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自104學年度起與鄉村學校建立合作關係,藉由實驗教育、另類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協助各校進行體制轉型與教學創新發展。本中心持續於寒暑假期間辦理師資培訓課程,提供教師在不同面向上的培力增能。
本次暑訓以培育耶拿教育種子教師為目標,再次邀請荷蘭耶拿教育協會講師Johanna Christina Bolink前校長、Marjon Clarijs資深教師來台授課,規劃五天更深入的耶拿教育課程,帶領學員親自體驗耶拿教育的課堂。以耶拿教育的基本概念為基礎,設計週計畫、我目標(I goal)與課綱轉換的實作,並且包含耶拿教育裡的反霸凌和情緒課程、耶拿學校的親師溝通及耶拿教育中學端操作介紹,協助鄉村學校實行混齡課程,及欲轉型實驗教育機構或團體的組織完整學習耶拿教育。
此外,在課程進行前,中心也規劃線上讀書會,藉由事前閱讀《耶拿教育手冊》與 Youtube上《耶拿輕鬆學》系列影片,大家一起進行混齡的學習,相互分享與討論,建構大家對耶拿教育的基本認識,以銜接暑期的進階課程。
本次暑訓課程影片已濃縮剪輯至「耶拿輕鬆學系列三」,主題包含:
繪本導讀:彼得彼得森的故事
玩起來!耶拿遊戲集錦
一起分享:影片觀賞與提問(共兩集)
世界導向的學習(共三集)
促成改變的五大要素
我們都有「特殊需求」
耶拿中學(共兩集)
晨圈
讓我們以日本的猜拳遊戲揭開暑訓第二天的序幕!✌🏻✊🏻🖐🏻
大日向小學校參考了前一天Janny提到的「五個能促成改變的元素」,為臺灣同學設計了進化版的猜拳!類似我們所習慣的「剪刀石頭布」,日語的口號是:「sa i syo wa gu(意義:出拳石頭)、jya n ken pon(意義:猜拳)、 a i ko de syo(意義:平手)」。進化版的猜拳除了需要唸出日語口號,還要搭配動作:所有學員們一開始都是一杯「珍珠奶茶」,以蹲姿在地上移動,若遇到其他杯珍珠奶茶,就要猜拳論輸贏!贏家會進化成一顆半蹲的「小籠包」,輸家則維持珍珠奶茶之姿,持續找其他珍奶對戰。而當小籠包猜拳勝利,則再進化成站姿的「臺北101」!若臺北101再度勝利,便可以回位坐下;但若輸了,則會回到一杯珍珠奶茶。
學校簡介
大日向小學校位於東京偏北處的長野縣,自然資源豐富。該校原本是公立小學,但因少子化造成學生數減少,面臨廢校,便因緣際會成為耶拿教育的據點。
大日向小學校的一天
每天早上8點半開學,一到校便有15分鐘暖場熱身(以對話聊天形式進行),緊接著就是 #工作學習時間 。在上午的工作學習時間(block period)當中,會穿插點心時間和遊戲(play)。午餐後,進行戶外活動與世界導向課程(world orientation)。每天放學之前,固定有一個結束圈,分享今天發生的大小事。除此之外,每週五下午2點,會安排「分享(celebration)」;每週三下午則是學校教師團隊的研習會議,故當天學生會提早下課。
#大日向的工作學習時間
採混齡方式進行(即低年級包含一、二年級)。通常,二年級的小朋友會帶領一年級的小朋友。
孩子可以挑自己喜歡的位子,並能隨時自由移動。
低年級的孩子完成工作後,需要請老師檢查。如果做得好,老師會打圈圈,然後就可以進行下一項任務。
若是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完成後則不需要請老師檢查,孩子可以自主判斷自己的工作狀態,為自己打圈圈。
大日向的世界導向課程
以其中一堂課為例。
首先,孩子們自由在學校的庭園探索,每人找一樣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石頭、花朵、昆蟲......什麼都可以!)探索結束後,小朋友會拿回很多很多東西,接著,大家便要討論決定,今天要選擇探討這麼多東西當中的哪一個物件。
最後他們決定要研究青蛙🐸。
決定主題後,小朋友在便利貼上,寫上各種各樣 #跟青蛙有關的疑問 ,然後貼在白板上(例如青蛙為什麼叫青蛙?棲息地在哪裡?跟癩蛤蟆的差別?青蛙的一天?青蛙怎麼跳躍?有哪些青蛙的料理?青蛙的構造?)。
#跟青蛙有關的疑問
青蛙為什麼叫青蛙?🐸
孩子想知道,但書上找不到!於是孩子猜想,青蛙(其日語發音,與日語「回家」相像)因為要回家,所以這兩個詞的發音才這麼像。
青蛙怎麼跳躍?🐸
有這項疑問的孩子,拍下青蛙跳躍時的慢動作影片,然後畫了分解圖!
