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動機與成就動機的相互關係
1. 動機(motivation):激發、維持並使行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種力量。動機對個體的行為和活動有引發、指引、激勵功能。
2. 學習動機: 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3. 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但也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需要、個人的價值觀、學生的態度、學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來的鼓勵緊密相聯。
4. 對知識價值的認識(知識價值觀)、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學習興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學習能力感)、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成就歸因)四個方面,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
成就動機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1. 人在認知上有追求成就的需要, 為了學習上的滿足感(內在動機), 或因為取得好成績而來的榮譽(外在動機)。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激發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2. 誘因是指能夠激發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夠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3. 在動機中,需要與誘因是緊密聯繫著的。需要比較內在、隱蔽,是支配有機體行動的內部原因;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繫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並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
4. 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
5. 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於需要的性質,也取決於誘因力量的大小。實驗表明,誘因引起的動機的力量依賴於個體達到目標的距離。
6. 成就理論告訴我們,除了目標的價值以外,個體對實現目標的機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義。
成敗歸因 (Attribution)
成敗歸因是韋納(B. Weiner)解釋動機性行為所提出的理論。「因」有: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生理狀態、別人幫助等;這些「因」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穩定與不穩定等三類。
個人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方式,重要的歸因時所隱含的意義不同。成功的行為通常視工作難度、能力程度來決定需要付出的努力,偶爾會有運氣的成分。從分析歸因方式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如自尊心重的人,往往認為成功是自己能力加上努力而來,屬個人因素;失敗則將責任往外推卸,認為是工作太難或運氣不好,非個人所能控制因素,以此維護自尊。而自信低者則相反:把成功視為外在因素,失敗則是自己能力不佳所致。
培養子女的學習動機
1) 為自己訂立明確可行的目標, 並按部就班去實行, 父母要鼓勵子女下定決心, 集中精神和以有效的學習策略去達成目標。
2) 父母要善用鼓勵性和具體的評語給子女正面的回饋, 具體地稱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 同時當他們表現欠佳時, 要具體指出有何地方需要改進。
3) 父母要避免在言談間有意無意地強調"天生能力不可變" 的觀念, 當子女遇上困難時, 要分析各種影響成敗的因素, 強調努力勝於能力的積極觀念, 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