典型的司法鉴定案件实例,介绍笔迹鉴定、指纹鉴定、枪弹鉴定、图像鉴定、电子数据鉴定、声纹鉴定等专业在实践办案中的作用。

分享人介绍:

曹洪林, 2004-2007年就读于中国刑警学院,分获“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学方向)”工学学士和“物证技术学(言语识别与声纹鉴定方向)”法学硕士;2009-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方向)”文学博士;

2007年至今,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工作,现任讲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声像资料及电子数据鉴定室主任,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图像鉴定分会、声纹鉴定分会委员。工作期间,参与近1000起痕迹、文书、微量、声像、电子等方向实际案件的鉴定工作。

2018年4月至今,苏黎世大学计算语言学系语音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Courtesy of Honglin Cao

6月8日, 下午 8:40

第17讲 (总第9期)

题目:基于转移熵视角看股市中的信息流传递

分享人:岳鹏

分享摘要:本报告将介绍基础金融物理知识,熵的概念,以及笔者个人研究方向:股市中的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熵的极值点对应股市中的重大事件,当股市发生股灾或者重大事件后熵值会变小,熵很好的刻画了股市中投资者的行为一致性。

分享人介绍:岳鹏,2017- 今 华东理工大学与ETH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在读

Courtesy of Peng Yue

6月22日, 下午 7:30

第19讲 (总第11期)

题目:单原子催化-用的更少做地更多

分享人:陈祖鹏 博士

分享摘要:单原子催化剂因有望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同时提供金属的利用率和选择性而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单原子热力学上非常不稳定,容易聚集成纳米团簇和颗粒。因此,载体的性质和选择对这类材料的稳定和催化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鉴于此,二维氮化碳材料由于含有大量的氮,其未配位的自由电子可以牢固的锚定分散的多种金属原子,如钯,铂,银,铱。通过多种手段,例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我们详细研究了金属原子的价态以及在氮化碳中的分布情况。最后通过三相选择性炔烃加氢反应和碳碳偶联,证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活性位的暴露是有效设计高性能单原子催化剂的关键。

分享人介绍:陈祖鹏,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胶体界面研究所博士。2016年至今,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目前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Small等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封面文章4篇,论文被SCI他引共计700余次(Google Scholar)。研究工作得到专业期刊或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如Nature,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Eurekalert, Nanowerk News, Science Newsline, Phys.org,科学网,微信公众号材料人,获得国际同行的积极评价。

Courtesy of Zupeng Chen

6月22日, 下午 8:40

第20讲 (总第11期)

题目:重新俯瞰群落的奥秘——植物种间关系能够一言以蔽之吗?

分享人:马浩之

分享摘要:当我在研究生态学时我到底在研究什么?大量的生态学实验真的回答了我们的关于自然的疑问了吗?故事千千万,机理或许并不复杂。

分享人介绍:马浩之 - 南京大学学士,ETH 生物系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尺度群落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Courtesy of Haozhi Ma

7月6日, 下午 7:30

第21讲 (总第12期)

题目:你不知道的神奇的睡眠与精神世界

分享人:谭璐

分享摘要:睡眠是人类最保守的行为之一,占人类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对记忆的巩固和精力的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睡眠与精神和情绪状态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睡眠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本次分享会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睡眠和精神疾病,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让大家对睡眠和精神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Courtesy of Lu Tan

分享人介绍:谭璐,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研究生在读,2017年11月至今在苏黎世大学医院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睡眠与睡眠呼吸障碍,主要涉及高原睡眠与睡眠呼吸障碍的临床研究。

7月6日, 下午 8:40

第22讲 (总第12期)

