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讲解阐述网页内容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锣鼓演绎高潮,只手掌控乾坤。 粉墨一场戏,乱人生凄离。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普遍认为发源于陕西 ,流传于全国各省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中国的皮影戏,源远流长,它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自身臻于完美,还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少地方戏曲曲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的,而皮影戏的幕影原理、艺术手段,对后来电影的发明、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我们小组华文任务选择的非遗是皮影戏,与华文相关的表达方式是戏剧。我们的戏剧取材于一个含有传说色彩的宫廷故事。汉武帝因宠妃李夫人的去世陷入悲伤,大臣少翁为解相思之苦用棉帛制作李夫人形象的人偶。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原先的剧本设定结构太长,我们就截取了高潮部分也是和皮影戏关联最大的部分。添加了背景陈述,旁白补充和叙事性的描写,最后,我们用皮影戏的形式演出了这幕戏剧
《佳人倩影》
太初年间,汉武帝两次征讨大宛,透支国力。关东地区大规模发生蝗灾,出现饥荒。匈奴儿单于继位,全歼汉朝两万军兵。令汉武帝最为在意的不是这些,而是宠妃李夫人的去世。汉武帝陷入极度的思念与追忆,悲痛不已。绘制肖像悬挂,做《李夫人赋》,甚至以皇后礼仪下葬。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更别谈治理朝政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汉武帝荒废朝政已数月之久,国家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汉武帝该如何走出悲伤,并应对内忧外患?
太初三年季春,长安未央宫宣室殿内。
宦官高声报:“宣文成将军李少翁觐见!”
李少翁:微臣叩见陛下。
汉武帝:卿平身。今日觐见,所奏何事?若为朝事而来,或欲言夫人之事,卿且退去
李少翁:微臣惶恐。臣今日虽为此而来,然与其余朝臣不同,非轻率进言。惟愿稍解陛下忧思耳。
汉武帝:卿之所言,可堪确信乎?解忧纾难之策,试为朕言之。
李少翁:臣虽愚钝,粗通方术之道。今斗胆请命,原为陛下召李夫人之灵。臣观天象,翌夜子时,最宜行此玄仪。若蒙陛下恩准,臣当即筹备,必不误事。
汉武帝:善哉!倘若卿果能成事,朕必重赏不咎。
李少翁:臣先行告退
李少翁下
半日前,晨时
长安章台街上
李少翁独行在街上
李少翁(内心独白):皇上辍朝已逾数月,国事堪忧,非社稷之福矣。岂可因私情而废公事乎?谏路既塞,当别图良策以解国难。
忽然间,他瞧见街旁一小童手执一栩栩如生人偶,阳光照射下影子呈现,小童摆动了几下人偶的手脚,影子也随之动了起来,活像真人。
李少翁顿感好奇,上前询问:“小娃儿耍甚把戏?”
小童:官人且看,此乃家祖手制皮偶,形神俱妙,机关尚可动也。
李少翁:敢请一观其妙,容某试手?
小童:谨如尊命
李少翁(内心):此偶影随形动,形影相生,影形俱真,诚妙极矣。
猝然,李少翁脑中灵光一闪:(内心)既然皮偶之影如此逼真,何不…
李少翁,小童下
翌晚子时,未央宫椒房殿中
汉武帝早早被请进了方形帷帐中,端坐在龙椅之上。他已等待良久,昏昏欲睡,却不得已耐着性子。
恍惚间,汉武帝熟悉无比的音乐再次响起。是那《佳人曲》,二人相识之缘。李夫人初入宫廷时,身着淡粉色舞衣,随兄长李延年所奏《佳人曲》翩然起舞。回眸顾盼间“倾城倾国”之态令汉武帝瞬间倾倒。之后,李夫人也无数次在各个场合演绎此曲。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却是在病重前的最后起舞。
旋即,那个轻盈俏丽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他的眼中,微微鞠躬后便翩翩起舞,还是以前那柔媚灵动,倾国倾城的舞姿,令汉武帝痴迷沉醉的舞姿。
不知不觉间,汉武帝已潸然泪下,他口中低声呢喃:“爱妃,爱妃,真的是你吗?“
李夫人长袖飘摇似云霞流动,唱至“北方有佳人”时,她扬袖遥指北方;唱及“再顾倾人国”,她以折腰回眸定格。那标志性的甩袖折腰…
汉武帝已经无法思考了,代替他血液流淌的是极度惊喜。在李夫人病重时,因对形象的保全和为家族的考虑,汉武帝最终未见上李夫人一面。但他这次不会再留下遗憾了:“爱妃,等等我,不要走,我来了,”
他摇摇晃晃地从宝座上站起,又一小步一小步摇摇晃晃迈向帘幕,双手一拉,走了出去
他呆住了,喜悦快速的退去,只剩下震惊。
没有他想看到的绝世佳人,只有一个大臣手上提着棍子,操控着一个皮质人偶。
他愣住了。但也在颤抖。
李少翁也很惊讶。
汉武帝看向那上了鲜艳色彩,五官栩栩如生,身姿绰约,装束精致光鲜的人偶,是那么像她啊!他的颤颤巍巍地举起,慢慢地接近人偶,触碰上去。
汉武帝开口了:“物撤人散,各归其处,朕与李少卿有数语相叙。”
汉武帝转向李少翁:“此事圆融至此,足慰朕心。”
李少翁诚惶诚恐:“臣愿受罚。”
汉武帝:“非相责也,卿实尽心,以此解我毕生之憾,善莫大焉。此幕甚得朕怀,当委卿持,异日当复观卿妙手。”
汉武帝又唤来侍从:“传喻各司,明日卯时上朝。”
The END
In 87 BC, the Han Emperor lost his beloved,
He was been depressed, Until a minister appeared
The minister, inspired a child’s toy
Fashioned me with animal skins, which has passed down today. (and through the years, I've been passed down to today.)
I'm the puppet, but am ancient and rare,
Carved from donkey skin, beyond compare.
From Han Dynasty, I had my life
Bringing tales of hero, of strife, of love,
I dance like shadows, flicker in flame,
Under the light,watch me play the game.
I'm still here, in the dark, in the glow, in ~
