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 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 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論,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論、社會認知論、人本主義及生物學派等。
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 人格發展分為五階段,分別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
口腔期:在0~1歲,嬰兒從吃、喝及吸吮中獲得滿足。
肛門期:在1∼3歲,幼兒從大小便排泄中獲得滿足。
性器期:在3∼6歲,對自己的性器官特別有興趣,並產生戀父或戀母情節。
潛伏期:約6歲至12歲,兒童的性本能暫時平穩下來,開始發展超我(superego)。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校或同儕的團體活動上,男女之間的界線也變得更加明確。
兩性期: 約12歲以後,性器官成熟,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呈現顯著的兩性差異。個體 的性需求轉向年齡相近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並對婚姻和家庭產生意識。
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生物學 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 心理學家艾森克 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 維度 ,即 外向 與 內向 、 神經質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狀傾向(Psychoticism)。
人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