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們治療所照片的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治療所中有一間沙遊室呢?
我們的沙遊室除了晤談的區域外,還有著兩個裝沙子的沙箱,以及許多小物件,這都是我們在進行治療時會用到的,
以下就讓我們簡單的來了解甚麼是沙遊治療。
*可加入拾心心理治療所官方line帳號預約
line@:http://lin.ee/94QHoDE
*並填寫以下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7wXkf5Pgw1PRa3Lo8
沙遊治療是甚麼?
沙遊治療是以榮格理論為基礎,由Dora Kalff所創立的治療取向。
在沙遊治療中,治療師會提供一個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見證你使用沙子、物件、水在沙盤上創造圖像(或不用物件也可以),就像一場清醒時做的夢,透過非語言的方式,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它不會告訴你你已經知道的事情,但它將幫助你了解你所擁有的未知部分(或者可以說是潛意識),讓你更適應現在的你。
做沙遊治療就一定每次都要使用沙子跟物件嗎?
排沙盤只是心理治療中的其中一個選項,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跟隨著你想討論的內容、你的感受,所以可以自由使用談話、夢的分析、繪圖、排沙盤…或其他方式來進行。
我不知道我適不適合做沙遊治療?
目前我們為10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成人提供沙遊治療;不同人尋求心理治療一定有自己的緣由,而沙遊治療對於自我探索、心靈創傷、情緒困擾都有所助益,尤其若你第一眼就受到沙盤、物件的吸引,或許你可以主動聯繫我們來試試看。
我的小孩還沒有滿10歲,可以做沙遊治療嗎?
目前在拾心心理治療所中,對於10歲以下的孩子,我們仍比較建議以進行遊戲治療為主。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心理治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受過治療的經驗,大家會好奇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嗎?如果進入治療後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在治療當中可能會發生的幾件事,當然不一定會全數都發生在治療中,但大家看完之後,可以了解到底治療中會面臨到什麼樣的狀況,也都是很常見的喔,雖然可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有些辛苦的地方,但看見這些現象,有所覺察與調整都會是非常有意義與幫助的。有興趣的話也可與自己的心理師討論看看,還未接觸過心理治療的你,或是曾經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都很歡迎大家來拾心找我們聊聊~
希望大家一起在治療當中覺察自我,找尋自我~
*可加入拾心心理治療所官方line帳號預約
line@:http://lin.ee/94QHoDE
*並填寫以下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7wXkf5Pgw1PRa3Lo8
在心理治療當中我們很常會遇到個案希望藉由治療、藉由另一個客觀的人告訴自己怎麼了?相信會想要來做治療,一定會覺得生活當中有些事情困擾著自己,也許與身邊的人討論後仍苦無解答,或是很難以向身邊的人討論,所以既然來做心理治療,可能就會很想要得到一個答案。
在心理治療當中,可能會與其他就診經驗有所不同的是心理師與個案是具有「工作同盟」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一起合作的概念,不像其他就醫經驗可以透過很多檢查、生理指數等就能得知個案的狀況。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很仰賴個案的參與,透過對話了解個案內在世界、大大小小經歷過的事情,心理師也很重視個案怎麼看待身邊經歷的事情,了解得越多,才有辦法在治療當中反映出個案最根本的感受或關鍵的議題,所以在治療當中心理師與個案的合作就變得很重要喔!個案不再是被動的角色,而是在治療旅程當中與心理師一起探索、覺察自己的內在,也許答案深藏在其中。
透過合作關係,也能讓個案在關係當中帶來自我效能感,而不是覺得所有的正向改變都是依靠心理師而來的,從治療當中慢慢長出力量,成為自己最佳的心理師。
#個案也可以嘗試主動、產生自發性
在治療歷程中,比較不是單純你問我答的互動方式,個案在這個歷程也可以具備自發性,可以多多主動分享。由於心理師為了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個案,正確同理個案,在這之前會收集相當多訊息,包含家庭背景、從小到大的求學、人際、工作經驗,因此個案可以能多分享,就能幫助心理師了解更多。
#保持開放態度,覺察各種感受與想法
保持開放的心也很重要,在治療歷程中,隨著與心理師討論越深入,個案覺察與思考會更加細膩,無論在治療或是在生活當中可能隨時會有任何的想法、念頭冒出來,不用急著去壓抑他,思考看看它想要帶給你的訊息是什麼?態度越開放,越能讓自己思考保持彈性,與心理師討論時就會有更多素材可以討論,越能引領彼此走向核心議題的處理。
#改變不只是發生在治療當下,將治療中學到的帶進生活中
