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這世代剛好相反,或許吃盡許多山珍海味,卻不知這些食物的源頭;健康的護心神器堅果,已漸漸成為多元營養飲食的選擇之一,但各式堅果的來源卻是鮮為人知,好奇嗎? 跟著下圖來了解吧!
扁桃仁是多年生落葉果樹,小喬木或喬木,又叫做巴旦杏,原產西亞和中亞山區,栽培最多的是西亞和希臘。
苦扁桃仁含有扁桃精(即苦杏仁素),對氣管炎、肺炎等許多病症都有一定療效。
你覺得扁桃仁這個名字陌生嗎?其實它就是被誤叫多時的「杏仁」。70 年代美國生產商傳入一種非常可口的果仁,就是扁桃仁,當時人們便把這種食品譯為「美國大杏仁」,久而久之,大眾都以為它就是「杏仁」。但其實兩者並無關係,杏仁屬李亞屬,而我們說的扁桃仁是桃亞屬的。
來自熱帶美洲的漆樹科常綠喬木—腰果,人類栽培歷史已有4000多年,原產地為南美洲,特別是巴西及秘魯。
我們所吃過的腰果竟是結在果實的下端,難怪腰果又稱為「樹花生」,結滿果實的腰果樹看起來像是吊滿一盅盅燈籠 ! 腰果樹奇特之處就在於,它同時會長出洋梨狀果實與彎月形核果,人們習慣稱上端為假果,下端稱為真果。
當時野生於荒地或是貧瘠沙灘上的腰果樹,無人照管卻仍茁壯成長。因此印地安人視腰果樹為「神樹」。每當收穫時節,他們便會將最完美、最豐碩的腰果當成祭品,獻給天神。
與其他胡桃科的樹種一樣,核桃樹都有直徑5~6公分的綠色果實,有著肉質的外殼(通稱果皮)包住裡面堅硬種子。
有趣的是,如果將果皮撥開,其汁液接觸空氣後,會氧化變黑色,所以有幸看到野生核桃,可別急著直接用手去掰果皮,否則手就會沾得黑黑的,不容易洗掉。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果農在採收之後都會把果實曬乾,乾燥後的肉質外殼就會變成纖維狀,就能輕鬆的取出帶殼的核桃,接著就可以從硬梆梆的「小腦殼」取出形如小腦袋的核桃了!
其實我們熟知的「夏威夷豆」原產於澳大利亞,原名為澳大利亞堅果,那為什麼變叫『夏威夷豆』了呢?,僅因澳大利亞堅果被夏威夷引進後大量商品化行銷至各地,「夏威夷豆」之名便聲名遠播。
當樹齡約7年時,澳大利亞堅果便開始生產,但要到約10至12年後,結果量才會達到生產的巔峰。生產壽命約75至100年。當果實完全成熟時,會掉在地上,然後才以人工或機器的方式蒐集、處理,並不是以人工從樹上摘取;因為果農認為:果實掉在地上才是完全成熟,用手摘取者,不一定完全成熟,品質可能會較差。
屬落葉喬木的胡桃樹,原產於北美大陸中南部,一般株高20~25米,最高可達55米,樹皮淺裂;芽有柔毛,幼枝有柔毛,會結出長橢圓形果實,外果皮薄且帶有縱橫四條,裡頭的核長圓形或卵形。
「碧根果」的胡桃別名就是源於北美土著語言「Pecan」的音譯,意為「需要石頭才能敲裂的堅果」,我們平時所吃的胡桃,是果實裂開裡的核,核裡的果仁,如俄羅斯娃娃一層一層的剝開,可真謂得來不易呀!
被譽為「北半球森林之母」的松樹,松子即是其種子,但並不是所有的松樹都能結松子。我們吃的松子,是靠動物當快遞員來幫忙傳播,它們能結出超過1厘米長的碩大松子。
此類松子富含油脂,對於準備過冬的松鼠和鳥類來說,是珍貴的脂肪補給。小動物們把松子取走儲為過冬用糧,淺埋各處,卻忘了地點,春天到來,這些被遺忘的松子受了春雨浸潤,便會生根發芽,在遠離母樹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一個松塔從開花到成熟期约3年,而且產量極為有限,因而珍貴 。
榛子家族大多數都是低矮的灌木,但也不乏高大威猛的成員,華榛就是這麼一位。華榛原產於中國,果實呈現淡黃色或金黃色,和銀杏種子的模樣頗為相似,所以也有「山白果」之稱。
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吃的榛子是植物的果實,外殼就是果皮;而銀杏(白果)則是植物的種子,外殼是中種皮。當然,榛子因為有厚厚的鎧甲保護,也不需要像銀杏那樣儲存氰化物等毒藥了。
學名芡歐鼠尾草(Salvia Hispanica L.)的奇亞籽,是一種屬於薄荷科的一年生植物,植株高度介於1公尺到1.5公尺之間,四邊形的莖上覆蓋著白色小絨毛,向外延伸出不同的分枝。
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乾旱地區,所以種子自含一種膠質保護其不會乾死;又含豐富的植物性營養,所以有「超級種子」與「長跑食物」的故事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