有哪些青蛙的料理?🐸
這個孩子喜歡吃東西!所以在校園裡探索的時候,只要感覺是可以吃的,就會拿回來嚐嚐味道。
對青蛙沒有興趣的孩子😕💔
有一個孩子對青蛙沒有興趣,但他喜歡恐龍。因此,當他聽說青蛙其實跟恐龍是差不多時間出現的,興趣便被激發出來了(這個孩子去查資料後,發現最早的青蛙在遠古時代是不會跳的)。
到了成果分享的時間,小朋友一一上台說說自己的所見所學。對此,執行這項課程的Saki老師有所感想:由於孩子所查找到的資料,是經過整理的書寫文字,與口說有所差異,因此未來希望協助孩子練習如何妥善將文字轉化成口語。
大日向校長回饋表示,學校希望讓低年級孩子增加經驗,並保有旺盛好奇心;但面對中高年級甚至初中的學生,學校更該著重的是如何寓教於樂。教師需要細心編排,學生才能獲得老師希望他們獲得的知識。這部分是校長認為要再改進的地方。
自由與責任
在耶拿教育當中,自由很重要,但若只有自由,卻不知道責任,是行不通的。大人不能一直用「你要遵守規矩」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這樣並不能引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目前,大日向正在進行一項安全宣導教育:「如何搭乘巴士?」他們的教導方式並非教條式教育,而是讓孩子自己討論怎麼搭巴士才安全。這項討論是一到六年級都需要參與的,目前大日向也還在持續追蹤孩子的學習成效(是否有確實遵守、是否要改進)。
問答與讚美
#我有問題!
問:初中畢業後要繼續升學,請問學校是否有協助銜接?
答:大日向目前沒有這個問題,學生自有判斷。有兩種情況:如果學生對未來有明確想法,確定自己要去哪個高中,那他們就會自發性好好念書;如果學生沒有特定想就讀的學校,則會依據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我想讚美!
從青蛙課程可察覺到,Saki老師能看見每個學生不同的特質。Saki表達時讓人身歷其境,也能感受到她很享受教學過程!
能感受到愛食譜的孩子的開心!我們通常不會想把青蛙當食物!好奇這個孩子有沒有找出好吃的料理?有沒有做出來?
非常喜歡這堂世界導向課程,感覺小朋友沉浸在學習當中,有很想探索的心。而且這也印證了Janny老師教的內容,大日向的分享彷彿為我們複習了一次,非常喜歡!
