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青少年、寫給正在煩惱中的你/妳,也寫給正在和這樣的青春世代共處的大人們
當感到迷惘時,歡迎與我們聊聊你的煩惱,
也願我們都能在各種煩惱的浪濤中,
都能平心安定、共同前行。
一、寫給在煩惱裡的你
『第一次見面時,他坐在我左側,豆大的淚滴滑下,皺緊的眉頭不願讓自己被情緒淹沒,並用著過於精簡的語句描述著他巨大的哀傷,關於拼了命讀書卻不見起色的排名、關於越用力卻也越加迷惘的未來,關於他少數感到在乎、卻忽遠忽近的好友圈。』
這樣的故事,在治療室其實並不少聽見,只是檯面上有時看不太出來、有時不知道該怎麼讓人看出來,久而久之煩惱像座冰山,埋藏在底下的越變越多、越來越龐大,同時也越來越難表達、越來越難消化。
對著身處煩惱中的你,可以的話,讓我們試著多認識自己吧,即使現在的心思,其實多麼迫切的想要與一群人共處、或萬般想要靠近某一個人,也別忘了留意自己,好比:
#『我今天過的好嗎?』
#『我現在感覺如何?』
#『我現在腦袋裡在想什麼呢?』
#『我是怎麼想這件事情的?』
#『是什麼原因,讓我這樣看待這件事情呢?』
#『剛剛說出那些話/做出那些事的我,怎麼了呢?』
讓我們有機會,從那些無以名狀的煩躁感裡,嘗試探究冰山底下藏著些什麼、然後更認識自己、更知道自己是誰、更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
然後無論發現了什麼,就算別人說那些有多微不足道,你的感受是真的、那就是真實的;情緒沒有對錯,沒有人可以代替你思考,也沒有人比你更有立場、評論你親身經歷的一切,將這些哪怕零碎其實珍貴的發想,用你的方式記錄下來,不僅是限動的發佈、轉瞬就過,透過文字、日記等,把你消化沈澱過的感受寫下來,逐日的累積,有天我們會發現,冰山某處會開出一片名為『自己』的花園。
二、 寫給與青春世代共處的你
每一次在治療室中的親職討論,氛圍像極了某首歌裡唱的那句『他覺得沒有人懂,是寂寞的十七』,大人不懂、因為孩子也不是都能理解所有時刻的自己,所以寂寞、所以沈默。
『他什麼都不說,只講一句不要去學校,我該拿他怎麼辦?』、『我以前過的更苦都熬過來了,他現在不愁吃穿、已經那麼幸福了,到底有什麼事情好難過的!』有時我坐在一旁,感受到衝擊與不捨的,是看著雙方卡在各自的處境中,越用力卻越是在鴻溝中漸行漸遠的事與願違;無論大人或孩子,其實彼此的處境或多或少有幾分雷同,可能是無法理解某些事的心情、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的無助、怎麼樣對待都不對的矛盾,以及其實沒有想像中堅強與厲害的脆弱。
當我們在世代變遷的洪流中,還來不及跟得上孩子的腳步、還沒有機會學習,從而產生摩擦、無法了解孩子內在狀態時,或許我們可以…
#從重新設定觀點開始:世界變化太快,快到就算吃的鹽比吃的米還多,孩子說不定已從網路及現實中攝取到超乎我們想像的新事物,而認知到『自己所理解的、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感受到』的這件事情,是開啟拉近距離的第一步。
(1)首先我們可以先當個觀察家,顧名思義就是以中性的角度,留意孩子在生活及各面向中的行為、習慣或情緒反應,作為評估在孩子身上是否可能正發生某些變化的基礎。
(2)第二步是聆聽且不打斷,保有孩子能夠順利自在分享的媒介,可以從每天5-10分鐘的聊天時間開始;若平常少有這樣的機會、或接收到相當掛心的訊息時…
(3)可透過第三步以好奇代替評論的策略,將評價或帶有批判的肯定句,改為開放式問句(如:『你幹嘛做這麼沒有用的事、浪費時間耶』改為『你這麼做說不定有你的原因,我可以聽聽看你的想法嗎?』),透過表達方式的轉變,除了重啟被劃下句點的談話、減少衝突外,也能傳遞給孩子我們想要了解、想嘗試靠近的心意。
#留意自己與孩子互動時的狀態:與孩子相處,有時要能按捺住火氣、不要被激怒或飆出傷感情的話,實在是件難上加難的事,大人需要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恢復平靜,是尤為首要之事。
#待平穩到可以思考時,可試想當我們對對方說出某句話時,想傳遞的是什麼樣的訊息?對方聽到這句話時、能接受到我原先表達的東西嗎?
好比說『我都是為你好』的這句話,說者可能帶著急欲澄清想替對方著想的心情,聽者則可能感受到被壓迫、被逼著接受不想要的觀點;明明立意良善、卻可能因為方法不對而彼此走散,待第一步情緒和緩後,透過覺察自身狀態,也能幫助我們保有一個思考的空間,去看看衝突中的自己、觀察是否有其他東西在影響自己的情緒,並有機會溝通並微調互動的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徐于茹臨床心理師
本文同步刊登於張老師月刊4月號,完整全文可至2023年第544期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