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kiw 螺貝   

大海的禮物,成功的海味餐桌

「上帝賜予我們的冰箱。」沿著海岸從臺東一路向北,臨海而生的阿美族人,與海洋共生出豐富的知識體系與生活模式。餐桌上一盤盤的cekiw,是阿美族人最日常的滋味,住在小港部落的akiyok tanising不僅僅是尋找cekiw的高手,更能將這些從海裡找來的鮮甜,料理成一盤一盤愛不釋手的醍醐味。

文/邱建維    攝影/鄭亦婷

*本文出現之母語皆為馬蘭阿美語(小港部落、麒麟部落),並沿用受訪者慣用字詞。

上天恩賜的禮物,潮間帶上的美味

臺11線,沿著海線一路北開,除了湛藍的海景以外,在沿岸的潮間帶上,有一群婦女穿梭在礁岩與浪花之間,在每一次縫隙中反覆的彎腰與屈伸。micekiw,是阿美族人在潮間帶撿拾貝類的一種行動,豐富的螺貝文化在不同部落也發展出不同稱呼,不變的則是那份美味。來自麒麟部落的akiyok tanising蘇鳳玉,結婚後來到小港部落,她指著遠方的海洋說著:「海洋,就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冰箱;cekiw,就是藏在裡面的禮物。」

各種cekiw的煮法各異,fafako以冷水下鍋烹煮。

cekiw的撿拾與烹煮,每一種都有他獨門的技術

談起micekiw,akiyok說起以前媽媽常常帶著她到海邊,一起去撿拾貝類,那時候會有一群婦女一起來到潮間帶,年幼的她總是坐在岸邊觀望,坐著望著也就慢慢長大。akiyok的micekiw經驗與技巧,是出外工作返鄉後,跟著部落婦女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才學會。採集cekiw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凹凸不平的礁石上行走,每一步都需要格外留意。部落裡,每個婦女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也有一些禁忌不去的地方。例如:基翬到芝田的海邊,就有危險水流的地方;都歷則有一處明確公告不可以前往的沿岸。

akiyok小小的廚房,卻料理出許多海洋的滋味。

豐富的潮間帶,cekiw的海洋智慧

認識cekiw以前,進入海洋使用的工具是基礎的一門課。akiyok說micekiw的工具很輕便,一根hapelac(採集鑽)以及一個裝cekiw的網袋(小港部落稱kalihic,麒麟部落則稱為kalimoc)就可以下海,其中hapelac的兩端一邊是扁平狀,用來挑起吸附在礁岩上的螺貝,另一端則是鉤狀,要勾出躲在石縫中的螺貝。當然,頭燈更是夜間下海,海女們不可或缺的裝備。

看似差不多的cekiw,每一種都有獨有的稱呼,在不同區域的唸法各有差異,烹煮與捉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以akiyok的餐桌來說,常出現的有fafako(臺灣蠑螺)、pitian(蜑螺)、sakadongay(車輪笠螺)、alipit(星笠螺)與sampilaw(三角螺)等。漲退潮時喜歡躲在沙子與石頭下,在退潮前開始遊走的fafako與sakadongay,這時便是抓捕牠們的最好時間,而fafako又因為光照時明顯,因而有月光螺的美稱。pitian則是最好發現與採集的,棲息在沿岸礁石中積水處的四周,雨天時可以大量發現牠們的蹤跡,透過殼可以分為吃起來比較甜的大理石花紋,以及吃起來比較苦的黑色花紋。alipit則在有海水的時候,喜歡在光滑的石頭上移動,退潮時喜歡躲在石縫之中。最後sampilaw的身上有天然的海草作掩護,akiyok笑著說因為sampilaw移動非常非常的慢,所以都長滿海草。

餐桌上,akiyok俐落地將lilit(針)刺入cekiw水嫩的內部,一個手勁向後,輕輕地拉出躲藏的美味。以醬油、生薑、辣椒、米酒與蒜頭,將cekiw醃漬,就是一盤盤欲罷不能,好保存又美味的料理。除了cekiw,也能看見許多潮間帶採集常見的料理,包含kalang(螃蟹)與linalin(海菜的一種)。至於這些美味,只能在餐桌上一同來品嘗。

「micekiw,早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

與cekiw一起上桌的,還有同樣來自潮間帶的lin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