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個極微小的生命單位.即便可以透過顯微鏡看到其存在,除了較為明顯的細胞核,剩下的胞器還是難以辨別.某日,日本科學家下村脩在北美洲的岸邊發現了曙光.那光芒便是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科學家研究後發現,牠所帶有的綠色螢光蛋白,會在特定波長的光線下受到激發,並放出綠色螢光.隨後,科學家們陸續找到發出不同光芒的螢光蛋白.
擁有不同種類的螢光蛋白,就好比拿到不同種類的色筆.若是讓不同胞器具有不同螢光蛋白,並對細胞照射特定波長的光線,就會使特定的胞器發出特有的色光.此時,便是科學家展現分子生物學精隨的時候.透過編輯DNA,使得細胞在製作不同胞器所需的蛋白質時再另外加入螢光蛋白,便大功告成.
進行螢光影像觀察時,首先需選擇一特定波長的光打進細胞.再來,儀器會一層層地掃描細胞,最後便堆疊出細胞的立體影像.
高基氏體
內質網
粒線體
合併照片
在習以為常的細胞示意圖中,為何高基氏體總被畫在在細胞核的某一側?
解答
高基氏體背負加工、產出細胞所需的蛋白質的任務.一個細胞的遺傳因子即使是完好的,沒辦法確實透過蛋白質表現也是枉然.因此,在進行細胞分裂時,細胞會將聚在一起的高基氏體打散,分裂時再由中心體透過驅動蛋白將高基氏體們拉向兩個子細胞中.最後,高基氏體會出現在中心體的周圍,這也是為何它們只會聚集在細胞核的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