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論壇

Theme Forum

9月19日星期六 Sep. 19

09:10-10:40

主題論壇

巴迪烏「對真實的熱情」與二十世紀戲劇和劇場的微關係

蘇子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阿蘭.巴迪烏(Alain Badiou)在其2005年出版的《世紀》(The Century)一書中試圖為我們這個世代找尋面對及看待二十世紀的方法,並嘗試賦予這個世紀它獨特的意義。他所在乎的是從哲學的觀點出發,來思索這紛擾的二十世紀。對他而言,該世紀發生了什麼事,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世紀思索了什麼樣的問題?是否超越前人的想法?且這些想法是前人未曾思索過或甚至是無法想像的?(3)。巴迪烏認為在二十世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與議題皆表徵於人類「對真實的熱情」(the passion for the real or la passion du réel),且他堅信思索「對真實的熱情」是打開20世紀大門的鑰匙(TC 32)。這「真實」超越善與惡,是恐懼與熱情的源頭,既具有毀滅性,也具有創造性(TC 32-33)。

巴迪烏舉足輕重,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但他同時也是個劇作家和戲劇學者,對戲劇、劇場史和當代前衛劇場亦相當關注且知之甚詳。在《世紀》一書中,就有相當的篇幅著墨劇場的發展。他精闢的指出「場面調度」(mise-en-scène)這一概念是二十紀的發明(TC 40),這個概念的出現將劇場從再現思維轉化成一自成一格的藝術(TC 40)。他甚至直言二十世紀可說是成就劇場作為一門藝術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theatre as art”) (TC 40)。對巴氏而言,劇場的「場面調度」不為別的,就在引發激辯與辯證思考。巴迪烏認為二十世紀的藝術,特別是前衛藝術,均刻意地操弄美學或批判的距離。這也是為什麼二十世紀的藝術是一種「反思的藝術」或「回返自身的藝術」(reflexive art) (TC 49-50),甚或是所謂的「後設藝術」。這種藝術形式試圖呈現自身的創作與思考的過程,突顯其物質性,展示表象與真實間的間隙與糾葛。

如果「對真實的熱情」是二十世紀的共相或共同特徵,本論文首先想細究的是巴迪烏所謂的「真實」到底是甚麼意思?這真實是例外的瞬間?或是事件的本身?The Thing in itself?我們隱約可知巴迪烏所謂的「真實」並非實證主義意義上的「現實」或「真實」,而是源於拉岡的「真實」。但巴迪烏的「真實」跟拉岡的「真實」,兩者間到底有何異同?又巴迪烏「對真實的熱情」與二十世紀戲劇和劇場的微關係是什麼?他如何論述二十世紀的戲劇和劇場?他思索了什麼樣的問題?是否超越前人的想法?為何「場面調度」這個概念的出現將劇場從再現思維轉化成一自成一格的藝術(TC 40)?又為何這一概念作為二十紀的發明(TC 40)造成了典範的移轉,成了訴求理念與左右視聽的手段與工具?


共⽣與批判:⼀個分⼦女性主義的探討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當代科技科學的分子轉向中,實在界的運作圖像逐漸奈米化,揭露物質、能量、資訊、生命的動態流動,從而改變了傳統人文與人類中心的世界觀。界線的滲透、橫跨與重構,複雜理論的非線性反饋迴圈,都讓人類可問責性的概念越來越重要,卻也越來越難討論。這篇文章從一個分子女性主義的視角去參與相關論述場域。首先,我彰顯人類世和病毒世的內爆,並從中提出一個強調生命體現能動力的生機跨物種視角主義(vital multispecies perspectivism)。其次,我討論哈洛威(Donna Haraway)如何在她的做親族政治圖像中挪用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共生發源論。第三,我檢視帕里西(Luciana Parisi)的微型女性主義政治想像如何闡述馬古利斯的內共生理論。最後,在結論中,我勾勒一個分子女性主義的共生演化意象,活在一個嚴肅看待寄生、侵略與死亡的當下/未來。

關鍵字:病毒世、體現視角、分子女性主義、微界線政治


政治面面「關」:無關係關係和微關係的政治與其外

吳建亨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全球化的加速與數位網路的連結大幅促進知識、文化、經濟等各種不同領域的溝通和流動,讓世界內的人、事、物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與緊密,這些發展也帶來對世界的新想像——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內部每個成員,從國家、個人、商品、資訊、環境等等彼此作用與被作用的關係都是讓世界整體網路得以運作的動能。這個現象之所以能夠快速深植於人心,其中科技的進展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上個世紀中期控制論的發展與外擴、電腦運算技術的突破、新型態的資料處理模式、加上媒體幾近無所不在的普及化,這些條件都深化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網路的想像。由於世界是如此緊密地連結,關係的概念因此成為思考世界最重要的觀點之一。然而我們對這個網路內關係的想像並非一層不變,關係的概念化過程不斷地受時空背景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貌。有鑑於此,論文首先追蹤關係概念的系譜,指認各種對關係想像的貢獻與局限,最後將焦點放置在近年發展出的微關係轉向,並以Karen Barad與Mark B.N. Hansen為例,探討微觀的視角如何幫助我們透視關係層層堆疊與環環相扣等最細密的動態糾纏,同時也點出微關係觀點可能的侷限與背後所衍生出的政治與倫理等問題,最後提問是否該在微觀層次的關係與宏觀層次的關係兩者之間也建立一種層次之間的翻譯關係。

學術活動中心二樓第一會議室 1st Conference Room, Activities Center 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