题目:计算机仿真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案例与现演

分享人:熊航 博士

分享摘要:以复杂系统和大数据为特征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进入社会科学研究中,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描述提供一个强大的工具和更为系统性视角。在本次分享中,我将首先介绍基于主体建模(agent-based modelling,ABM)这个典型的社会仿真技术,讨论其相对于基于数学等式的建模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和劣势。随后,我将以自己所从事过的四项研究为例,具体展示ABM在跨学科的话题中的运用,并讨论其中所涉及的方法论问题。这四项研究及其所涉及的学科为:新技术的在社会网络中扩散(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行为在一国(朝鲜)范围内的形成(政治学与经济学)、国际贸易跨洲际的生态环境影响(国际贸易、地理与生态学)、认知因素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最后,我将现场演示如何运用一个常用的社会仿真语言(NetLogo)构建一个机制简单(核心代码只有两行)但能够解释复杂现象(财富在社会中的Boltzmann-Gibbs分布)的仿真模型(可现学现会^_^)。

分享人介绍:熊航,ETH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组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的计算机仿真建模。2016年在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获得计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欧洲社会仿真学会的杰出学位论文奖;随后在King’s College London和Oxford(联合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熊航拥有经济学的背景,从读博士开始主要运用计算机仿真、复杂网络分析等计算性方法,研究计量经济学方法一般难以处理的复杂经济、社会现象,如微观行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对宏观动态的影响。

Courtesy of Hang Xiong

7月20日, 下午 7:20

第23讲 (总第13期)

题目:天然产物与药物开发

分享人:黄斌 博士

主持人:任晓龙

分享摘要:

天然产物一般泛指自然界中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活体生物体中内源性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 如源自人体的孕激素与雄激素,源自植物的吗啡与青蒿素,源自微生物的青霉菌素与头孢菌素。利用天然产物或对其结构特征进行改造, 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手段。如将孕激素改造后成为左炔诺孕酮,紫杉醇改造后成为多西他赛,青霉菌素改造后成为阿莫西林,头孢菌素改造后成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1981-2014 美国FDA批准的1562个药物中50% 为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

本次报告将首先分享疼痛机制与镇痛药物,吗啡到杜冷丁、芬太尼的基本演变过程,基于天然产物角蒿酯碱的新型非成瘾性镇痛药物开发。此外,报告还会介绍从青霉素G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到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基本设计思路。

分享人介绍

黄斌,2007-2011 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2011-2016 取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2016至今于苏黎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合成、改造、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天然产物的小分子药物开发。

Courtesy of Bin Huang

7月20日, 下午 8:20

第24讲 (总第13期)

题目:控制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群体智能的数学解释

分享人:梅文俊 博士

主持人:林坚洪

分享摘要:从数学的角度看,社会是由人和人际关系/互动组成的网络动力系统。其中,个体状态的演化受到其社会关系和互动的影响,并且局部的、简单的互动规则往往导致丰富的宏观社会现象。控制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力系统的演化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操纵控制输入使系统表现出特定的目标行为。本次分享会主要向大家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首先,主讲人将对动力系统、平衡点、稳定性、反馈等控制理论中的关键概念给出直观感性的解释;其次,主讲人将以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家族联姻关系为例,介绍社会网络的数学建模与分析;最后,主讲人将通过三个研究实例与大家分享如何从动力系统和反馈控制的角度描述社会网络中个人观点、社会权力与人际关系的演化过程,从而以数学证明的方式解释简单的社会互动如何导致共识的达成、独裁/民主构型的涌现,以及结构平衡等复杂的宏观社会现象。

分享人介绍:

梅文俊, ETH 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研究。2011年本科毕业于获得北京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社会网络动态过程的数学建模与分析。


Courtesy of Wenjun Mei

8月3日, 下午 7:20

第25讲 (总第14期)

题目:人类社会的集群智能

分享人:陶勇 博士

主持人:曹列凯

分享摘要:

尽管许多生物个体的行为非常简单,但在其数量达到某个阈值时,就展现出群体的智能行为,这是生物学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研究蚂蚁习性的专家Nigel R. Franks发现:单个蚂蚁可能是已知的行为最简单的生物,将100只蚂蚁放在一个平面上,它们会不断往外绕圈直到体力耗尽死去;但是,如果将上百万只蚂蚁放到一起,群体就会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具有集群智能的“超级生物”。人类的大脑也具有与蚂蚁群相类似的特性,单个神经元并不具有智能,但是由数百亿神经元组成的大脑却呈现高度的智能。同样道理,蚂蚁群、神经网络以及其他生物群落所表现出的集群智能行为,也应当出现在拥有更高智能等级的物种之中。我们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生物群落,也呈现出高度的集群智能行为(技术进步),而社会熵恰好是人类群体智能大小的度量。我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显示,不同于物理熵,社会熵呈现出“自我指涉”的特征。Douglas Hofstadter曾在其名著《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中将“自我指涉”联系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因此可以猜测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类似于一个“社会脑”。

