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興 校長(1973年8月—1980年7月)
黃中興 校長(1973年8月—1980年7月)
一、 改制國中‧分為兩校
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採原有初級中學納入國教育改為國民中學。改制前,民國五十四年,士林初級中學在校長邵夢蘭極力奔走下,奉准試辦高中,改制時,高中己試辦三年,在省(市)辦高中,縣(市)辦國中的原則下,高中劃出獨立,成立士林高級中學(後改名中正高級中學),皆由台北市教育局管理,派邵夢蘭女士擔任校長,但在高中校舍未建之前,仍使用國中校舍。士林國民中學則由陽明山管理局管理,報准台北市政府派邵夢蘭女士擔任校長,當時兩校雖各自獨立,但校長同為一人,且共用校合設備,實質上與單一學校沒有多大差異。
二、 校長雙包、無情打擊
民國六十年七月陽明山管理局突然免除邵校長士林國中校長職務,另派徐駿德先生擔任校長,邵校長不甘心,拒不移交,陽明山管理局派人陪同徐校長強制接收,於是抗爭擴大,狂風暴雨一波接一波無情打擊,學校陷入震盪不安之中,邵校長緊抓陽明山管理局免職令,沒有報准台北市政府的缺失,有恃無恐長期抗爭。徐校長在校任職二年,邵校長始終都沒有辦理移交。
士林國中在改制前是士林地區唯一的公立中學,雖不是名校,仍保有一定的水準,但增辦高中部後在發展高中的迷思下,國中可用資源相對較為貧乏。長期累積之下,學校體質已有衰退的跡象,再受校長雙包無情打擊,敗象便出來了,其中最明顯而直接的後果,便是當六十一年高中聯考慘敗。
三、 聯考慘敗、四面楚歌
六十一年北市高中聯考,男生前三志願共考取一人(師大附中),女生前三志願只考取二人(北一女一人,景美一人),全部總考取五十餘人,成績公布很多家長大感失望,因此不少比較關心子弟教育的家長,紛紛遷移戶籍,將子弟轉到其他學校就讀。學校感受壓力,深知問題嚴重,也知積極想法補救。因此將三年級輔導課,國文、英語等從原任課教師身上抽出來,另外請校外教師擔任授課,此舉不僅表示對本校教師失去信心,也表示對自己原先的安排計劃沒有信心,於是引起教師的質疑,失去向心力,校內外各方信心盡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邵校長堅不辦移交,逞一時快意,將自己十多年努力所建立的基業幾乎完全摧毀,所為何來?陽明山管理局不尊重體制,台北市府予以警告,袖手旁觀,坐令陽明山管理局進退無路,打成死結,讓二千多位學生及學校深受傷害,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不知當時市府有關長官於心何忍?
四、 撥開黑雲、一線生機
我到士林國中時,邵校長也未移交給我,我考慮到校長移交案學校已深受傷害,我必須立即將案子結束掉,先平靜下來,學校才有生機。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擱置,不了了之,畢竟此事發生己經兩年,社會大眾都已淡忘了,我對此事絕口不提,果然順利解決,學校不再受到無謂干擾。
直到六十四年二月,中正高中新校舍完工遷離士林國中時,邵校長才將其經管設備器材,如顯微鏡、投影機、英打機、高倍望遠鏡等等,一項一項點交給我,並給我一份清冊,算是有了交待。
另外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就是安定人事,讓大家安心工作,為儘快穩定下來,我決定原有人員全部留任,除教務主任職務外,所有人員的職務與工作都沒有變動,其實教務主任人很好,待人誠懇心平氣和,也會配合校長的要求把事做好,雖然過去在教務上有些缺失,但責任不在他,我無法留任他,確實有些可惜。五、 提振精神、迎向陽光
六十二年七月十七日我到士林國中接任,暑期學藝活動已經開始上課,第二天我一早到學校,看學生上學活動及上課情況,發現有些學生來校不穿制服,不背書包,沒有早讀,早上教室見不到教師,也沒有集合升旗,頗似沒有上軌道的補習班,完全不像正規學校的樣子。我觀察了兩個早上都是如此,於是我立即請訓導主任蔡四山先生來商議:
暑期學藝活動是正式上課,不是補習,要以正式上課的方式來辦理。
學生來校要穿制服、背書包。
早上七點半學生要到校早讀。
安排導師早讀到教室指導學生,由學藝活動另外發給導師費。
要集合升旗。
放學時集合學生,將以上各項宣布於明天開始實施,提起精神,抬起頭來,迎向陽光,才能看到光明的前景。
我第一天到校巡堂時,發現有一班數學老師沒有來上課,追查結果發現這位老師平常不教數學,為了領取暑期上課鐘點費,將數學課分配給他,完全忽視教師專業及學生權益。學校是為了學生學習的需要而設立,追求學生學習的最大績效才是學校的核心工作,所有學校人員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而設置,不能反客為主。
我請教務主任商討學藝活動上課內容,決定上課結束時舉行編班考試,確定考試科目與範圍,請各科教師幫助學生複習,於是暑期學藝活動,上課有具體內容及目標,增強了上課的活力。
五、教學生並重、成績斐然
