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跆拳道
朝鮮半島的文化自古時代由中國傳入,當中包括漢字、建築、雕刻、繪圖以及武術等。而朝鮮的原始社會時期,朝鮮人民主要過著農耕生活,餘暇以狩獵為生。為了獲取食物、保護自身不受野獸的襲擊,人們便發展了一些強身健體、自我防禦的武術,這些武術經過社會的進化和演變,漸漸成為了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成為了古代跆拳道的雛型。
到了朝鮮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名為「跆跟」的傳統武藝出現,更加被當時的朝鮮國王大力推廣,要求全國人民學習。而後期的朝鮮王朝,「跆跟」以及「手博」等武技更加成為士兵的要點項目。
1910年,日本佔領了朝鮮並建立殖民政府,同時禁止了朝鮮文化的活動,促使「跆跟」一度滅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跆跟」融合了中國和日本的武術元素,慢慢成為了現代跆拳道的雛型。
▲ 《大快圖》——劉淑 繪於1850年
現代跆拳道
1945年,隨著朝鮮的解放,崔泓熙先生借助自身學習的古典武道、日本空手道開始了新的武道研究,即是現今的「跆拳道」。
1955年,「跆拳道」一詞正式誕生,由韓國各界著名人士組成的名稱制定委員會共同投票選出。「跆」指踢擊、「拳」指拳擊,「道」則是方法,同時代表習武者自身的道行、品德上的修養。
1973年,世界跆拳道聯盟(WT)在漢城(現今首爾)成立,由金雲龍先生當選為主席。
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盟成為了國際體育聯合會的成員。
1980年,跆拳道被國際奧委會(IOC)正式承認。
1988年,跆拳道首次以表演項目形式出現在漢城奧運會。
2000年,跆拳道正式列為競賽項目並出現在悉尼奧運會。
世界跆拳道聯盟體系 (WT 體系)
世界跆拳道聯盟(英語:World Taekwondo,縮寫:WT),是目前在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管理規例下的跆拳道比賽及有關服務的組織。然而,認可合法的段位和證書主要由韓國國技院(英語:Kukkiwon)頒發,而世界跆拳道聯盟本身不會頒授品、段位和證書,但所有比賽要求參賽者必須持有韓國國技院認可的段位才能參加比賽。
WT 體系在自身的發展中選擇了體育運動競技的方向發展,並且得到了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妥協進入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殿堂。
WT 體系的比賽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博擊和品勢。由於WT 體系偏向運動競技,博擊比賽中參賽者都會配戴各式各樣的護具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時制定了相應的規則,例如正拳不容許攻擊面部,而且拳法上也受到許多限制。因此,WT 體系的博擊比賽重視了快速得點的技巧,而不是「擊敗」對手。
WT 體系除了博擊技巧,還有名為「品勢」的套拳,分別是太極一至八章以及高段位的黑帶套拳九套,共十七套。世界性的品勢比賽將要求參賽者以個人或團體方式表演套拳,評分標準包括動作、神態、節奏等。
▲ 世界跆拳道聯盟(WT)標誌
▲ WT 體系博擊比賽中
所使用的電子護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