分享人介绍

陶勇,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数量经济博士。在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Physical Review E、Physica A、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等国际SSCI与SCI期刊发表论文9篇。研究方向为演化经济学、收入分配与不平等、经济增长等。

教育背景:

2011.9—2014.7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数量经济专业,经济学博士

2007.9—2010.7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数量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

2001.9—2005.7 东北林业大学数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学士

Courtesy of Yong Tao

8月3日, 下午 8:20

第26讲 (总第14期)

题目:欺诈行为与生活

分享人:杨钊 博士

主持人:林坚洪

分享摘要:

欺诈行为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欺诈行为广为人知,如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马多夫的庞氏骗局,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扬舍恩的单分子场效应管造假事件等等。有的欺诈行为则被认为无伤大雅: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都会对别人或者自己说谎,包括但不限于“我很好”,“就吃最后一口”,等等。本次分享会主要向大家介绍跟欺诈行为相关的主题。首先,将会简单地从不同角度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欺诈;其次将会分析为什么欺诈行为广泛的存在于普通人之间;最后,主讲人将介绍如何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欺诈行为的长期影响。

分享人介绍:

杨钊,苏黎世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实验室博士后,主要从事消费者行为方面的实证分析。

2006-2008 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2008-2010于法国里昂一大物理学院就读(本科,交换生),2010-2012获瑞士洛桑理工物理学院硕士,2013-2017获苏黎世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博士期间主要从事消费者欺诈行为的实证分析,和网络社团划分的模拟分析等。

Courtesy of Zhao Yang

8月17日, 19:00 - 20:00

第27讲 (总第15期)

题目:拨开迷雾识中医 ——辩证地认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优势和劣势

分享人:李 超

主持人:张 静

分享摘要:

此次,我们不辩解中医学的科学性,我只想揭开中医看似神秘的面纱,讲述中医治病的理论依据以及为什么把把脉、吃点儿草药就能够治病,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中医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拨开迷雾识中医。同时也将辨证的认识中医学,中医学可以治病,但也绝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像民间常见到的“一方走天下”。此外辩证的认识中医与现代医学在某些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在疾病治疗的时候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

分享人介绍:

李超,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临床专业学位博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与毒理中心PHD联合培养。在读期间跟随中医名家抄方学习6年多,独立门诊执业2年多,并参与国内多项新药终审答辩会,现主要从事心血管新药研发和药物重定位的研究,主要方向为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糖脂代谢。


Courtesy of Chao Li

8月17日, 20:10 - 21:10

第28讲 (总第15期)

题目:智能电子假肢机器手的触觉信息感知和传递

分享人:李 涛 博士

主持人:曹列凯

分享摘要:

正常人手具有极其丰富的触觉感知能力,使得人手的各种灵巧控制显得不费吹灰之力。智能电子假肢已经有成熟的产品,但可以感知触觉信息的智能人工皮肤和将感知到的触觉信息向人体的传递依然缺乏安全、可靠、有效、低成本的方案。本报告介绍电子假肢和触觉传感研究和产品现状,以及个人的一些探索。将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开发和上市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分享人介绍

李涛,现任瑞士初创企业技术主管、电气和控制工程师等职能。2013年博士毕业于苏黎世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期间主要从事软体机器人的结构、传感和控制方法研究。在新加坡和瑞士有多年医疗机器人研究、临床试验和产品注册经验。

Courtesy of Tao Li

8月31日, 19:10 - 20:10

第29讲 (总第16期)

题目:谈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一种国际关系学的科学分析

分享人:刘丽娜

主持人:沈文婕

分享摘要:

