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東

玩轉時空的焚風老街

文/改寫自「大武鄉社區報」 圖/臺東縣大武鄉大武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本班車由高雄開往臺東,全長是198.1公里,行駛的時間大約需要五個小時,中途會在楓港站和大武站各休息十分鐘。」當車掌小姐的廣播響起,多少探親拜訪與奔波闖蕩的故事就要隨著金馬號展開。

1960年代前後期是「大武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時期,老街上的大武站聚集了來往的人潮,有常駐林班地伐木工人,從事魚苗買賣的商人於此流動交會,大武站讓老街匯聚成商圈,開啟了大武街的繁華年代。

以大武溪為界,溪流的北端是今日較為熱絡的街區,老一輩大武人稱為「過橋(kuè-kiô,臺語)」,而南端的「大武街(Tuā-bú-ke,臺語)」則是過去繁華的老街區。公路局大武站也曾座落於此,承接著往返島嶼東西兩端旅人對於家鄉與遠方的期盼之心。過往車站旁的小吃飄香,牽引著候車座位上等車旅客的味蕾。

在農工商交錯的熱鬧大街上,放映二、三輪電影與上演布袋戲、歌仔戲的大武戲院應運而生,是當時全臺東縣三十二家戲院中最南端的娛樂中心。當年可容納千人的老戲院,也隨著林業沒落與鐵路開通而歸於寧靜。

大街上除了提供日常娛樂的戲院與迎接旅客的旅社,專職販賣文具的「恩光書局」更早在1966年左右開業,據經營者據張恩光先生所述,當時全大武鄉僅有這一家文具行,供應全鄉公家機關到私人經營與日常的文具所需。

早在日人之前,主祀土地公的大武福安宮便是當時漢人在此開墾的信仰中心,經歷過往「寺廟整理運動」的歷史,在日人離去之後再次回復昔日風華,沿街進香的熱鬧景象仍深烙在老大武人心中,如今回歸平淡的老街上,廟前仍是村民們聚集談天的地方。

昔日的大武老街,揉和了不同族群的百種生活樣態,有常民信仰的熱鬧光景,也有國家節慶「光復節」的盛大場面,有大武人兒時在國小的種種回憶片段,甚至有過往「路跑」及單車比賽的揮汗鏡頭。過往繁華終將落盡,留下在這條平靜老街上更濃郁深遂的光陰故事。

更多大武老照片與故事刊載於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建置之「大武鄉社區報」

111年臺東縣社區營造點徵選補助計畫|尋味老街玩轉大武

提案單位|臺東縣大武鄉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了解更多|「大武鄉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