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花鳳蝶(無尾鳳蝶)的翅膀表面底色為黑色,並布滿大小不一的米黃色斑紋或斑點。適應力極強,常見於都市中,只要在自家開放空間種植柑橘類盆栽,必能吸引雌蝶前來產卵繁殖。花鳳蝶成蟲則常於陽光充足的環境活動,以花蜜為食。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沖繩小灰蝶是一種小型的蝴蝶,成蟲展翅約10-13 mm,雄蝶翅背底色為具有光澤之淺藍色而非靛藍色,幼蟲體色為綠色或紅褐色,背面具有一條縱走暗帶。沖繩小灰蝶的主要食草是黃花酢醬草,沖繩小灰蝶的飛行期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國南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樺斑蝶是一種蛺蝶科的蝴蝶,展翅5-7公分,頭部黑色具白斑,胸部背板中央具白色縱線,翅膀橙色,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後翅翅緣黑褐色,翅面有3-4枚黑色斑點。雌雄差異在於雌蝶下翅中央有3枚黑色斑點,雄蝶有4枚。樺斑蝶的幼蟲以馬利筋為食,由於馬利筋含有一種強心苷(cardiac glycoside)的毒素,幼蟲吃食後會累積在體內,身上具有黑、黃對比的警戒色,以此警告天敵不可侵犯。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紋白蝶屬於粉蝶科的一種。紋白蝶的生長週期短,一年可發生十餘世代。冬天及春天的菜園中常見到紋白蝶吸蜜及求偶。 紋白蝶的前翅白色,有黑色斑點;後翅則是淡黃色或淡綠色,有黑色斑點,展翅約4到5公分。幼蟲為大家所熟知的菜蟲,以十字花科植物為寄主,如花椰菜、甘藍、芥藍、蘿蔔、白菜、包心白菜和芥菜等皆是危害的對象。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斜綠天蛾是一種天蛾,成蟲的翅長約35-40毫米,前翅黃褐色,自頂角至後緣基部有綠色斜寬帶,中室端有黑點;後翅棕褐色,中部有橙黃色橫帶。胸部及腹部背線灰色,身體腹面橙黃。斜綠天蛾幼蟲是一種毛毛蟲,身體呈現深綠色,背部有白色斑點。斜綠天蛾主要以天南星科、葡萄、海芋、芋屬、魔芋屬等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斜綠天蛾棲息在樹枝上或土壤中。
青黃枯葉蛾是一種中型夜行性蛾類,展翅約42-82mm,雄蛾較小,翅膀狹長寬大,後翅短,停棲時後翅常外露於左右兩邊,翅面有2列橫帶,亞外緣的斑點不相連,外緣波狀。青黃枯葉蛾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喜歡棲息在森林和草地等濕潤的環境中。牠們的繁殖季節通常在夏季,幼蟲則會吃掉枯葉和其他植物的葉子。青黃枯葉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蛾類,但也受到棲息地的破壞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威脅。
(燈蛾科 / 鹿子蛾亞科)展翅28-40mm,腹部第1、4節具黃色環紋。本屬有13種之多,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量多,白天常見於草叢訪花。
鹿子蛾應該是最常被誤認為是蜜蜂的昆蟲了,鹿子蛾"擬態蜜蜂"--偽裝成蜂類以保護自己 。大家可以藉由觸角型態的差別來區分,蜜蜂的觸角是膝狀,有個折角,而鹿子蛾的觸角則是羽毛狀或絲狀的。