提起国际关系,很多人会想到经常在媒体露面的国际关系专家,也有人调侃道,北京出租车司机师傅都能对此跟你摆一路。国际现象纷繁复杂,无一定论,那么国际关系学是经验学还是科学?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5年,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的论著及媒体报道无数。我们来用科学的态度,讲一讲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


分享人介绍:刘丽娜,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硕士,ETH欧洲政治方向在读博士,曾在中国台北,德国汉堡等地访问交流。研究课题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的影响。

Courtesy of Lina Liu

8月31日, 20:20 - 21:20

第30讲 (总第16期)

题目:数字货币中的计算和数据

分享人:郭田 博士

主持人:黄斌 博士

分享摘要:

伴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的出现,数字货币激发了工业界和学术界对重构支付系统,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强烈兴趣和研究。本报告主要从计算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角度,简单介绍数字货币的产生,运行原理, 建模分析方法等。

分享人介绍:

郭田,2016年博士毕业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系, 2017年始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社会学组做博后研究员。主要兴趣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提取等。2016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2012年SIGMOD MobiDE 最佳论文。2009, 2010年,RoboCup机器人竞赛冠军团队。

Courtesy of Tian Guo

9月14日, 19:10 - 20:10

第31讲 (总第17期)

题目:从地球化学角度追溯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分享人:贺治伟

主持人:梅文俊 博士

分享摘要:

在漫长的45亿年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从最初的岩浆海逐渐演变出陆地和海洋,从无氧状态演变成有氧状态,从单一碳基生命体演变到丰富的多细胞生物,直到人类的出现。在这场生命演化史中,地球既经历了生命的大爆发,同样也经历了多次生物大灭绝。本期我们将从地球化学角度探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Courtesy of Zhiwei He

分享人介绍:

贺治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TH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主要从事金属同位素(包括铁、锌、镍、钼、铀等体系)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现代大洋金属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利用金属同位素研究各类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等。

9月14日, 20:20 - 21:20

第32讲 (总第17期)

题目:东西方城市更新策略的对比

分享人:于 淼

主持人:李 津

分享摘要: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的更新与欧洲国家大有不同,国家、社会、市场三方博弈和消长的过程对城市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享人会结合自己在国内国外的建筑实践,在城市更新层面对比东西方城市再生的方法和策略。

分享人介绍:

于淼,2017年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工作室(鸟巢中方负责人)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及实践,先工作于苏黎世KCAP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擅长超高层建筑设计、旧建筑改造及城市更新等。

Courtesy of Miao Yu

9月28日, 19:20 - 20:20

第33讲 (总第18期)

题目:数字化建造在建筑行业之发展

分享人:马 昭

主持人:李 津

分享摘要:随着计算机数字化在各行业逐渐兴起,以机器人、3D打印加工为主的数字化建造手段也在建筑行业逐渐开始萌芽。作为地球上高端制造业代表、劳动力及其昂贵的瑞士,耗资上百亿,投建大量设施,网罗全球人才,试图率先将数字化建造推向市场。本次讲座将简单谈一谈该行业的科研与产业现状。

分享人介绍:马 昭,现为ETH 与Disney Research 联合博士。MIT 硕士。


Courtesy of Zhao Ma

9月28日, 20:20 - 21:20

第34讲 (总第18期)

题目:电化学器件在电能与化学能整合过程中的应用

分享人:巨文博 博士

主持人:孙召霞

分享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波动特性对于电网的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电能与其他形式能源的转换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个适当的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可以实现ʺ去有余以补不足ʺ,让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更好的符合电网供电的需求以及用户的用电习惯。此外,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在电力系统以外的服务部门(如供暖,交通,通信等)也有诸多用途,最终目标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各领域全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达到可持续和高效的能源传输与利用。

电化学器件中广泛用于能源存储与转化的包括可充电电池,燃料电池以及电解池。可充电电池是典型的储能器件,其输入和输出都是电能。燃料电池和电解池则是电化学反应器,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燃料电池和电解池是实现连通电能循环与化学能循环的关键技术。在此主要介绍燃料电池与电解池技术的基础及相关进展,并讨论他们在电能与化学能整合过程中的应用。