教師的教與學生自己的學同樣重要,學生不懂不會,老師當然要教,但老師教了以後,學生要自己去學、去讀才能懂,才能學會。許多人只注意到老師的教,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學,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老師教的不夠,再送去補習請老師教,結果只有老師教的時間,沒有學生自己學的時間,成績反而退步。
我在士林國中老師教的方面,盡力充實教學設備,注意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尤其重視教材,由各科任課老師分工合作共編補充教材,免費印發給學生,因為只有教師最了解自己學生的程度,學生的需要,所編的教材最適合。逐年修正補充,士林國中有一套完整的自編補充教材,可能也是一大特色。
在學生學的方面,力勸學生要自己讀書,要有自己的讀書時間,每天晚上在家讀三小時,把白天老師所教的讀到懂讀到會,並作完作業,不可以有太多的補習,占去自己讀書的時間,我同時推動學校教師不招收學生補習。
每天早上學生到校唯一的工作就是不說話,不出聲進入教室安靜看書,早讀時間整個校園都靜悄悄的籠罩在一股濃濃的書氛圍中,即使不想看書的學生,進入教室也會拿出課本翻一翻,自然激發讀書的意願,漸漸養成自己看書的習慣。
教師認真的教,學生勤奮的學,相輔相成,果然效果甚佳,當年(63年)參加北市高中聯考考取人數倍增,高達120多人,次年再增加到180多人,六十六年以後每年都高達200多人,我離開士林國中前後,每年考取第一志願(建中、北一女)人數都在百人上下,可說成績斐然,成果豐碩。
六、德智兼顧、花開滿園
許多人罵升學主義,國中畢業如果不升學,怎能成為教師、教授?怎能成為記者、編輯?怎能成為專業人員?怎會寫文章痛罵升學立義?升學是好事,學生有這種能力!有這種意願!學校應該幫助他獲得成功,這是學校該作的工作,但別忘了升學以外,還有全人教育,升學考試的學科以外,還有其他學科,學業成績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不在於語言文學的論說,而在實踐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在童軍體育等活動中,由遊戲規則的遵行與實踐,日
漸養成守法守己的行為習慣。在群體活動的互動中體驗互助合作,犧牲奉獻等等的美德,這些才是教育的精髓。
我在士林國中最引以為榮的一件事,就是學生品德優良。士林警察分局有位刑警的孩子要轉學入校,因家住新店,我告知路途太遠,來回路上浪費時間,不太適合。他告訴我孩子要轉到士林國中,不是到升學率好,而是他在刑事組工作,看到很多學校都有些犯案的學生,只有士林國中完全沒有,所以他的孩子要轉入士林國中。
當時很多家長遷移戶籍,把子弟轉入士林國中就讀,以致學生人數爆滿無法容納,成為學生人數額滿的學校,停止招收轉學生。
學生品學皆優,花開滿園,帶來教室嚴重不足,經過三年的爭取與協商,確定了教室增改建計劃,將原有二層樓的教室,全部拆除解,改建五樓,解決教室不足的難題,同時使校舍建築變得整齊美觀。
七、犧牲奉獻、快樂收穫
一所學校的進步與成功,是為校全體師生共同的努力,全校教職員工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犧牲奉獻、無怨無悔的努力最為重要。俞春岑老師父兼母職(妻子生病,育有三子女),郭秀貞老師母兼父職(夫出國留學,育有三子女),都克服
萬難,每天早上七點半到校指導學生早讀;李慶雄組長家居松山,每天早上坐第一班公車在七點以前到校,晚上點還在學校,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蔡四山主任夜晚經常上街巡查,遇到遊蕩的學生載回學校勸導,再送回家交給家長。很多
老師合作編寫補充教材,挑燈夜戰,犧牲睡眠。
油印室工友崔家禎先生負責兩部製版機、兩部油印機,常常忙到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像這類犧牲奉獻、無怨無悔,只想把工作做好,逾時加班額外工作,從來不爭加班費或特別待遇的人甚多,無法一一列舉。
許多老師每天放學後留下學生一起讀書或作課業指導。陳春池老師留下一些學生一起讀書,余秀鳳老師留下一些學生作課業指導,余老師告訴我,看到學生進步,就心滿意足了,又何必另有所求呢?從工作的完成中得到滿足,從看到學
生進步中感到欣慰,這種從工作本身的成功感到滿足和欣慰,也許就是享受犧牲奉獻的槳趣吧!
八、 展望與祝福
士林國中有活潑可愛、勤勉努力的學生,有關心子弟教育,願意與學校配合的家長,有心甘情願,犧牲奉獻的教師,有光輝燦爛的歷史,在六十年穩健的基礎上必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創造新的佳績,欣逢六十週年校慶,謹以此文恭
祝校運昌隆,佳績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