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以下簡稱實工專案)為一期十個月、具連貫性的師資培訓課程。所有課程、活動以協助學員完成實驗教育實踐計畫為目標,透過基礎與專業課程、組課共學、場域實習、支持性活動(含共識營、導師生會談、課程發展會議等)等架構,漸進深化、以終為始的融會串聯,培育學員具備實驗教育思維涵養、專業自主性及跨域課程創新實踐能力,使其成為教育創新及多元化發展之推動、實踐者。
2022年,本中心接受「財團法人仰望教育基金會」的贊助,拍攝了九支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線上課程。本系列影片將呈現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課程的具體操作,以及背後設計理念與運作機制,提供給師資培育單位或實驗學校,作為教師選才與師資培育參考。
實驗教育實踐計畫是貫穿整個實工專案的專題,秉持「以學習者為導向」的精神,各類學習活動皆為回應學員推動實踐計畫。
修業期間,學員將根據自身關注的實驗客體及學習需求,以個人或組團的方式撰寫實踐計畫,善用課程資源、導師支援與同儕支持,探索、規劃與實踐,以此培養推動教育創新的能力。
必修課程以培養學員具備實驗教育基礎思維與核心素養為目標。學員將跳脫既有框架,從自我覺察開始,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與學習的主體性,並將學習的權利與責任回歸學習者本身。透過文本閱讀、對話、參照與思辨,逐漸成為自主、能持續進步、有生命感同、具備多元觀點的學習者。
《實驗教育理念、哲學與實務》
為縮短理念與實務的差距,進入理論課程前會先進行田野調查課程,透過分組行動踏查,進入鄉村地區體驗生活、與在地社區人士深入對話,梳理在地人文、自然等環境資源,並發現、探討社區中各類教育相關問題,思索可能的問題與創意解方,並嘗試落實於後續個別實踐計畫之中。
室內理論課程中,由鄭同僚與詹志禹老師帶領,探討當代社會發展下的教育趨勢,瞭解臺灣實驗教育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現況;另外有多次實地走訪不同型態、理念的實驗教育場域,讓學員認識並探討不同類型的實驗教育哲學與模式,在觀察、研究、討論與對話中,拆解舊有的既定思維框架與學習方式,發展實驗教育的基礎思維,釐清自身教育理念與教師圖像。
《生命對話與探究》
為必選修三選二的形式,不同的授課教師透過相異形式帶領,幫助學員梳理個人過去生命經驗,轉化內在自我,並能接納眼前多樣性學習者的生命;期望學員成為瞭解自己、理解生命、成熟獨立、正向開放並能成為彼此合作與協力共創的教育工作者。
目前課程為:
生命史對話:林玉珠老師以人智學生命史對話的模式,觀照內在自我,理解與重新詮釋人的生命價值與態度。
與特殊生相遇:曲智鑛老師透過實際與特殊生相處,照見學員自身過往經歷與課題,搭配文本閱讀及團體討論、反思,形塑面對特殊學習需求者在實驗教育場域中可能的模式與態度。
自我統整與協力共創:楊筱薇、戎培芬、朱佳仁三共同開設,結合閱讀討論、五感體驗、書寫回饋及協力創作等活動,幫助學員釐清主我、相互照見,開發自身無限潛力並深化彼此合作與協力共創的教學能量。
《AI時代的數位工具運用》
面對AI浪潮席捲全球,教育現場也迎來新的挑戰與契機。本課程將聚焦於AI時代的數位應用,探討AI對教育的影響、AI素養的內涵、AI在教育上的應用案例與潛在風險,並透過實際操作,引導學員將AI工具融入教學工作。
「給人一條魚吃,不如給他釣竿。」實驗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而「組課共學」正是落實這樣精神的重要機制。透過共同規劃與合作,學員們不僅是課程的參與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與推動者。每個共學小組需要自行討論並決定主題與進行方式,並為所打造的課程共同承擔責任,這種「小組群學、共同負責」的方式,使學員能在真實的情境中練習協作與決策,培養整合資源與實踐理想的能力。同時,組課共學秉持非營利原則,所有經費皆需由成員自行籌措,並在課程申請中清楚呈現經費來源與收支規劃。這樣的歷程,既是對自主學習的一次實踐,也讓學員在親手打造的課程中,體會如何把教育理念轉化為可行的行動,進而將組課發展的經驗帶入未來的生活與教育現場。
業師協助、密集、豐富的現場經驗,是工作者培育成功的關鍵。藉由實作操練來深化學習、揉合新舊經驗,促進教育理念的反思。學員自行選擇理念契合的場域及學習對象,實習內容及方式依學員與實作場域或對象討論、協議進行,並由學員徵詢一至多位資深工作者同意,作為場域實習導師。在過程中學員需以實習時數或程度為單位撰寫實習誌與自評檢核表,並與導師討論實習見聞與反思,有助激發跨域多元的工作視角。
支持性活動的意義,在於它們即使較難被歸類到一般的課程、或寫明在課表上,但在整體培訓過程中,如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強調的「準備好的環境」,透過支持性活動營造出的團體動力氛圍,是我們認為實工專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空白課堂、導師時間》
學習中的創造往往須要保留適度空間給學習者發揮,也需要提供豐富的環境與資源作為放空的基底。空白課堂時,會有各種學習的可能在時空流動,學員可以獨立作業、參與組課、課程發展會議,或者發起學習活動;亦可透過定期導師生會談,幫助學員完成教育夢想藍圖。
《共識營》
於實工專案最初期進行之共識凝聚與聯誼活動,為重要之前導課程,促進實工專案所有的參與者(包含學員、導師、行政)彼此間直接、跨觀點、不同意見的交流,以凝聚共識,增強情感連結,形成未來具創造性的夥伴關係。
《課程發展會議》
當專案內容、各課程、與學習遇到重要議題,涉及影響層面重大或需要尋求共識時,由行政團隊、課程導師群及學員代表共同召開課程發展會議,且三方擁有對等的權利。歷屆實工專案皆透過此民主決議機制,調整課程進行方式、作業內容及評量方式,以貼近該屆學員之需求,是本專案能夠滾動調整、有機變化的關鍵機制。
《各類協作分享課程》
透過實工專案前、中、後期的組課共學、實踐計畫、場域實習等協作分享活動課程,幫助學員除了在個人或小組中的學習之外,亦能有團體群學的激發效果,同時具有定期自我檢視計畫的歷程性評量作用,幫助學員於本專案結束前完成各自實驗教育實踐計畫之構想藍圖與成果。
《跨屆交流活動》
實工專案執行至今已累積超過百名學員,透過定期的跨屆交流活動,幫助各屆學員彼此認識,促進跨域、跨界、跨屆的合作,形成實驗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環境推動質變的蝴蝶效應,也幫助所有培訓學員編織巨大的後備支持性資源網絡,讓一群人一起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久。
《結業成果發表與分享》
由當屆全體學員共同籌備成果分享活動,展現培訓歷程及學員學習成果,跨越同溫層達到推廣實驗教育、促進不同教育體制及師資培育單位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