Courtesy of Wenbo Ju

分享人介绍:巨文博, Empa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系,师从Ulrich Stimming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与能源转换技术的研究。目前从事碱性环境电解水产生氢气(Power-to-Hydrogen)以及中性环境电化学CO2还原(Power-to-X)相关材料与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10月12日, 19:20 - 20:10

第35讲 (总第19期)

题目:地球科学应用浅谈

分享人:王艳艳

主持人:任晓龙

分享摘要:

地球科学涵盖了与地球及大气层相关的大部分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地球演化机制等。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还应用到了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研究当中。本次分享将从文娱作品和近期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地球科学特别是地质地形学思想。

分享人介绍:

王艳艳,ETH Zurich 地球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专业为地质地形学。

Courtesy of Yanyan Wang

10月12日, 20:10 - 21:00

第36讲 (总第19期)

题目:认识脑卒中,了解手术室

分享人:杨 阳

主持人:商晓成 博士

分享摘要:

脑卒中俗称“中风”,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关注中老年人群卒中风险对防治脑卒中尤为重要。本次分享将主要介绍脑卒中发生、识别、处理及防治,并展示神经外科手术室布置及介入和手术治疗脑卒中。

分享人介绍:

杨阳,UZH 医学院在读博士,USZ神经外科访问医生。2017-至今于 UZH Clinical Science 从事博士研究,方向为脑干手术安全区评估。

Courtesy of Yang Yang

10月26日, 19:20 - 20:10

第37讲 (总第20期)

题目:3D打印与立体光刻简介

分享人:鲍寅寅 博士

主持人:商晓成 博士

分享摘要: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近年来由于其可以制备复杂的几何构造和精确的微观结构受到极大的关注。作为3D打印方法中的优秀代表,立体光刻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打印质量。因此,如果与医疗成像相结合,立体光刻可能为未来研发个性化定制的医疗植入物或器件提供极大的便利。本次分享将简单介绍3D打印与立体光刻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初步应用。

分享人介绍:

鲍寅寅, 2016年6月进入ETH Zurich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8年9月晋升为高级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3D打印制备生物可降解医疗器件。

Courtesy of Yinyin Bao

10月26日, 20:20 - 21:10

第38讲 (总第20期)

题目:木材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挑战

分享人:郭惠章 博士

主持人:王艳艳

分享摘要:

木材是指树木砍伐后,经过初步加工,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用的材料。它在古建筑,例如寺庙,宫殿,塔,以及现代多种新型建筑结构中都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当代的城市化进程更要求增加可持续建筑材料的用量来降低建筑工业的能耗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本次分享将从介绍木材在现代建筑应用中的状况入手,分析木材应用存在的挑战和应对方案。除此之外,木材在非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也会被简要地介绍。

分享人介绍:

郭惠章,ETH Research Group Leader,Empa Scientist。研究方向为木材与无机物混杂材料。

Courtesy of Huizhang Guo

11月09日, 19:10 - 19:55

第39讲 (总第21期)

题目:似乎,我们正迎来一场新的固态电池革命

分享人:刘 恬

主持人:力尚昆

分享摘要:

基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固态电池已成为未来锂电池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其性能对整车的行驶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锂离子电池体系下,依靠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和电解液的组合将在3-5年内达到性能极限,无法彻底满足动力电池对安全性、能量密度与成本的要求。本次分享将对固态电池的原理、优点、研发现状、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且简单介绍透明薄膜电池的研究情况。

分享人介绍:

刘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材料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透明柔性薄膜锂离子电池,一个致力于电池美学的艺术家(“科研狗”)。

Courtesy of Tian Liu
Courtesy of Renjing Wang

分享人介绍:

王仁靖,苏黎世大学商管在读研究生,二胡业余十级。

11月09日, 20:10 - 20:55

第40讲 (总第21期)

题目:弦扬苏黎世 - 中国传统民乐的百变风格(二胡演奏)

分享人:王仁靖

主持人:林坚洪

分享摘要:

