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德福兒童研討】為主題,邀請兩組經驗豐富且資深的講師,帶領學員在兩所深耕華德福教育的學校裡沉浸式地學習,將會介紹以人智學為基礎的輔導經驗與方法,分享華德福教育如何有系統地、階段性地對於孩子進行全面性的觀察與關懷,以及學校如何一起共創學生的輔導機制。
課程裡介紹兒童研討的原理和方式,並會引導學員以「兒童研究小組」的研討工作步驟進行實作,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透過兒童研究的過程,讓家、校、生共同合作,幫助學生健全的身心靈發展。
研習第二天上午,玉珠創辦人介紹了歌德的「現象觀察四階段」。是政治家也是靈性科學家的歌德,對植物學有極大的興趣。在一場植物學家的演講上,他結識了一位好友席勒,兩人皆認同人與知識間的關係應被統整,而不是破碎化地學習知識。而歌德來自植物科學的「現象觀察四階段」便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對一個事物整體的理解。
第一階段、精確的感官知覺作用
用華德福的語言來說,這個階段屬「物質身」,來自我們知覺作用下,對事物純然的事實描述。它包含:
歌德現象學不以假設或理論工作,「讓事實為他們自己說話」。
以平常用的感官詳盡觀察、描述一切「純事實」現象特質。
觀察者努力從一個更清晰、更客觀的觀點接近客體。盡可能不以個人的判斷和評價去觀察有什麼存在的試圖。
忽視某些知識,例如「忽視事物的名稱」,因為當要尋找另一語詞形容你正在陳述的部分時,常會導致再看一次。
繪畫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在繪畫的過程中,會再次確認自己的觀察,是否有所不足、資訊不足以供化為現實圖像。
#練習:與夥伴傳不同的石頭,只用摸的,用觸覺去確認每一個石頭,然後再次觸摸,找出指定的石頭。
第二階段、精確的感官創像
你能感知的,不只你「看」見的。
進到第二階段講的是一種「形象力」,是去推論現象本質的一種方法。以華德福語言來說,此階段是去描述生命身,超越物質外在的身體描述,而進到內在去觀看生命。
華德福將生命身區分為風、火、水、土,分別描述了不同孩子他們生命的目的、所擁有的氣質。在此觀察者會先經歷第一階段,客觀地用知覺觀察靜止的外在後,再形象出客體正在經歷和表現出自己怎麼樣活躍的內在,這個過程被稱為「精確的感官創像」,可以視為與現象的接合、精確地去看到內在的一種想像力。
在聽完校長分享四種不同氣質,以及論及自己所缺乏屬性正是仍待學習之處,有學員就分享這一段對自己的啟發: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符號、測驗來認識自己時,不只是肯定自己所擁有的,能夠去認知那也代表我所欠缺的,是現今少聽到的論述,深受啟發。
#練習:一棵終會花開的植物
說明完,玉珠創辦人帶我們看一幅「老師創造的畫」來感受這件事:
一開彩色的樹,玉珠請我們從根部是什麼顏色,樹幹是什麼顏色,粉筆渲染出植物的部分(像是光暈的部分),是哪一個顏色最明顯呢?如果為我們昨天的個案孩子,畫一個由色彩堆疊而成的樹,會是什麼樣子呢?
這樣的練習,就是「發揮觀象力」的過程,畫出一個人,一個想法的「原型」。可以參考Rudolf Steiner 引述1794年夏季歌德和席勒的一段對話,過程中顯示出歌德是以這樣的方式觀看自然:
自然被思想為一如「運轉和活動中,並具有從整體至個別部分的趨勢。」歌德根據所有被塑形的存在植物畫了一張「原型植物」草圖,作為超物質的物質形體。
席勒看了一眼然後說,這種「原型植物」:
你那兒畫的不是經驗,那沒有觀察,
他的意見是,那無非是人類為理解個別分項而建構的一種想法,理想,是在人的部分之上的一種主觀添加。
只有人類的心智才發展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想法對於戶外所謂的客觀的自然生活沒有意義的。
歌德說:「我感到非常高興,若這是一個想法,我是以我的眼睛看見想法的。我確實無須知識而有想法,我甚至以我真實的眼睛看見想法。」
當單一的植物對於外在的眼睛官能是可見的
在完全相同的官能中,儘管它不能被外在感官看見,他的原型植物即是個經驗。
在外在世界中,它是存在的客觀經驗,只是,它活在所有單一的植物裡。
歌德:「在精神上觀看整體一如在物質上觀看個別分項;在精神和物質觀點之間,沒有根本的區別。」對他來說,兩者都是實體的一部分。
兒童研討的過程,也可以視為這般創造過程,從根部開始,看見孩子的物質身,與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孩子與物質世界交互連結的部分,接著讓我們的思考,慢慢向上開出花,這樣的花會以超感官的方式伸向星界,靈感就會掉下來,那就是從第一階段觀象,到第二階段靈感,作為第三階段「直覺」,長出作為一個人,想為另外一個人做些什麼的前導準備。
第三階段、新感知器官:事物以自己方式明確表現一靈感
華德福認為,孩子開始長出預備思想的能力是從7歲開始換牙時,孩子到了14歲性別會成熟,思想、意志、情感都長成,也就有了「感覺身」(星辰身)。來到這個階段,我們將孩子放在內心中看,獲得領會,稱之為靈感,嘗試去與客體合一。
校長繼續以植物作為例子,提出為何會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形象?想到梅花就想到堅忍不拔?向下扎根後,植物向上生長,此時植物也會質變開始越來越多的靈性。
在這裏玉珠校長放出了第二階段時還有些模糊、長出根的畫,第三階段時,花與枝葉長出、變得明確。校長說明與根相比,根與環境有更加強烈的物理關係,此時從根部上升到花朵再至果實,會讓植物逐漸變得越來越多靈性。我們要去感受這個新的感知器官,所帶來的感受。
在感受的過程中,我們要專注接納,努力抑制自我。經歷階段一與二,到這步驟就是已經觀察了物質的外在、物質的內在,我們要能去思想這個存在,同一個人名,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形容這個人、開始用靈感的方式去思考。你要能想像這個人他會想說什麼?以動態的方式去描述:若走,他會是如何走?若說,他會怎麼說?說什麼?
