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主要希望幫一群對於現有教育體制不滿意的教育工作者找出路,在群學的培訓過程中幫助每一個人,找到理想中不同教育理念的多元實踐方法,而我們相信從一開始給每個人兩個小時的徵才面試,可以更多深入的彼此的了解,在個人及團體情境面試的過程中珍惜大家每一次的相遇,和一般的教師甄選不同,徵才面試的過程其實也是實驗教育過程的縮影,在民主、多元、尊重的基礎之下,培訓團隊一起經歷各種溝通、合作與妥協,最後大家一起找到未來可以一起在教育工作上合作的學員。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共識營,是新進學員與整個教育團隊第一次見面,也是學員初次深入了解培訓專案,以及學員們與導師們之間,彼此更多深入認識與情誼交流的過程,在共識營中會設計各種環節,包括培訓專案各類課程與自治會介紹、與導師群的感性交流、以及幫助學員認識彼此所關注的教育議題開放式空間會議,還有兩個晚上的聯誼及晚會活動等,以促進學員找尋未來在本培訓專案中有機會共同自組課程的夥伴、導師以及可能的實習場域,共識營是整個培訓起點很重要的基礎和必修課程,也是培訓專案的縮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發會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發展內涵的重要機制,由於本培訓專案是以自主學習為重要導向的培訓方式,非常需要學員、導師及行政三方都有足夠的民主參與機會,一起共治決定大家共同關切的事情,三方有代表參與並有一定的決策權重,本單元呈現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如何透過課發會的民主機制,在穩定中維持教育培訓的創新與發展的過程。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是在一個民主教育的脈絡之下,強調公民的主動參與、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協力共同發展未來可能的教育理想與抱負、或是有關教育的社會倡議行動,因此,在本培訓專案過程中,透過各種群組、網路平台、各種大小跨屆/跨界活動等形式,促進跨屆期學員夥伴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各種自主參與教育倡議活動的辦理,在有著共同實工培訓理念的基礎共識之下,非常容易形成綿密的支持網絡,我們期待這群實驗教育工作者們,不僅在培訓專案過程期間,甚而在培訓結業後,能持續運用在培訓專案中習得的自組織方法,繼續在各自的教育與專業領域中擴展並實踐各自的教育理念工作。
本集介紹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的「基礎及專業課程」與「空白課」,就像是人的呼吸一樣,吸入實驗教育基礎及專業課程的重要涵養,運用空白課作為學習過程的調節放鬆吐氣。
而「基礎及專業課程」中,又包含了兩個主要面向,一個是「實驗教育理念哲學與實務」的課程,主要是由鄭同僚、詹志禹兩位教授合開,介紹各種實驗教育理念,與實驗教育哲學的討論,並透過實務的參訪,讓學員們與實驗教育學校、機構或團體的師生們直接對話,幫助學員更深地了解不同教育理念所對應出的多元樣貌;
另一個則是「生命對話與探究」的課程,主要透過三位不同風格曲徑的老師帶領,三種曲徑包括:生命重要議題哲思探討(唐光華老師)、自我內在的諮商對話(一屆至六屆,歷經林意雪、張天安、林玉珠三位老師)、我與特生的相知相遇(曲智鑛老師),幫助參與學員先從整理自己內在的生命開始,向內自我探究,關於作為一位實驗教育工作者與自己與他人之間內在生命經驗的關係,幫助學員內在重整、踏上追尋自我內在生命具有意義與熱誠的教育理想道路,進而期待未來這些學員們在面對他們的學生時,也能幫助他們的學生們找到一條開展天賦自我,讓每個學生內在發光的道路,因為我們相信曾經被善待溫暖接應的老師,將來必定也能善待接應住他們的學生。
另一方面,與基礎專業課程對應的「空白課」,則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中很特別的留白,就像一幅畫有適當的留白、生命有適度的休息與放空一樣,會讓這幅畫看起來更美,讓生命更精彩,學員們如何運用空白課呢?且看影片中他們自己的分享吧!