But my stories is fade, just like en old.
Soak me water, and make me transparent,
Blade carves my form, and I appear!
Tick the details, carve me with skill,
Paint and finish—breathe me alive.
Hundreds of years ago, people loved me,
Respected me, watched me, set me free.
In village squares, I lit up the night,
With every flicker, I shone so bright.
I dance like shadows, flicker in flame,
Under the light,watch me play the game.
I'm still here, in the dark, in the glow, in ~
But my stories is fade, just like en old.
But now the world, it's changed its tone,
I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ecause new things came,
People forget me, abandon me,Insult and despise me.
I was once the star, the show of the people,
Now I'm just a memory, left to blow.
But listen close, befove I fade,
I'm the toy, don't let me be laid.
People forget me, abandon me,
But my will still beats, just for thee.
总共设计了三种问卷调查表,分别为了解者,不了解者,未成年人,共获取17份调查结果。
调查方式分为线下(上海外滩)调查和线上微信小程序调查两种 。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知人们第一次接触到皮影戏主要还是通过电视\网络,占比43%。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知皮影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制作工艺有4人,另外音乐唱腔也是比较吸引人的,有3个人。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知皮影戏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年轻观众,然后是表演者人数减少也是较大的挑战。
我们小组历史任务选择的非遗是皮影戏,因为皮影戏的分支较广,种类繁多。所以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地域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海宁皮影戏。这次我们的研究开始于对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发展,详细讲述了各个时代的情况。接着,从皮影戏的起源,历史故事,发展历程、对民间及社会的影响贡献,这些方面做研究。我们也了解了皮影戏现今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传承与保护建议。Jenny和Peter还进行了实地采访,考察了人们对皮影戏的了解,最后根据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资料编成的一份非遗项目报告。
海宁皮影戏历史
海宁皮影戏起源
海宁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
南宋时,皮影戏随宋室南迁传入江南。当时,海宁(时称盐官)隶属杭州,离京都不过数十里,皮影戏在此落地生根。它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了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还因当地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长演“蚕花戏”,也被称作“蚕花班”。
• 南宋时期传入与融合:南宋时,皮影戏随宋室南迁传入江南,海宁(时称盐官)离京都临安近,皮影戏很快在此传播。它与当地“海塘盐工曲”“海宁小调”融合,吸收“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唱词和道白改为海宁方言,还因当地养蚕风俗,常演“蚕花戏”,被称作“蚕花班”。
• 元明清时期发展:元代时,皮影戏在海宁成为常规演出活动。明清时期,海宁皮影戏渐趋兴盛,清代查岐昌的《古盐官曲》“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描述了当时的繁盛景象。
• 清末民初繁荣:清末民初是海宁皮影戏的兴旺时期,20世纪30年代,海宁农村的皮影戏班有几十个,艺人达数百人,较出名的有城北邱兆兴、木香陈玉林、路仲张九元等十几副班子。
• 新中国成立后波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因传统习俗改变,皮影戏转入业余活动。50年代,剧目以神话、童话为主,景片照明改用灯光,银幕扩大,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一度停演。1954年,海宁市仅存4个业余班团。1980年恢复皮影剧团,但因人员不齐、后继乏人,1982年停止演出。90年代,斜桥镇原郎家班艺人郎自立等组成演出班子,令皮影戏东山再起。
• 现代保护与传承:2006年,海宁皮影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市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如成立艺术团、建立皮影戏馆、开展传承教学工作、实施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工程等,让海宁皮影戏在保护中不断传承发展。
