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保膝手術前,還有這些檢查要評估?

撰文 | 台北榮總骨科 蔡尚聞醫師

保膝手術,又名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適用於較為年輕或是活動度需求較大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藉由改變膝蓋受力角度,改善膝關節疼痛、減緩磨損速度以及延長使用年限。

接受保膝手術前,需要安排怎樣的專業檢查和評估,才能讓保膝手術精準而順利的進行呢?以下為大家介紹保膝手術前的標準評估流程。

臨床症狀評估和理學檢查

截骨矯正手術的成功,最重要的還是手術前正確的評估哪些病患能夠從這樣的手術當中受益。最標準的臨床表現,就是膝關節內側關節面的疼痛,這樣的疼痛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生頻繁,隨著活動需求的增加會更加劇症狀,例如:上下樓梯、搬重物、久站、蹲跪等動作,就是標準的臨床表現,病患可能合併關節反覆腫脹積水的症狀,也可以一併接受關節鏡手術治療。

關節鏡下膝關節裡軟骨磨損的情形

除了症狀,還需要評估紀錄以下參數,包括年紀、性別、體重、活動需求(例如:勞動工作、打球、搬重物、久站等),基本上越年輕及活動需求越高的族群,越適合接受這樣的手術,年齡雖然不是絕對限制,但在年紀較大、活動需求較為普通的族群,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在確認有足夠使用年限的前提下,帶來更好的症狀緩解。

站立照膝蓋X光 (standing plain film)

膝關節內側關節面的疼痛,常源自於膝關節內側的磨損 (參考文章: 人工膝關節,原來長這樣?),一張站立照膝蓋X光,足夠反應出在載重情況下,內側軟骨磨損、間隙狹窄的狀態,更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可發現外側韌帶的鬆弛、或甚至造成膝關節反屈變形(recurvatum)的現象。

站立照膝蓋X光 (standing plain film)-右側正面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前後X光

雙側全下肢X光片 (long film, triple film)

藉由雙側全下肢X光片量測出矯正前內翻變形的角度、下肢受力軸線偏移的距離,使用Miniaci量測方法,同時參考病患年齡、性別、體重、活動程度、韌帶鬆弛程度、鋼板選擇以及是否使用自體骨、異體骨或是人工骨支撐矯正處等多重因素來計算預計矯正的角度,為最不可或缺的手術前檢查項目,而手術後的追蹤除了檢查截骨處是否癒合之外,也可以藉由這樣的X光片驗證下肢角度和受力軸線是否回復正常

雙側全下肢X光片 (long film, triple film)

雙側全下肢X光片|手術前後

下肢電腦斷層掃描合併3D重組 (CT scan with 3D reconstruction)

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用3D重組的方式重現脛骨模型,製作3D列印切割導引板輔助裁切和矯正的進行,但預計矯正的角度和撐開的厚度仍然需要手術醫師對於截骨矯正手術的基礎知識和手術經驗,就像擁有一台性能很好、速度很快的車,但仍然需要駕駛對於道路的熟悉才能正確而快速地抵達目的地。

對於這個技術的正確認知,為協助手術醫師進行手術、降低技術門檻,但非絕對必要的項目,有著好的手術前計畫,不論使用切割導引板與否,都可以精準的完成手術。

核磁共振造影檢查 (MRI)

退化性膝關節炎,時常合併內側半月板損傷、滑膜炎合併關節積水,若手術前常會有膝蓋活動時“卡住”而伸不直或是無法彎曲、或是嚴重反覆的積水腫脹等症狀,可以考慮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確認半月板、滑膜炎或是軟骨本身是否需要合併做關節鏡的處理。

截骨矯正手術常規合併關節鏡手術來清理滑膜炎、在軟骨磨損處鑽洞刺激新生軟骨或是行軟骨移植結果並不會比單純接受截骨矯正來得更好,這裏指的是臨床的症狀改善以及關節軟骨的再生,所以我們只有在手術前有明顯半月板損傷合併“卡住”的症狀或是反覆的滑膜炎合併關節積水,才會在同次合併進行關節鏡手術治療。

結論:

專業而正確的手術前評估,是截骨矯正手術成功的第一步。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