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棟|打開一座社區,走進一本植物圖鑑

受訪者/臺東市新生社區發展協會 楊文棟、羅春芳

文/王巧惠 圖/沈逸欣

燦紅的九重葛,明黃的軟枝黃蟬,冠滿心形的菩提樹,手掌與心同存的構樹,形色各異的植物無聲爭豔,原本歲月靜好的住宅區,被楊文棟走成一座妙趣橫生的冒險樂園。

空軍服役十年,隨著勤務調動四處移徙的楊文棟,退伍後重返故鄉臺東,重拾熱愛的藝術創作,不僅自己開設畫室,也擔任無盡雅集畫會總幹事,並在太麻里鄉新興國小、成功鎮信義國小任職藝文深耕教師。高中就讀美術班、大學念藝術與設計,回望過去所學,文棟幾乎都以繪畫為主要媒材,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他,從生活周遭取材,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

從小在臺東長大的文棟,退伍後回到自己的家鄉耕耘,並擔任新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在教學上嘗試不同的工藝形式,以燒杉板工法製作門牌,兼顧創意和實用性,或用柚子皮製作香塔,展現季節的風物詩;帶領畫會跳脫常規的畫展模式,到育幼院彩繪牆面,以藝術為公益活動增色。「文棟有藝術氣息、有想法,是一塊玉,把他磨一磨,將來在東一定會找到屬於他的位置。」新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春芳是將文棟帶進社造領域的伯樂,由於過去社區活動較少,羅理事長主動走進文棟的畫室聽取年輕世代的想法,對於將藝術帶進社區產生更具體的願景,便積極延攬他加入協會擔任總幹事。

新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春芳(右)與總幹事楊文棟(左)

「藝術是自己想完成一項作品,社區則有想像藍圖,可以一邊做一邊讓民眾發揮創造力。」有感於都會型社區缺乏明顯特色,思索定位之際,文棟憶起自幼熱衷的生態導覽活動,加上近年關注的環保議題,從一花一木出發,挖掘隱於地方的寶藏,以自學的植物知識和手作技能,為地方拓墾新路線。

社區居民參與完街區植物的導覽,一同進行繪畫創作。

當路樹成為主角,茄苳樹、臺灣欒樹、小葉欖仁⋯⋯自失焦的日常風景中浮現。「菩提樹的秘密」結合自然觀察與地方文史解說,文棟帶領參加者尋訪街角的樹種,走過消失的電影院、果菜市場舊址,長輩津津樂道的往事並不如煙,為新世代深描地方的輪廓。

家具常用的桃花心木、可以敲製成樹皮布的構樹、葉脈如蕾絲般細緻的毛柿,殘枝落葉都被文棟納入素材寶庫,在手作體驗中化為葉脈書籤、樹皮燈、手抄紙。即使前置作業相對增多,他仍樂此不疲地蒐集、加工,只為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質感,以及與這片土地的親密連結。

熟知植物用途與故事的文棟,帶領大家發現日常中的驚喜。

眼見放學後孩子穿著校服就到公園練習投籃,文棟笑稱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彷彿整座社區的時光在此休眠。仁七公園是附近居民的日常休憩場所,除了三三兩兩散步或乘涼的人們,週一到週五的晚上,總有百餘名的婆婆媽媽自街頭巷尾湧入這裡跳起社交舞。熱絡的不只有肢體,還有口耳相傳的感染力,文棟發現公園行銷的潛力,將這裡化作「社區植栽小據點」的核心,成為居民創作的展示空間。風格各異的小花牌挺立,紋理分明的樹皮燈高懸,靈感與材料自社區各個角落蔓衍,城市綠洲於焉而生。

居民製作的小花牌矗立於仁七公園,陪伴著運動與談天的居民。

家門口、庭院裡、陽上,處處可見精心養護的盆栽,他們在街巷間漫步,觀察植物的各種樣態,聽聞屋主的園藝分享。所見所感由參加者的想像變成大版面的油漆創作,妝點仁七公園的花圃,大家呼朋引伴前往欣賞,活絡了地方空間和人際關係,具現社區「新生」、「再生」的意象。

文棟教導居民敲打構樹皮並製作燈飾,為社區增添光彩。

除以公園改造蔚為話題,文棟積極號召年輕世代的加入。他經營協會臉書、LINE群組,即時推播地方大小事,更從親子族群切入,散播社區參與的種子。網路資訊擴延社區之外,協會舉辦的活動場場秒殺,在場地允許的範圍內也開放外部人士報名。他以面向大眾的活動規劃向外伸展枝枒,讓更多人看見這裡萌發的新意。

樹皮燈每晚準時點亮社區。

「新生社區其實是一個很完整的社區,裡面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人口組成主要為閩客漢人及馬蘭部落阿美族人,文棟深知地方上臥虎藏龍,有玩石頭、玩木頭的創作者,也有擅烹飪的媽媽、愛種花的阿嬤。在為這裡創造新地景之後,他也希望串連地方居民,綻放多元的人文風景。「做社造一開始沒有特別想法,做的時候想法越來越多,會想打造富有自己特色的社區。」文棟回望他所根植的故土,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有機性,借助本身的藝術專長和協會的力量,悉心培植社區茁長出屬於自己的樣態。

【 造 路 工 具 】工 具 袋

文棟的車上總是備有一個工具袋,裡面裝著附有各式鑽頭、起子頭的電鑽,以及剪刀、美工刀、防護手套等常備工具。他為支撐樹皮燈內部的飲料空杯鑽孔拉線,為製作小花立牌的木板裁邊加固,無論是藝術課程或是社區活動,這袋工具都能隨時出動,跟著文棟南來北往,如同一只行動百寶袋,為他滿腦子的創意與熱情應援。

111年臺東縣社區營造點徵選補助計畫|綠色新生活永續計畫

提案單位|臺東市新生社區發展協會

了解更多|「臺東市新生社區發展協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