導師機制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非常特別的設計,不同於其他師資培訓,本專案力邀在實驗教育界中資深或特定領域有卓越貢獻的導師加入,作為整個培訓專案期間,引導本專案學員的導師。
每個導師都各有不同特色專長,陪伴方式風格也各異,因此,我們會在專案一開始的共識營環節中,安排許多導生與導師們的深度認識、互動的媒合時間,並在共識營結束後為每個學員回填的導師志願序安排適性的導師,本專案每位導師約陪伴3至5位導生。
導師的任務主要是在十個月的培訓專案期間,提供陪伴導生們定期或不定期的討論有關導生們會歷經的所有學習歷程,包括各自的實踐計畫滾動修正、實習場域的專業諮詢推薦、組課方向與內容如何扣合個導生的實踐計畫討論,以及與導生個人生涯發展與未來教師圖像發展、或是與個人生活有關的種種生命諮詢與陪伴。
「組課共學」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課程架構中一個創新的課程設計進行方式,在丁志仁老師帶領的組課共學的導引課程中說道:一門成功的組課,必須滿足自主學習、群體共學、無界學習,並能融入生活實踐這幾個特色。在實驗教育中特別強調學生中心、適性發展、尊重多元,那麼實驗教育的教師要能如何滿足多元差異、又能以學生為中心、可幫助學生適性發展的課程呢?所以,我們運用組課共學的方式,先幫助我們受訓的學員教師們,以他們自己為中心,讓他們透過開放式空間會議(OST),找到他們對所關注學習議題的同好,在十個月的培訓中我們營造一個無界、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員們自行將自己想要學習的議題具體化從無到有,在學員與導師們的群體討論中組織成一門課程,從課程主題的凝聚、課程招募與預算編列、收支如何平衡不營利、週次課程內容與方式、講員安排與邀請、場地課室環境設計與安排、課程評量與學習公約…等,皆由參與的課程學員自主、自治規劃,期中時我們會穿插安排兩次的組課協作分享,幫助學員們彼此分享並有課程專案導師給予點評回饋,也讓學員們能看看其他夥伴們的組課發展歷程,進而反思優化各自後續的組課內容與方向,也促成跨組學員們的跨域合作機會,最後專案要求所有學員皆須將組課過程與成果製作成資源包,開放線上C.C.共享。
我們相信,當老師們自己經歷了如何將一門課從無到有的組課共學歷程後,才有能力在未來帶領他們的學生進行組課學習,並滿足學生們個別化的適性課程。幾乎,每一屆的學員都回饋「組課共學」是他們在專案課程架構中最喜愛的設計,因為確實滿足了大家個別化的學習需求,更重要的是大家在組課的過程中因為群學的方式,而找到他們未來共同合作的教育工作夥伴!而組課共學經常融入成為學員們結業後生活持續的學習方式。
本集介紹如何發起組課與群學的討論,收錄了期中支持協作課學員報告與專案導師給予組課回饋的精華,和兩門組課的案例,以及學員們在組課中的收穫分享。
本集將場域實習與實踐計畫放在一起,是因為場域實習是學員們實踐計畫的前導浸潤與探索。本專案以實踐計畫為軸心,學員們的各種組課與實習等都需要與各自實踐計畫有本質的關聯,在學員們報名之初,即要求每個人需要繳交一份有關實驗教育的個人或團體的實踐計畫草案,因為我們希望透過培訓過程,協助每一個學員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完成他們人生的實踐計畫,而進入在各實驗教育場域中的實習單位和性質選擇,則需要扣合學員們各自的實踐計畫,以作為他們跨入實驗教育領域的練兵場,在本專案的支持下開放各種實驗教育場域讓學員們自由選擇並自主洽詢不同光譜中的場域進入實習,也提供學員開展多元視野的反思學習,做為他們個人發展實踐計畫的基礎。
由於實驗教育的多元與創新的動能,我們希望所培育的教師能帶給孩子有能力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很難找到一種能力或素養可以應付這種能力一輩子可用的,因此在本專案培訓的實驗教育工作者,所強調的就是要具有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這培訓專案的終了,學員們的結業成果發表,自然也是交由全體學員共同自主籌畫,每一屆學員的成果展因著組成夥伴不同的特質與不同的所在區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的成果發表,除了展現學員們這十個月以來的學習成果之外,也同時開放對實驗教育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期待將多元的實驗教育理念更多地推廣到台灣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