資料來源:嘎嘎昆蟲網、泛科學-真蜂假蜂傻傻分不清楚?假裝自己是蜂類的昆蟲可不少
粉蝶燈蛾是一種美麗的夜行性昆蟲,展翅40-50mm,頭部及前胸背板橙黃色具數枚大小不一的圓斑,觸角絲狀黑色,前翅前緣中央有2枚一長一短的白色縱紋斑,翅膀後段有6條長短不一的平行條紋形成帶狀,外緣尚有3枚白色小斑點排列。
粉蝶燈蛾主要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如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粉蝶燈蛾幼蟲頭部紅色,體背中央白色,側身具黑色毛叢,以菊科的昭和草、紅鳳菜植物寄主。
粉蝶燈蛾通常在夜間飛行,並會被燈光吸引。牠們的繁殖季節取決於地區和氣候,但大多數情況下在夏季或秋季為主。
鬼臉天蛾是一種具有特殊外觀的昆蟲,翅膀呈灰色或棕色,上面有黑色斑點,而且斑點狀似鬼臉,因此得名。鬼臉天蛾的身體長約2至3厘米。
鬼臉天蛾主要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森林中,如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牠們的幼蟲則以樹葉為食,體側有斜向的斑紋,並在樹枝上構造蛹。
鬼臉天蛾主要在晚上活動,通常在燈光下會更容易被人們發現。牠們的繁殖季節取決於地區和氣候,但大多數情況下在夏季或秋季為主。
鬼臉天蛾以其獨特的外觀而聞名於世,牠們的翅膀上的鬼臉圖案很有趣。但在一些地區,牠們的幼蟲會對森林造成一定的破壞,因此有時需要進行控制。
展翅18mm,前後翅灰褐色或黃褐色,翅面有3條橫帶,第一列橫帶近翅基不明顯,第2列橫帶白色,從後緣出至中央分叉,第3列橫帶從前緣出至中央轉成3枚小斑點。幼蟲是翠綠色,尾部有一對尾足,受到驚嚇會往後退躲藏。甜菜白帶野螟蛾為雜食性。常見栽培農作物莧科莧菜及藜科菠菜、紅藜與甜菜等皆為其寄主植物。這種蛾普遍分布在低海拔山區,最高可到1800公尺,白天常飛在草叢裡,停棲時喜歡躲在葉子背面。
雄蛾有翅膀,灰褐色帶黑線,而雌蛾沒有翅膀,會在繭上產卵。幼蟲初期會聚集在一起,長大後會分散找食物,身上有四叢黃色毛毛,旁邊還有白色和黑色的毛。幼蟲以多種果樹、蔬菜、野牡丹、仙丹、向日葵、柑橘、山黃麻等數百種植物寄主。這種蛾常見於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區,一年可以發生8-9代,繁殖力強。成蟲晚上會飛向燈光,但白天比較少看到。
金花蟲是一種甲蟲,也是台灣常見的昆蟲之一。金花蟲成蟲的特徵是身體呈半球形,有金色的斑點,因此得名。另外,金花蟲的幼蟲則是呈白色,身上有黑色的斑點,可以在土壤中尋找有無金花蟲的幼蟲。金花蟲的幼蟲以植物的根部為食。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黃守瓜是一種鞘翅目葉甲科害蟲,食性廣泛,成蟲、幼蟲都能危害作物,可危害19科69種植物。黃守瓜成蟲的前胸背板及前腳橙黃色,中後腳黑色。幼蟲則是呈現淺綠色,身體上有許多黑點。黃守瓜的食物包括瓜類作物的嫩葉與花朵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影片《昆蟲捉迷藏》森林中饒勇善戰的鐵甲武士【鉗子蟲:鍬形蟲】
扁鍬形蟲是一種昆蟲,有著獨特的外形和生活習性。成蟲身體呈黑色,長約2-3公分,幼蟲身體呈白色,長約1-2公分。扁鍬形蟲的幼蟲以樹根為食,成蟲則以花粉和樹液為食。扁鍬形蟲容易在樹林附近出現,尤其是在有柳樹、桑樹、苦楝樹等植物的地方 。
