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罗贯中是受正统儒家学说教育出来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学说的独霸教育和思想领域是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因此正统的儒家学说对汉朝的歌功颂德超过了历代,到东汉末年,汉朝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氏为正本源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刘抑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是曹魏存在的时间较短,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可的时间里就改朝换代了,没有来得及歌功颂德,这也是造成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封建文人不能正确评价曹操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学说的首先标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讲究温、良、恭、俭、让。而曹操藐视这些虚伪的道德规范,而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看起来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学说,以忠君为最高境界,对于功高震主的曹操来说,其下场必然和岳飞一样。
罗贯中也是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影响的,因为他要依据当时的情景写出一本适当的书籍。罗贯中依据历史书和民间艺人口头创作的成果,编成了《三国演义》。从根本上看,这本长篇小说乃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时的社会讲究义气,讲究一切邪恶的会被击倒,因此,他必须“改变”一些角色的性格和态度,以展现出曹操的奸诈,以展现出刘备的正义的气质,以展现出诸葛亮的智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