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基於宣導人類由己出發,包容各個物種和平共生的動保觀念,於2020下半年推出《物種與共生》系列講座。第四場【知蝠惜福——蝙蝠、環境與人類】講題,邀請到蝙蝠研究領域深耕十餘載的台北大學陳湘繁助理教授開講,陳湘繁老師用珍貴的照片介紹台灣的各種蝙蝠,並分享歷年來跟「蝙蝠」交手的大小故事,除了詳盡介紹蝙蝠的生態特性外,對於人蝠共處、保護蝙蝠族群,以及自然環境議題等,也有相當深入的討論。
為宣導物種與人類和平共生的動保觀念,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所規畫的《物種與共生》系列講座,期望透過藉由專家學者的知識分享,讓人們更了解周遭的生物,並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與包容。其中,【來一場都市叢林冒險】講題,邀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大利助理研究員,解說近年新興起的研究議題——都市生態學。森林系背景的林大利,擁有近20年的賞鳥資歷,並且研究鳥類多年,本次講座中,林大利分享了多年的都市鳥類觀察中,發生於台灣的各種精彩「鳥故事」。
動物是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人類卻常常忽略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經濟動物。經濟動物提供充足的糧食,卻鮮少受到大眾的眼光關注,雞隻、仔豬也是一個個生命,許多人卻不曾想過,牠們也有生理需求(吃、睡)跟心理需求(社交、群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邀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徐濟泰教授參加講座,並在三個小時的時間中,仔細介紹了台灣的酪農產業現況,以及如何好好照顧乳牛,才能讓牛隻活得開心,飼主也能收獲更優質的鮮奶。
長期致力推動動物保護觀念的關懷生命協會,於2021年舉辦三場教師研習課程,與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合作,分別於臺中、臺東、桃園舉辦動保紮根教師研習營活動。在台東場,特別針對野生動物保育相關議題,拜訪台東池上的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並邀請到該組織的環境教育專員詹欣穎,向當地教師傳達野生動物救援領域的相關知識。
關懷生命協會2021年舉辦「動保扎根教師研習營」系列講座,8月的桃園場次著重經濟動物議題,邀請「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分享友善飼養蛋雞的第一線經驗。原先為生活旅遊作家的她,秉持環境保護和人道飼養的信念,從成立公司到募資,從食農教育到全台巡迴演講,甚至連雞飼料都由自己一手包辦,在地化生產。而這次演講,便是分享2014年以來,她為了改善台灣養雞環境所做的點點滴滴。
你曾經養過動物嗎?你身邊曾經有親朋好友因寵物生病去世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嗎?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與社會價值的改變,飼養寵物的人快速增加,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台灣有高達66.2%的網友曾有飼養寵物經驗。關懷生命協會於2021年於台灣北部、中部、東部舉辦一系列教師研習活動,其中,中區場「同伴動物議題」,邀請2021年甫取得社工碩士學位,2015年起創立粉專「動物社會工作」的講師陳懷恩,為國中小教師進行動物保護教育的觀念推廣。
新冠疫情延燒兩年,許多報導指出,由於城市和各個景點的人數下降,使城市空氣品質、遊憩景點的自然環境達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狀態;不過,從海洋環境與海洋廢棄物觀察到的情況,卻恰好相反。2022年8月,由好好愛牠協會主辦的「『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線上講座,邀請現任台灣環境資訊學會行動教育組的黃育文專案經理,向大家分享海洋與海洋廢棄物的種種資訊,包含因為疫情迎來另類的垃圾衝擊、海洋垃圾哪裡來等;不僅如此,黃育文也藉由分享自己的減塑實踐經驗,告訴所有人減塑不是一個口號,它需要變成行動,才有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