2024年5月校園發現公扁鍬1隻
體長25-29 mm,身軀扁,體色藍黑色具強烈金屬光澤。頭前緣呈V形深裂。前胸背板兩側有皺褶狀刻紋,後緣中央向後突出;翅鞘光亮,表面密布刻紋。雌雄外觀相近。外觀獨特極易與其他臺灣金龜區分。
2003年首次在嘉義發現,2005年記錄為新入侵外來種,以極快的速度蔓延,目前臺灣西半部各地皆有紀錄,以中、南部低海拔山區或海邊地區較多,局部地區普遍。
2023年花圃發現一群雞母蟲
(金龜子科) 白點花金龜是一個屬, 台灣原生種 ,還有幾種是台灣特有種喔,體長 19 23 mm ,具金屬光澤有東方白點 藍豔白點 綠艷白點 紫艷白點 … 等多種, 翅鞘上佈滿大小不等的白色斑點及凹陷,後腳脛節末端有 2 根尖刺 。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常見集體棲息樹幹吸食樹液,也喜愛花蜜及腐果,晝行。
2024年頂樓菜園發現一群雞母蟲
(駝金龜科) 厚緣駝金龜屬於鞘翅目的駝金龜科,這類昆蟲過去曾被認為是金龜科的一部分,但因為幼蟲的足具有摩擦發聲器,且成蟲的觸角有10節,和金龜子不一樣,因此被獨立出來。駝金龜多在晚上活動,具趨光性,成蟲喜歡吃腐敗初期的屍體,對於清理自然界很有幫助。幼蟲的食物目前還不清楚。
體色為黑色,前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基部有兩塊明顯的黃色斑塊,成蟲體長為2-2.7cm,雌蟲稍小於雄蟲, 雄蟲會於夏秋季夜晚鳴叫,鳴叫聲為一連串的喞聲,大聲且宏亮;分布於平地及低、中海拔山區,棲息於草地、農田等環境,可於夜晚路燈附近看見趨光個體。早期民俗娛樂「鬥蟋蟀」即是使用此物種好鬥的本性;水族店通常販售蟋蟀做為大型魚及爬蟲類的飼料。
參考資料:台灣生命大百科
烏頭眉紋蟋蟀是一種中大型種類,體長約2-2.8cm,體色黑褐。最大的特徵是複眼中間有黃褐色至米白色的八字眉形斑紋。烏頭眉紋蟋蟀的幼蟲特徵是白色的卵形態,孵化後成為白色的幼蟲。 烏頭眉紋蟋蟀主要吃果皮、蔬菜、花生醬、餅乾、黑琪等食物。容易發現烏頭眉紋蟋蟀的地方包括草叢、灌木叢、樹林邊緣等地方。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高砂熊蟬是一種蟬科昆蟲,身體呈黑色,長約4-6公分,高砂熊蟬前翅基二分之一翅脈為綠色,雄蟲腹瓣橙黃色。高砂熊蟬的幼蟲以植物根部為食,成蟲則以植物汁液為食1。高砂熊蟬生活於草地、田野、園區等地方,每年6至10月左右出沒
蜻蜓的生活史以水生孵化為開端。成蟲產卵於水域,蛻皮後的幼蟲─水蠆,以水生昆蟲或小魚為食,經過數次脫皮後成長。水蠆的特徵是身體瘦長、有六條腿,以及一個具有鈍鉛色或褐色的長尾部。在進行最後一次脫皮後,幼蟲變成懸浮於水面的蛹,待幾天至幾週後,成蟲蜕殼而出。成蟲飛行能力強,主要在水域附近覓食及交配。
(蜻蜓科)體長約3.4~4.2 公分 。雄蟲複眼紅褐色,合胸深褐色,腹部紅色,第4-10節背方中央具黑斑。翅膀除翅尖外全為紅色;雌蟲外型和雄蟲相似,不易辨認。在台灣全年都看的到。
參考資料:臺北市立動物園蜻蛉目昆蟲資源調查、台灣生命大百科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無患子科植物是荔枝椿象的寄主植物,尤其是開花時,荔枝椿象都會大口吸食樹汁,因此無法順利結龍眼,是果農最討厭的害蟲。台大昆蟲系利用平腹小蜂來做生物防治,平腹小蜂會寄生在荔枝椿象的卵上,讓荔枝椿象無法順利孵化。
荔枝椿象每次產卵固定產14顆,當你在葉背發現卵的蹤跡,你可以算算看是不是14顆,如果是的話,牠很有可能就是荔枝椿象的卵囉!!