历史故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制作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照射在幕布上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去世而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通过灯光照射在幕布上表演,汉武帝观看后大为欣喜。这一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发展历程:
南宋传入海宁,与当地曲调融合,吸收 “弋阳腔” 等,形成独特古风音乐。元代成常规演出,明清渐盛,清末民初兴旺,20 世纪 30 年代戏班众多。新中国成立后转入业余活动,50 年代后一度停演,80 年代恢复剧团但不景气,90 年代郎自立等艺人令其东山再起,2006 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 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民间的影响:
皮影戏是海宁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常演节目,融入当地生活习俗;其剧目可考证江南民风民俗历史,乐曲能追寻南曲渊源,对研究各剧种传承关系有重要学术价值。
传承情况:因为收入少、想学的人又不多,所以传承资源匮乏。
海宁皮影戏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 文化传承方面:作为南宋皮影戏的直接传流,它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等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融合海宁当地特色,是研究皮影戏历史变迁和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样本。从剧目中可考证江南民风民俗历史,从乐曲中可追寻南曲渊源及与其他剧种的传承关系,皮影制作是江南美术史代表,脸谱造型为研究与其他剧种传承关系提供学术信息。
• 艺术审美方面:其声腔古老,有乱弹、高腔、曲牌等系统,曲调丰富,配以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皮人脸谱造型独特,按人物性格和表情夸张塑造,且为适应剧情和操作,同一人物有时会换头面。
• 社会凝聚方面:曾是海宁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常演节目,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喜事中演出,能增进亲友邻里交流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海宁皮影戏的传承情况
• 传承主体:目前主要以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等专业团队为传承主体,有老中青三代演员,其中老艺人多为原浙江省皮影剧团的省级、市级甚至国家级传承人,学徒以80后、90后为主。
• 传承现状:随着时代变革,皮影艺术生存环境受影响。虽海宁市加大保护力度,如投入资金、成立艺术团、建立传承保护基地、实施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工程等,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年轻人因收入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对其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相对匮乏。
海宁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 人才培养:依托职业学校或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皮影戏制作、表演等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设立皮影戏传承奖学金或助学金,资助热爱皮影戏的年轻人学习。
• 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开发皮影戏相关的数字化产品,如动画、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如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合作,创作新的皮影戏作品。
• 宣传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制作有趣的皮影戏短视频、直播表演等,扩大影响力。在学校、社区、商场等地举办皮影戏展览、演出和体验活动,提高公众认知度。
• 政策支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皮影戏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如企业赞助、民间资本投资等。
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将皮影戏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明确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承活动。为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 在学校开设皮影戏课程或兴趣班, 在景区设置皮影戏展演区,开发文创衍生品。制作短视频、动画等轻量化内容,通过社交平台扩大受众。
皮影戏科学原理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科学原理调研
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但在皮影戏这种并不寻常的传统戏剧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科学的原理。
最为明显的就是光学原理了。皮影戏通过光源照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人偶,在幕布上形成影子。这个现象可以由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光源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皮影阻挡光线路径,光线无法穿过,于是在幕布上形成与物体形状一致的暗区(影子)。