校長介紹的時候,我們發現來訪的大日向老師群也很多元,有校長,也有初任學校職位的夥伴,跟我們一樣多元,我們有被激勵到!晨圈設計有符應臺灣,很感謝。世界導向課程的分享,則成功解答了昨天的疑問。很享受剛剛的過程。
早上的晨圈,Marjon邀請大家分享昨日彼此學到與印象深刻的部分,在耶拿的學校,每一天都是從晨圈開始的,每次30分鐘。
Marjon邀請大家想想:「為什麼每天都要從晨圈開始呢?」學員們紛紛聊起:可以看到學生今天的狀態、可以等待遲到的人、一種收心。Marjon都給予了肯定的回覆,並說明每一個人都在圈圈中且看到每一個人是重要的,彼此可以了解彼此今日的狀態。晨圈中可以有各種分享,可以是最近看的書、最近在做什麼,與工作狀態作出區別。
簡易地分享完,Marjon邀請一位來過多次培訓的學員來帶遊戲。
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蝴蝶
#一開始先請大家報數分成三組,然後翻到手冊第六頁,手冊上是許多未填色的蝴蝶
第一組:上色手冊上的蝴蝶。
第二組:拿到色紙、膠水、剪刀,做出蝴蝶。
第三組:拿到有許多有顏色的絨毛鐵線條,也可以到戶外去找各種材料、跟人借,不限制地做出蝴蝶。
此時也有人開玩笑地提出第三組抓到真的蝴蝶來當蝴蝶呢?大家都開心的笑了,Marjon笑說他不覺得這麼短的時間能抓到。
各組各自完成結束後,大家回到圈內,Marjon一組一組地邀請分享成果,然後詢問大家覺得為什麼要分成三組?邀請三組的人分享過程中的心情。
其中有第一組的學員分享,在過程中他覺得三組人混在一起做不同類型的內容,教室很吵所以很不舒服,身為大人可以忍耐,但不知道會不會有小孩覺得難以忍受而爆炸,應該要怎麼處理?Marjon馬上點了另一個第一組學員,請他分享在活動一開始,他對Marjon提出想換到第三組,但被老師拒絕的過程。
Marjon沒有馬上回應這些感受,繼續邀請大家分享。第二組有人提到:覺得第一組是可以沈浸在自己的工作,在第二組因為工具有限,所以大家必須要大量的對話、溝通來協調使用。
第三組有人分享,自己其實是想一個做作業,但第三組的大家想要共同工作(第三組一同以「人」為材料,裝飾了一個夥伴成蝴蝶),在自己表達了三、四次獨自作業的需求,而團隊仍期待共同作業下,就默默地融入了團隊共同工作,過程中也沒有到有負面情緒,但自己在過程中會去提出想要的裝飾,也被大家好好的接受而覺得很喜歡被包容的感覺。
Marjon最後提出問題:「有人在第三組然後感到不舒服嗎?」這時有個學員舉手,說自己是第三組的,但就默默地換到了第一組,做塗色的工作。因為自己並不喜歡手作。Marjon點點頭,表示這很常發生在小孩身上。
Marjon說分成這三組,其實給了一些限制,去年這是Janny操作的,給了更多的限制,如限制蝴蝶要被塗成的顏色。但這太扼殺大家的發揮了,所以Marjon做了點改變。在這不同的組別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活動設計帶來的孩子互動與表現樣貌。
這個活動設計,是讓老師們來體驗「擁有自由」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若活動越多自由,小孩的表現就難以掌握。而設計這樣的活動給小孩時,就會先依據孩子的需求去分類,而過程中的談話跟連結的十分必要,透過彼此溝通才能完成任務。結尾時有同學分享自己有偷偷互換小組,Marjon回饋:「這是很棒的事」因為對同學有信任,跟老師提出需求也很棒,因為對老師有信任,願意把這些事都分享出來很棒,因為對這整個群體是有信任的。
視覺提示:孩子能和他人溝通狀態
老師要知道怎麼樣孩子怎樣是舒服自在的,大部分的狀況要因為孩子去調整,但也不是都依著孩子。
#孩子可以放骰子在桌上顯示自己的狀態
綠色:小組中有需求的人可以來尋求我的幫忙
紅色:我在忙不要打擾
問號:有問題,讓老師巡工作區域時可以協助
這是一個協助孩子練習表達的工具,但到後來可能就不需要,因為孩子也學會自己怎麼去表達這件事。老師也可以觀察孩子怎麼使用這個方塊,若孩子明明有問題卻沒有使用,就可以提醒他可以這樣做表達。或常常顯示某個顏色Marjon說明不一定要使用這個工具,只是若要使用就要也回應,若小孩舉手問問題老師就回應他,小孩就不會去使用骰子來表達自己有問題
Pedagogical Attitude
