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性發展是指融合個體與群體和諧發展的動態歷程。對於群性發展的相關研究可在發展生物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及生態學與演化論(Ethology and Evolution)等學科中發現其蹤跡,所以群性發展可說是一個科際整合的重要課題。
群性發展強調的是由個人融入群體的歷程,但是這個歷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亦即個人不僅被動地改變自我去適應社會,有時亦發揮主動的功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因此,群性的發展並非排除個性,而是使個性與群性更為調和。
群性發展就其主題而言,通常包括依附、社會認知、道德、攻擊、利他行為、同儕關係、性別類型與領導等;就其範圍而言,包括從小到老的發展歷程,也包括家庭、學校與社會各個層面。群性發展一般而言有其模式可循,通常會依循年齡的增長與成熟度。
五種主要的理論:
1)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論(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不斷地在解決本我、自我與超我間衝突的歷程;
2) 特質理論(Trait Theory),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預存的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歷程;
3) 社會學習理論,將群性發展視為受到外在環境不斷影響與改變的歷程;
4) 認知發展理論,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內在結構與環境互動且隨年齡增長,引發結構調適與改變的歷程;
5) 人性學(Ethology),將群性發展視為物種為求生存目的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