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山道士〉X
續寫學徒下山然後呢
〈勞山道士〉X
續寫學徒下山然後呢
〈勞山道士〉X 續寫奇幻之旅
深入理解〈勞山道士〉的故事內涵與奇幻元素。
學習運用NotebookLM進行資料蒐集、分析,並從中獲得續寫靈感。
運用Gemini prompts輔助故事構思,提升創意寫作能力。
培養文本分析、資訊整合與科技應用之素養。
1.故事回顧與情節分析 (5分鐘)
🔹老師簡要帶領學生回顧〈勞山道士〉的故事內容,重點分析:
主角王生的性格特點 (例如:慕道、意志不堅、投機取巧)。
故事的奇幻元素 (例如:穿牆術、幻術、道術)。
故事的結局與留白 (王生被遣返,學藝未成,故事戛然而止)。
🔹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結局留下了哪些想像空間?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續寫王生後續的故事?
2.NotebookLM資料匯入與靈感啟發 (15分鐘)
接下來要請學生在NotebookLM中,建立自己的〈勞山道士〉研究專案,透過NotebookLM的分析協助,閱讀並抓出這些故事中的奇幻成份、道教的體系,幫助學生在之後的續寫中創造自己的世界觀。
🔹 老師事先準備以下資料,請學生匯入NotebookLM中,建立專案 (Project):
文檔一:〈勞山道士〉原文 (doc 檔案或直接複製貼上文字) - 這是最基礎的資料,讓 NotebookLM 理解故事本身。
文檔二:《聊齋志異》選篇 (2-3篇) (doc 檔案或直接複製貼上文字) - 建議選擇與〈勞山道士〉風格相近,或同樣具有奇幻、警世意味的篇章,例如:〈畫皮〉、〈聶小倩〉、〈促織〉等。這能幫助學生理解《聊齋志異》的寫作風格和奇幻故事的常用元素。
文檔三:道教文化與神仙故事簡介 (doc 檔案或 PDF 檔案) - 提供關於道教基本概念、神仙體系、道術法術等方面的簡要介紹。這能幫助學生拓展故事背景知識,為續寫加入更豐富的文化元素。 (可以從網路搜尋相關資料,或參考教科書補充資料整理而成)
🔹引導學生操作 NotebookLM:
探索資料: 鼓勵學生使用 NotebookLM 的摘要、問答等功能,快速理解匯入資料的重點。 例如,可以問 NotebookLM:「〈勞山道士〉的故事主旨是什麼?」、「《聊齋志異》的奇幻故事通常有哪些元素?」、「道教文化中,道士通常有哪些能力?」
靈感發想: 引導學生思考:從這些資料中,你獲得了哪些續寫的靈感? 例如:
王生被遣返後,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遭遇?
除了穿牆術,道士還可能有哪些其他的法術?
《聊齋志異》其他故事的情節發展,對續寫有什麼啟發?
3.Gemini Prompts輔助故事構思 (12分鐘)
🔹Prompts 設計與運用:
老師引導學生運用 Gemini (或其他類似的 AI 語言模型) ,使用以下 prompts (提示詞) 來協助構思續寫的故事方向:
情境設定 Prompt: 「請你扮演一位故事創作助手,我正在續寫《勞山道士》的故事,故事主角王生因為意志不堅被道士遣返家裡。請提供三個不同的情境設定,讓王生回家後可能遇到的奇幻事件。」(技巧:指定扮演角色+指定任務)
角色發展 Prompt: 「在《勞山道士》中,王生是一個性格上有缺陷的角色。如果我要讓王生在續寫故事中有所成長,克服自己的缺點,你可以提供哪些具體的事件或挑戰,來促使他成長?」(技巧:指定任務+指定需求細節)
奇幻元素 Prompt: 「《聊齋志異》的奇幻故事常常融入一些警世或諷刺的意味。如果我要在續寫的《勞山道士》故事中,加入一些新的奇幻元素,並帶出一些現代社會的議題 (例如:科技發展的影響、人性的貪婪等),你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技巧:指定任務)
開放式 Prompt: 「請針對《勞山道士》的續寫,提出三個最有趣、最值得發展的故事開頭。」(技巧:指定任務)
🔹互動與調整: 鼓勵學生根據 Gemini 的回覆,進一步調整 prompts,或提出更具體的問題,與 Gemini 進行更深入的對話,激發更多元的創意。
4.成果分享與討論 (8分鐘)
🔹邀請學生分享:
從 NotebookLM 資料中獲得的續寫靈感。
運用 Gemini prompts 後,初步構思的故事方向或情節。
在運用 AI 工具進行續寫構思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有趣的發現。
🔹老師總結:肯定學生運用 AI 工具進行創意發想的嘗試,並鼓勵學生課後繼續完成續寫故事。
✅學習如何使用AI輔助挖掘資料: 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和興趣,調整匯入 NotebookLM 的資料內容。 例如,如果學生程度較高,可以加入更深入的道教經典選段;如果學生對特定議題感興趣,可以加入相關的社會議題資料,引導學生將故事與現實連結。
✅鼓勵 prompts 實驗: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 prompts 設計,並分享他們與 Gemini 對話的有趣發現。 Prompt 設計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和創造的過程。
✅強調創意發想:提醒學生 Gemini 只是輔助工具,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創意和想法。 不要過度依賴 AI,而是將 AI 作為激發思考、拓展思路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