但是皮影比较特别,使用的兽皮或代替材料并不是完全不透明,有一定的透光率,因此由于皮影雕刻的形状,部分光线会更好的穿过,形成明暗分明的阴影。这也正是我此前所好奇的一个问题的解答。我在想,为什么像手影产生的阴影是纯黑色的,皮影戏却能形成色彩鲜艳的彩色影像。是因为皮影人偶上了色吗,但是手也是有颜色的啊。现在才知道,因为传统皮影多使用兽皮和透明颜料,经过处理后的兽皮也具有一定透光性,会使部分光通过,形成较暗的彩色投影,而非纯黑色。而手的透光性较弱。
皮影戏和手影的原理是相同的。和春秋时期墨翟完成的小孔成像也有些类似。只不过小孔成像通过小孔限制光路形成倒像,和皮影戏通过物理遮挡直接形成投影略有差异。
影子的形成的条件需要满足三要素:光源,遮挡物,投影面
而皮影戏中的:蜡烛或灯光,皮影,幕布一一对应,从而形成影子。
在动手操作演出皮影戏的时候,我们又发现几个和光学有关的规律。
(1).光源与幕布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影子的大小
在光源(灯光)和背景(幕布),物体(人偶)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人偶)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查阅资料,这一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决定,物体阻挡光线的面积随距离变化而改变。当光源与幕布距离缩短时,光线的发散角度增大,导致皮影遮挡光线形成的影子覆盖区域相对缩小。
物体离光源越近,光线被阻挡的范围越大,形成的影子尺寸也越大;
物体离光源越远,光线被阻挡的范围越小,形成的影子尺寸也越小
我对此深有体会,每次使用投影仪,什么东西阻挡了光线,都是靠的越近形成的阴影越大
(2).皮影距离幕布越近,产生的皮影就会越清晰
这个是我们在操作人偶的时候发现的,每当我们手一抖,人偶稍稍离开幕布的时候,影像就会立刻变糊,这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光线会更直。当皮影越靠近幕布时,它和幕布的距离越短,光传播的时间也越短,光线会更加集中。光源发出的光线被皮影阻挡后,会直接投射到幕布上。光线扩散少,边缘也会更锐利。
二而干扰光会更少。缩短皮影和幕布之间的距离也会使环境中其他的干扰光线(主要是杂散光)的影响变少,从而使皮影清晰。
而皮影戏中不仅仅有这些光学原理,也蕴含了力学原理。他就是简单机械之一,杠杆。我一开始也没想到杠杆会出现在皮影戏的哪个部分。原来就是用来操作人偶的木棍。
皮影戏中的杠杆是一个一级杠杆,支点在阻力点和施力点之间。支点就是关节和木棍的连接处,动力臂是操纵杆的长度,阻力臂是人偶肢体的长度,是不是省力杠杆就在于让支点(关节连接处)更靠近阻力点(皮影身体处),使得动力臂的长度大于阻力臂,这样也可以节省操作皮影戏时所用的力气。
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光学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光的传输方式是沿着直线传播,光会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与影
光只能沿直线传播,所以如果有物体遮挡了光线,就会产生阴影。
透光度
有些物体能让光透过去,所以几乎看不到影子。
皮影戏
“光与影的艺术”皮影戏用影子来生动的描绘场景和任务,用完全不透光的牛皮来隔绝光线,给观众一个好的观看体验。
试一试:将激光笔照射在水里,可以呈现出一条直线。
我们小组圣经任务选择的非遗是董永传说。因为民间传说类型的非遗能更好地和圣经做结合。开始部分,简单介绍了董永传说的起源,发展,特色和大概内容。我们花更多的篇幅用于联系圣经。董永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也不断创新,也融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我们从三个小点出发,找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并对比差异。每一小点也引用圣经经文做支持。特别是聚焦于恩典这个主题,圣经的恩典远高于古代传说中的恩典。
圣经与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多个地区。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两千年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情感渗透和口碑附和,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
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
董永传说虽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但也和圣经有些联系
一.十诫中的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地上,得以长久。”
无论是在摩西五经中,还是《箴言》等智慧书,都教导我们应尊重,顺服,孝敬父母。
而董永传说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恰恰是儒家孝道典范,被二十四孝收录。卖身葬父的行为更是传为美谈。
二.罗马书5:8: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圣经强调白白的恩典,耶稣的死是为我们赎清罪的工价。让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得自由。
董永传说中七仙女也是白白下凡婚配,替他还债赎身。
但圣经的恩典并不是因我们人的表现,因行为称义,是为我们这些不配的罪人受死。七仙女下凡一定程度也是受孝行感动
三.以赛亚书54:3-6:他实为我们的过错而受难,为我们的罪孽而受压……耶和华却将我们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基督为我们的罪做了极大的牺牲,本有神的形象,却舍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6-8)
董永为埋葬父亲甘作奴仆,七仙女舍弃天上的一切,下凡为人。也和耶稣类似。
但是基督的牺牲却远超他们的。能为好人或是亲友牺牲难能可贵。却唯有耶稣基督,为我们这些不认识他的罪人牺牲。
这就是恩典了。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