另外,很重要的是改變不只是發生在治療當下,除了與心理師見面的時間以外,個案自己仍能持續與自己對話,讓治療的效果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下得以延伸,也許在當下發生了甚麼事情,個案也可以使用治療中學習過的技巧練習看看,不論成功失敗都是很重要的經驗,也可以回來與心理師討論。
文字作者 廖妤苑 臨床心理師
治療中會發生的二三事第二集來啦!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治療中常見的狀況—治療中的阻抗,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來自於治療中的抗拒。
但為何會發生抗拒呢?也許與治療當中談到的議題或發生的事情有關,有興趣的話也可與自己的心理師討論看看,還未接觸過心理治療的你,或是曾經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都很歡迎大家來拾心找我們聊聊~
希望大家一起在治療當中覺察阻抗,不要害怕它~
*可加入拾心心理治療所官方line帳號預約
line@:http://lin.ee/94QHoDE
*並填寫以下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7wXkf5Pgw1PRa3Lo8
在治療當中常會發生的另一件事就是發生阻抗,阻抗發生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在治療當中碰到了比較核心的議題,像是向他人求助、無法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羞愧感,擔心心理師會與個案過去身邊的人一樣用不想要的或傷人的方式回應自己等,擔心治療關係惡化等等,因此在治療當中可能就會感受到許多複雜、不舒服的情緒,對於下一次要再與心理師見面會談可能會感受到抗拒。
但這是治療當中可能會發生的一個歷程,而且是很常見的喔!代表治療當中有些事物正在變化,有一些可能很核心的議題開始浮出至意識層次,也許個案擔心當他表達什麼,或是不同意心理師所說的時候,心理師可能會離他而去。或是個案覺得治療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縫,當個案與心理師有矛盾或衝突時,可能也會發生對治療的阻抗,而這些現象對應到個案什麼核心議題就相當有意義,例如被認可的議題、過去經驗讓個案總是迴避衝突等,而這些正是治療當中可以嘗試處理的。
#想想看阻抗讓你感覺到了什麼
個案在歷程當中感受或覺察到什麼?這與自己過去的經驗有沒有甚麼相似之處,嘗試與過去經驗連結,讓自己核心議題有機會浮現
#與治療師討論
如果與心理師建立具信任感的關係,其實可以試試看開放地與心理師討論,透過心理師的帶領,持續整理內在歷程,也許就能統整出很核心的議題。阻抗的出現其實相當具有意義,它可以幫助看見更多自己從未覺察到的內在,雖然覺察阻抗、面對他絕非容易的事情,試著在安全的治療空間裡,一點一點地討論看看吧!
文字作者 廖妤苑 臨床心理師
治療中會發生的二三事第三集來啦!這次主題要與大家分享在治療當中的關係重演,在治療當中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把現實生活當中的人際互動模式帶入到治療當中,有的時候可能不是那麼明顯,也許你也會覺得這樣的互動感覺好像似曾相識,可能也會讓治療產生微妙的變化,到底關係重演對於治療的影響是什麼?是很不好的現象嗎?歡迎你繼續往下閱讀,希望本篇文章能讓你了解關係重演對於治療以及對於個案的影響。
還未接觸過心理治療的你,或是曾經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都很歡迎大家來拾心找我們聊聊~
*可加入拾心心理治療所官方line帳號預約
line@:http://lin.ee/94QHoDE
*並填寫以下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7wXkf5Pgw1PRa3Lo8
有的時候個案在治療當中可能會不知不覺把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帶進治療室中,像是習慣順從或是在現實生活中常感到無力、身不由己的人在治療中可能也會很習慣地尋求心理師的意見,詢問心理師的看法,並視為是唯一的解答,久而久之可能會覺得很依賴心理師等。
或是在現實生活當中習慣處握有主控權的個案,在人際相處上較容易展現強勢的一面,碰到相對模糊的治療情境中,不知不覺會想在治療當中取得掌控權,因而與心理師產生某種對抗或競爭。
當個案還不確定是否能夠信任心理師時,可能也會在治療當中出現某些試探的行為,像是表現被動,無法主動說出自己的擔憂或想討論的議題等,可能也許在等待看心理師反應是否會如同過去的人際經驗般,一樣地被拒絕。
上述的這些試探也許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之下自然而然做出來的舉動,可能反映著個案平常生活當中常見的互動方式,也許與過去累積經驗有關,較難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當要說出自己深層不安的事情時,難免會比較小心翼翼。然在治療當中,會因為覺得就是要與心理師討論內在困擾,因此會產生許多掙扎、矛盾,對個案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冒險的時刻。
這些關係重演的現象都是很常見在治療當中,畢竟,在治療中也是需要與他人(心理師)互動,因此有可能創造出與過去人際互動經驗相似的互動方式,治療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你用了甚麼方式和心理師互動?