二胡作为一种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远近闻名。是《良宵》在除夕夜清新抒情的怡然之感,或是《赛马》中欢快奔腾的壮阔草原,又或是《二泉映月》里辛酸苦楚的深邃意境,二胡所诠释多变的民族风格,使中华民族的万物百态跃然人心。而从传统到现代,二胡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也在与时俱进。在苏黎世的晚上,让我们拨动琴弦,一起去探索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所带给我们的百变风格。

11月23日, 19:10 - 19:55

第41讲 (总第22期)

题目:类脑计算-了解大脑并制造像大脑一样的机器

分享人:刘 茜

主持人:王艳艳

分享摘要:

类脑计算(Neuromorphic Engineering) ,有别于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种种宣传噱头,是真正致力于用集成电路模拟生物神经元,以期理解大脑并制造类脑计算机的一种研究。本讲将带领大家从这一新兴领域的开启,发展,到研究现状,主要玩家,来了解类脑计算,也将跟大家一起学习类脑计算在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

分享人介绍:

刘茜,现就职于类脑计算初创公司aiCTX,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


Courtesy of Qian Liu

11月23日, 20:10 - 20:55

第42讲 (总第22期)

题目:青藏高原冰川与全球环境变化

分享人:王 旭

主持人:王重力

分享摘要:

全球环境变化已给地球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系统受环境变化影响显著,是对环境变化响应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青藏高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被称作“亚洲水塔”,是众多亚洲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冰川覆盖面积占我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其独特的高寒自然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地位。本次分享将基于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冰川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冰川与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分享人介绍:

王旭,苏黎世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冰冻圈变化、资源环境遥感。

Courtesy of Xu Wang

12月07日, 19:10 - 19:55

第43讲 (总第23期)

题目:肺脏免疫系统与疾病简介

分享人:李凤琦 博士

主持人:王仁靖

分享摘要:

肺脏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拥有对外开放的巨大表面,时刻接受外界刺激,然而健康人发生肺炎的几率却很低。与其他脏器相比,肺脏免疫应答活化的阈值较高。肺脏免疫系统对无害抗原通常表现为“耐受”或“忽视”,本次分享将从免疫学的角度解释肺脏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分享人介绍:

李凤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现于ETH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在肺脏疾病中的作用。

Courtesy of Fengqi Li

12月07日, 20:10 - 20:55

第44讲 (总第23期)

题目:浅谈认知神经科学——以社会决策方向为例

分享人:朱睿达

主持人:王重力

分享摘要:

认知神经科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挥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特长,在近些年迅速发展。本次分享将以社会决策相关的研究为例,简单介绍认知神经科学与经济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联系,并简述其基础研究手段(如:脑电波记录、磁共振成像、经颅电刺激等)和相关研究成果。希望在让大家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同时,也了解一些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新观点。

分享人介绍:

朱睿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生,苏黎世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博士。

Courtesy of Ruida Zhu

12月21日, 19:10 - 19:55

第45讲 (总第24期)

题目: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的结构预测及性质计算

分享人:邓诗雨

主持人:商晓成 博士

分享摘要:

借哲学概念里的abinitio(英译,first-principles)到材料领域具体的结构预测和性质模拟,不基于经验或事实假设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应运而生。本次分享将介绍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看材料人如何玩转薛定谔方程,搜索新型材料结构,设计功能型导向材料以及性质模拟分析。

分享人介绍:

邓诗雨,江苏常熟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材料系硕士在读。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Courtesy of Shiyu Deng

12月21日, 20:10 - 20:55

第46讲 (总第24期)

题目:聆听交响“百灵”,浅诉“古今”、“东西”

分享人:焦 喆

主持人:王仁靖

分享摘要:

欢迎大家在冬夜傍晚,齐聚聆听交响“百灵”--长笛,所述的音乐故事。

长笛,木管乐器,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厚,中、高音区音色飘逸明朗如拂袖清风;低音区音色则深沉婉约如古寺钟罄。因为擅长花腔演奏,更有“花腔女高音”的称号。长笛的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因此在交响乐团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是重要的独奏与重奏乐器。

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古”、“今”、“东”、“西”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来品味长笛独有的音乐魅力。

分享人介绍:

焦喆, 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 Master of Performance

Courtesy of Zhe J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