教學態度指的是一種基本的處事邏輯,關於老師如何跟學生互動,如何形成有效且正向的教學環境。在台灣不太討論態度,通常就是討論「數學怎麼教?」荷蘭也會教導怎麼教學科,但在耶拿教老師如何跟學生互動更加的基本,是教如何成為一個人。
此時有老師分享其實台灣也會講這個,只是常常淪為口號。Marjon回應道這個基本態度必須在教室中、教學中展現中,舉例: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那就必須在教學中做到。「態度和相信的若在實際操作上有挫折要怎麼辦?」怎麼面對?有什麼方法可以去操作這種態度?有學員回應,在現場碰到問題,會再回來翻手冊內容,進行反思。
Marjon回應到:耶拿的基本信念是態度,特別是我們怎麼對待孩子,但可能碰到會現場(其他)老師覺得可以直接給予任務照著做就好,需要更多老師彼此間的溝通。
學員分享:「小學容易做到,但中學容易被升學綁住,會有進度壓力。」其他學員回應:「在每一個時刻問自己,我相信什麼?我要怎麼樣做決定?」
比如開會要結束了但沒討論完,作為老師,我是不是認為孩子的表達意願重要?我是不是有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那我要今天就要求孩子討論出結果?還是要明天再給孩子一點時間?比如看到孩子的植物沒澆水,不是直接叫孩子要一直去顧或規定他們,可以提醒「我看到xxx的植物黃了,可能會死掉喔,你要不要提醒他?」
其他學員的回應:實驗教育,或耶拿的方式,的確會排擠一些練習考試的能力,要一直去思考,如果要維持自己的信念,要怎麼做取捨?Marjon回應:這些討論也是在荷蘭常常碰到的,非常實際;如果放太多時間在學科上,會沒有時間,學習怎麼一起生活。耶拿最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看到彼此,以及如何互動有些學校被參訪時想要呈現最好的小孩,他們有好成績,但孩子們並沒有自主學習的環境。Marjon認為有營造樂於學習的環境才是重要的。
這一段告一段落後,Marjon請大家回到四人工作小組,彼此分享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想教他們什麼?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就能夠顯露出彼此的教學態度。
給大家15分鐘的討論時間後,Marjon請大家翻到手冊11頁閱讀以下內容,並思考下列點哪一項對自己來說最困難。請學員們花時間閱讀後,Marjon才邀請大家分享,學員們針對「足夠的空間」、「平等」等的議題提出疑惑,以及對於這些態度的詞彙如何去詮釋感到困惑。
學員提到「提供足夠的空間,應該有多少呢?」Marjon:這是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討論出來的。平等是讓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聽到每個人的聲音,一起做決定,但老師一定會遇到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將這些困難跟孩子分享與討論。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永遠難以與孩子真正的平等,我們是以此為目標去努力,盡量地去達成。
在這一部分結束前,Marjon請大家給自己與自己工作,想並寫下來一個實際的情境,是在操作這些態度時會遇到的困難,以及目前自己面對這個困難時的解決方法。中間休息後,Marjon請大家進入四人小組相互分享,再回到大圈邀請幾組來分享。
國中小孩,只想學自行車,其他課都不想上。學員詢問想學什麼,對方說只想上自行車,討論以自行車維生,要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件事?一起查好不好?學生先答應,但查一查就不想查,因為很累。
想要讓他們學得更多,接觸更多事,從有興趣的事物開始下手,去感受到學習其他事務的重要性。要怎麼解決這個,又同時,那「想不想學」到底是學生的事還是老師的事?Marjon剛有很多想要解決的方式都是老師自己提出的,不是你的解決方式,而是他想怎麼做,孩子很多時候是固執的,即使是Marjon的小孩25歲也花了很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