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IG18輕步兵砲模型製作與外拍
二戰德軍IG18輕步兵砲模型製作與外拍
撰文/圖:Joseph Chen
撰文/圖:Joseph Chen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陸軍体驗到步兵需要小口徑火砲作為攻堅時的火力支援之用,遂由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研製並於1927年配發至部隊服役,名稱 Ie IG18 7.5cm輕步兵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陸軍体驗到步兵需要小口徑火砲作為攻堅時的火力支援之用,遂由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研製並於1927年配發至部隊服役,名稱 Ie IG18 7.5cm輕步兵砲
〈Ieichte Infanterie-Geschutz 18〉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為止該砲皆活躍於戰場,且實戰證明為性能優異的火砲。民國25年國民政府也向德國採購60門IG18輕步兵砲配置於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轄下各團中,民國26年初金陵兵工廠也由德國取得機械設備在國內自行生產砲彈。此砲也配發87師等單位,參加了淞滬、南京、武漢等會戰,直到抗戰後期才逐漸被美製山砲所取代,但仍有少部分參與國共內戰。
〈Ieichte Infanterie-Geschutz 18〉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為止該砲皆活躍於戰場,且實戰證明為性能優異的火砲。民國25年國民政府也向德國採購60門IG18輕步兵砲配置於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轄下各團中,民國26年初金陵兵工廠也由德國取得機械設備在國內自行生產砲彈。此砲也配發87師等單位,參加了淞滬、南京、武漢等會戰,直到抗戰後期才逐漸被美製山砲所取代,但仍有少部分參與國共內戰。
個人在製作此道具時也有考慮二戰中央軍及德軍均有使用這門火砲頗能配合重演活動,因此開始收集資料購買比例縮小的模型著手打造,首先秉持製作道具重量要輕巧的原則選擇3mm及7mm的木製夾板為砲體的製作材料,另外為了因應IG18輕步兵砲的木製車輪採買可彎曲木板作為車輪的外皮及內徑,先將兩片圓形木板中間以木料接合完成軸心,再將裁切後的木桿依序釘在長型可彎曲木板上,之後將彎曲木板及木桿包覆在軸心圓木外圍固定。為了節省木料,車輪框先以膠片做成版型在木板上描繪,輪框以八片組成每邊四片圍成圓框,兩片中間以木料固定形成結構力逐一包覆木桿軸心,最後以彎曲木板包貼於外圍完成木製車輪。以上如圖所示….
個人在製作此道具時也有考慮二戰中央軍及德軍均有使用這門火砲頗能配合重演活動,因此開始收集資料購買比例縮小的模型著手打造,首先秉持製作道具重量要輕巧的原則選擇3mm及7mm的木製夾板為砲體的製作材料,另外為了因應IG18輕步兵砲的木製車輪採買可彎曲木板作為車輪的外皮及內徑,先將兩片圓形木板中間以木料接合完成軸心,再將裁切後的木桿依序釘在長型可彎曲木板上,之後將彎曲木板及木桿包覆在軸心圓木外圍固定。為了節省木料,車輪框先以膠片做成版型在木板上描繪,輪框以八片組成每邊四片圍成圓框,兩片中間以木料固定形成結構力逐一包覆木桿軸心,最後以彎曲木板包貼於外圍完成木製車輪。以上如圖所示….
砲盾及砲身均以木夾板製成,先以比例模型尺寸放大至1:1求得實際尺寸,在木板上描繪後以電鋸裁切組合,最後噴漆以鐵灰呈現德軍特色。重演外拍道具製作先以整體外觀為主,並不須要將模型細節詳實呈現因為拍不到,反到是考慮如何搬運和收納而將整體分解為幾個部份方便拆裝才是重點。所以此道具分成砲體前段與後段砲尾以及兩個車輪四大部份,外拍時分解上車到達目的地再組裝合成,平時在家則收納於牆面上不佔空間。
砲盾及砲身均以木夾板製成,先以比例模型尺寸放大至1:1求得實際尺寸,在木板上描繪後以電鋸裁切組合,最後噴漆以鐵灰呈現德軍特色。重演外拍道具製作先以整體外觀為主,並不須要將模型細節詳實呈現因為拍不到,反到是考慮如何搬運和收納而將整體分解為幾個部份方便拆裝才是重點。所以此道具分成砲體前段與後段砲尾以及兩個車輪四大部份,外拍時分解上車到達目的地再組裝合成,平時在家則收納於牆面上不佔空間。
道具完成適逢TRG舉辦南京保衛戰重演以及二戰美軍吉普車外拍活動剛好派上用場,分別模擬當年中央軍校教導團於南京近郊操砲的歷史畫面,大夥兒一起推砲上戰場氣勢一如當年。
道具完成適逢TRG舉辦南京保衛戰重演以及二戰美軍吉普車外拍活動剛好派上用場,分別模擬當年中央軍校教導團於南京近郊操砲的歷史畫面,大夥兒一起推砲上戰場氣勢一如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