講到昨日的案例,校長就笑著說他會想到這麼一句話:「反正我就要死了,沒關係。」看到很困難的問題時,就想這句話,好像就沒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會從別人的生命當中學會生命是什麼、完整的統合自己。
第四階段、與客體合一
利用清醒的圖像式思考,以及帶著這孩子的圖像入夢,獲得「做夢的靈感式感覺」,來到這最終的階段,會結合並超越先前階段使用形象的能力、靈感的能力、直覺的能力。
這之中學員的參與,讓我們能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以既可接近又有意義的語言將這些發現帶入世界。這也便是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呈現一套完整而能去理解客體的方法,到了這裡我們便能完整地去理解生命。
回到兒童研討的個案練習 #本段已盡可能將個案資訊抹除 #如果相關人有疑義請第一時間來訊我們及時處理
深入了解歌德現象觀察法後,校長邀請對現場學員們提出問題:「如果我是老師,我可以為這個個案做什麼?」
範圍限縮成「老師可以操作的」,即,每天可以做的、老師現場實際可操作的建議,避免涉及太大的範圍,並且是在思考著孩子狀況、尊重他的氣質,照著孩子的原樣、背景給予他適合的建議、提供協助。
現場熱烈地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觀察和對應方法:
用孩子擅長的語言跟他溝通。
如果常期處在需要聽其他人的話、處在吵雜的聲音環境中,也許會因此自己不想成為這樣的人而變得沈默。也許可以往鼓勵孩子往他喜歡的音樂方式發聲、往創作這條路前進。
不想說太多話,有沒有可能是怕自己被看透,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否是危險的?作為老師我想帶一個遊戲,yes and遊戲。營造一個說真話也沒關係的環境。被理解真心也是沒問題的。
協助他找到樂團的朋友。
給他一個吉他班,讓他成為教學的人,學習開口。
覺得孩子異國的經驗,讓英語成為更加有自信的語言,可能可以成為英文會話小老師,讓他們用英文來對話。且孩子是有意願教導他人的,在嘗試釐清彼此在講什麼的過程中能夠變得更親近。
感受到他在展演時,對自我期望的落空。可能可以讓孩子們一起看電影,挑青少年階段、討論類似的議題,讓孩子從電影中感到被接住與共感。
找有類似特質的老師陪伴,讓他有歸屬感。
學員分享完後,磊川教師團隊分享各項工作建議,目前已經執行的進度,再次讓學員理解「長期陪伴」與「短期研修」能做到的不一樣的工作厚度。
如果孩子是蒲公英,老師要能成為一陣風
Q1:學員的疑慮:「學生呈現時,感受到出錯而有些挫折,這樣孩子下台後是否會有不好的經驗與感受?」
A1:當時提前與孩子說上台呈現時,孩子本來只想唸詩,是老師邀請他彈吉他,但他其實一直拒絕。演出前一週就一直擔心會做不好、覺得會出錯。在呈現的時候,有許多用吉他回答問題時,有回到他自己的狀態,而那其實也是學校希望他練習的面相。
Q2:用語言邀請時,發現學生都會拒絕,有一派的人認為要等孩子自己想做,有人說要看見孩子作為蒲公英成熟跟內在的潛能,讓老師自己成為風,就吹向孩子、將他推出去。作為老師,要如何做呢?
A2:看到學生在社團成果發表時的樣子,以及內在很強的上台動能與舞台人格,過程中也一直都保有孩子可以拒絕,看到孩子其實是願意但只是一直很害怕做不好的那個部分。
玉珠創辦人結尾補充:「進入中學才會在星辰身上有更多的顯現,作為中學生的階段認識,需要定義自己的目標、練習指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