#辨認相似的人際型態
當個案在做治療時覺得與心理師互動很像是與生活中某個人互動經驗時,也許可以回頭想想看,是不是把某種人際關係帶進治療當中,辨認過去相似的人際關係型態
#觀察心理師回應
當有這樣的覺察時,也不妨觀察看看心理師的反應,像是心理師仍舊存在不會逃開、持續邀請個案一起討論之中的現象,從中也許可以發現與過去負向經驗有不一樣的地方,而當狀況不一樣時,個案就有機會使用不一樣的回應方式,不再重蹈覆轍。
#獲得修正性的關係經驗
當經驗到不同方式的互動時,個案就在發展修復性的關係經驗,然後可以嘗試類化到與他人的日常互動中,看看有何變化。
說到這裡,到底身為個案可以怎麼和心理師一起討論呢?
也許每個心理師背後會有習慣使用的學派,會依據不同的學派介入的方式、程度而有所不一。但每個心理師在面對個案時,都是需要真誠且一致的。個案在治療當中可以覺察看看這段治療關係給你的感覺如何?在這個歷程就是一個很好用來觀察、討論的素材。
像是會習慣順著心理師的話說,但內心也許有不太一樣的聲音,還是有時難以認同心理師給出來的回饋。而當心理師真誠地邀請你討論當下彼此互動的狀況時,你想到了什麼?嘗試把這些問題的答案說出來給心理師聽,這或許很恐怖,要揭露自己的感受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這段治療關係是以往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的,它是富有彈性、安全的一段關係。然後嘗試做一些與以往習慣做的反應不同的反應,想要依賴從治療中獲得答案時,試著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慢慢思考屬於自己的答案,慢慢想沒關係,它會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心理師也會一起陪伴你的;因為不安、想獲得控制感而不知不覺在治療關係展現比較強勢的一面時,也許是想要控制感的心情在影響,與心理師一起討論看看缺乏控制感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文字作者 廖妤苑 臨床心理師
治療中會發生的二三事第四集來啦,也是主題的最後一集!歡迎大家一起點進來看看喔~
在治療當中,我們也很常遇到個案會回饋說「可是心理師!我講說其他人造成我的困擾,為何你總是一直要我改變想法?難道是我的問題嗎?」。當治療焦點與個案期待的有所不同時?到底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何心理師看法與我以為的不一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希望透過本篇能讓大家可以稍微解惑一些些。
還未接觸過心理治療的你,或是曾經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都很歡迎大家來拾心找我們聊聊~
*可加入拾心心理治療所官方line帳號預約
line@:http://lin.ee/94QHoDE
*並填寫以下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7wXkf5Pgw1PRa3Lo8
個案來治療時會述說自己在生活當中的困擾,而這些困擾讓自己深感無力,像是為何某人要這樣對待自己,實際上與人相處的困擾是真實存在的,然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發現心理師會詢問個案當發現他這樣對你說話時,你感覺如何?你都是怎麼做的?你有甚麼想法?可能會讓個案覺得明明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為何心理師要問我怎麼想?難道是我的問題嗎?
在治療觀點來說,心理師並非只是單純去評斷誰對誰錯,問題也並非能夠簡單二分,通常都需要抽絲剝繭去探究其中發生的事情,個案與對方在衝突當中的想法與感受、分別扮演的角色與各自面臨的困難。釐清完之後,我們可能會很期待可以改變對方,好讓這一切不舒服可以結束,然往往在改變對方上感到挫折、無助。事實上,我們很難成功改變他人的想法或行為,如同如果對方要改變我們想法可能我們也無法接受一般。
#嘗試體認互動是雙向的
互動是雙向的,唯有體認到在這樣的互動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才有可能去改變自己過去習慣回應這些問題的方式,嘗試創造新的互動模式,而不是一直陷在舊有的模式之中感到無能為力。
#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擴大關注焦點
嘗試透過治療看見自己過去較不具適應性的回應或互動策略,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回歸到自己身上,並非是要怪罪個案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而是以往的經驗一直不斷告訴我們同樣的事,一直聚焦在他人的問題身上我們只會感到無奈、憤恨,然後問題仍舊存在。但當能回到自己身上,開始自我觀察或反思時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自己關注的焦點也許就會擴大,能看見與自己有關的部分,像是過去會一直不斷追求別人的認同,而這些可能是來自於小時候未能從父母身上獲得的。
#賦能於自身
當能看到與自己有關的部分時,表示個案重新站回改變的位置,也就能為自己做一點事情,用更具有彈性的方式因應原來的問題並賦能於自身。
文字作者 廖妤苑 臨床心理師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