椿象科的昆蟲遇到危難時,會噴有毒汁液來保護自己,如果你遇到牠們,千萬要注意不要去驚嚇牠們。如果被噴到,請用大量清水沖洗後就醫。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紅姬緣椿象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成蟲會將卵產在欒樹樹皮或成熟蒴果中。孵化後的若蟲呈鮮紅色,群聚生活,鮮豔紅色、體型大大小小不一,好像會走路的「枸杞」。孵化後的幼蟲及成蟲會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欒樹和種子的汁液,但並不會危及樹木的生長,對其他動物更不會造成危害。
(椿象科 / 黑椿屬)體長 1.8 - 2.3cm,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從頭部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條細小的黃色縱線,頭部背面及前胸背板外緣有黃色的細邊,體背黑褐色,佈滿灰或黃色的小斑點,腹背板外露,邊緣具黑、黃的橫斑,各腳黑色,脛節中央具白色的斑紋。本屬一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台灣灤樹等多種行道樹幹上吸食樹液,保護色佳,數量多十分常見。
體長2.2 - 2.6cm,身體是褐色或黑褐色,觸角末端是黃色的。前胸背部有突起,雄蟲的後腳特別粗大,腿節內側有小突起;雌蟲的腳則正常。生活在低到中海拔的山區,寄主植物有咸豐草、昭和草、艾草和豆科等植物。常常可以看到公的、母的和幼蟲一起生活在這些植物上。牠們動作慢,不太會飛,有時被打擾時會裝死掉到地上再逃跑。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芭樂葉是棉桿竹節蟲(連結來源:台灣昆蟲館)的食草,棉桿竹節蟲也吃樟樹的葉子,摘葉子時請連同枝條一起摘下,插在水中保持新鮮,竹節蟲是夜行性的,晚上會出來覓食。
竹節蟲會有性生殖與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也就是只要一隻媽媽不用交配就可以生小寶寶了。
這種超巨大蚊子都是大蚊科,體長最大(無霸大蚊)體長可達3-3.6cm(不包含腳長)。這些外觀嚇人的巨大蚊子常因為被誤會吸食血液而被打死,其實成蟲只喝露水或水果汁液,下次看到不要再打它了。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昆蟲圖鑑(遠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331期第二版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斑眼食蚜蠅體長 10 -11 mm,體色褐色,前胸背板有4條縱向黑斑。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拔山區,外觀擬態為野蜜蜂 ,常見於路邊的大花咸豐草吸蜜。
首先是他的名字「食蚜」,就是他們會捕食危害農作物的蚜蟲,不過會吃蚜蟲的並不是成蟲,而是他們的幼蟲。食蚜蠅幼蟲長相與蒼蠅的蛆類似,與瓢蟲一樣會捕食蚜蟲,每一隻幼蟲一天可捕食120隻蚜蟲,一生可捕食1400隻,食量很大是農夫的好幫手。生活史的快速循環。幼蟲期約一周,蛹期也大概一周,於是從卵長到成蟲僅需兩周左右,成蟲四天後就可以開始產卵,而且一天就能產出二十多枚的卵,並且持續生產二十多天,這樣快速且大量的繁殖使得食蚜蠅具有相當厲害的生物防治價值,因此食蚜蠅的幼蟲在多個國家已經作為生物防治的昆蟲。
大部分人對於能夠幫助授粉的昆蟲想到的可能是蜂和蝶,然而食蚜蠅的成蟲也是一群喜歡訪花、食性廣泛、效率極佳的授粉昆蟲,可以幫助農作物的授粉,相當值得人類的接納、共存及利用。
文摘自蟲蟲先生的科學教室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肉蠅是一種常見的家蠅,體色灰色,前胸背板有3條黑色的縱帶斑紋,,腹部黑斑呈方塊格子狀。
肉蠅通常生活在有機物質和廚餘堆積的地方,如垃圾箱、下水道、屠宰場等,牠們的幼蟲則會孵化在腐肉或動物糞便中。肉蠅以腐肉、糞便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肉蠅在春夏季節出現,通常在室內或室外出現。牠們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尤其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更為嚴重。肉蠅也是病媒蚊子,傳播疾病的能力非常強,因此需注意防治。
連結來源:嘎嘎昆蟲網
長圓金蛛是一種常見的蜘蛛,廣泛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山區和平原的高草地和步道旁的灌叢間。牠們的腹部背面交錯著黃、黑、白三色橫線,當牠們停在網上時,每兩隻腳一併,看起來像只有四隻腳。長圓金蛛的腹部呈長卵形,有十三條密集的波浪狀黑條紋。牠們織的網子非常特別,有一個白色的「X」形隱帶,可以讓鳥類在飛行中避開,避免撞上蜘蛛網。同時,這條隱帶對昆蟲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像英文字母一樣,吸引昆蟲飛向網子,成為長圓金蛛的食物。長圓金蛛通常待在「X」的中間,靜靜等待獵物上門,展示出牠們的狩獵技巧和生態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