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社造 > 社造點行動
社造點行動|2022年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2023年

造一條路ZOOM INTO THE ROAD—2022年臺東社造成果特輯

關於臺東11個社區的「造路」成果,這條路上有你有我,有汗水也有淚水,有太平洋的海水也有中央山脈的露水。歡迎走向真實世界一探究竟,也邀請你一起打造心之所向的那條路。

更多詳細故事請參閱《Zoom in Taitung vol.3》

第四屆設計師游牧計畫—品牌革新打造全臺最解憂小鎮
青築設計顧問工作室

以「一村一設計師」的理念結合「公民參與」和「社區設計」手法,與居民共同討論挖掘地方文化底蘊,讓老文化創造新美學生命。駐村於正興村的胡芝瑀製作供村民上山時可用的採集背帶;林廣秦替多良農業規劃品牌視覺及包裝設計;莊淳喻利用插畫記錄香蘭村部落點滴及故事;黃軒筠與大王村日昇媽媽團隊合作透過歌譜學習族語;陳施澄設計出互動裝置,讓金崙村民可以透過此裝置發表想法促進交流。設計師們透過文化、觀光與農業等不同層面議題,不僅喚起居民對社區的意識感,更促進太麻里朝「全臺最解憂小鎮」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 〈當我們翻轉「設計」,一條社區與設計師共創的路〉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語言中夾雜許多歷史記憶,甚至身分認同。自開始有遷徙現象後,部落的居民搬到都市,離開原生環境,連帶著語言也一併消失,本計畫藉由影像拍攝來傳承原住民族語,同時建立南迴文化資產的資源多樣性、文化故事性與部落歷史永續性。

紀錄片培力工作坊邀請影像紀錄領域中知名講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心法與技法、如何使用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拍攝與記錄中生活中的故事、腳本撰寫拍攝流程規劃等,培育學員們影像紀錄、拍攝技巧及實作等技能,觀察發生在社區的大小事,將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記載下來,除了文化的保存之外,更讓語言被保存與流傳。並藉由「南迴部落影展」成果發表會,來衡量學員在訓練課程結束後,對於課程理解的程度,評量受訓學員學習專業知識及技能提升的程度,來強化自我信心,為日後投入文化傳承而有良好準備。

《遠路遠》朱正勇、李啟芳、李偉明製作(32min):土坂居民翻山越嶺到屏東古樓尋根的紀錄。

《女兒的一天》吳亞璇製作(6min):媽媽拍攝女兒的一天,紀錄土坂美麗的環境、親子互動,以及孩童在學校學習族語歌謠的日常生活。

《taqeta》張淑媚製作(5min)拍攝阿姨為孩子製作小米粽的過程

《cinavu》黃展聞製作(5min)呈現南迴協會的捌個零社會企業搭建傳統工寮,呈現排灣族文化的紀錄短片。

《獵人的腳步》  朱正勇製作(11min):拍攝者呈現生日當天與部落獵人前往舊居地路程中,學習到的傳統獵人文化與傳統地名知識。

延伸閱讀〈遠路遠,記憶中那條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尋味老街玩轉大武
臺東縣大武鄉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以「味」為核心,並延續去年「尋味」計畫,開發「玩味」的《大武老街-實境解謎》,讓在地居民或觀光客,都能在短時間內,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去認識在地文化與歷史背景。除此之外也藉由研發製作「食味」的《武賀呷餐盒》,以大武的「武」結合在地五族群:原住民、外省人、本省人、客家人、新住民的特色小吃作為餐盒內的菜單,食材原料以在地為主,並邀請業界講師教導製作,讓食的文化不僅互相交流,還變得有趣好玩。以社區實境解謎及族群文化餐飲,一步步找回和共創出更多的老街味道,讓味道不再只是回味,而是能夠保存下來。

延伸閱讀〈看吹焚風的路〉

我的傳家寶三部曲—我們的都蘭
社團法人臺東縣東河鄉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

結合「都蘭二手免費市集」,推動以手工藝進行長者關懷和社區擾動的「Puput步步學堂」課程(Puput是阿美語,包羅萬象之意)、將國際英文媒材譯成中文,培養居民永續生活的國際觀的「Puput步步學堂」、串聯阿度蘭課輔班及都興教會的戲劇品格營,進行培養公民素養的「品格教育課程」。在富有環保意義的社區平臺,進行代間與社群的交流和連結,宣導環保意識與綠色生活,培養國際觀,推廣永續的社區發展與經濟活動。

延伸閱讀〈在百花齊放的都蘭,開出一條文化融合的路〉

「織」與「染」的工藝之旅
臺灣原夢瑪巴琉協會

結合工藝產業與地方產業,並透過環境資源調查與「印染植物體驗創新應用工作坊」,討論開發一套「織」與「染」的工藝之旅遊程,除了傳承阿美族勾織、植物移印染的工藝技法,也結合部落既有人才及產業:植物採集和海邊潮間帶的達人、料理風味餐的職人、家庭民宿及創業青年,達成循環經濟和團結經濟,與部落共存共榮。除此之外也將相關調查成果,設計並印刷成明信片,進行在地文化推廣。

延伸閱讀〈成為部落婦女,織一條海岸線的工藝之路〉

臺東元宇宙
臺東縣臺東市順天宮

結合企業界(第二部門)及學界資源,辦理「歡樂一夏」夏令營,帶領社區學童快樂學電腦程式語言,透過Minecraft建構社區存在的歷史建築空間可應用的想像,讓小朋友親近歷史建築現場,透過網路媒介開啟視野邁向科技的新世界,並帶動在地知識的文化學習,讓廟宇不只是陣頭、祭祀,還有更多可能與想像來貼近生活。 

延伸閱讀〈看元宇宙的路〉

東河部落影像修復保存計畫

住海邊工作室

東河部落有一批1960年、1970年間,由電視公司拍攝再轉而兜售給部落族人的豐年祭錄影帶,在部落族人觀看影像時,指認出首至今已經沒有被繼續傳唱的部落祭歌。

本計畫透過向部落族人詢問、蒐集東河部落豐年祭影像錄影帶,而後進行錄影帶修復,並轉成數檔調查、紀錄、保存流失的豐年祭祭儀內容與歌曲。召集部落青年共同學習失傳歌曲,豐年祭會場上以身體經驗重新演繹這些消失的歌曲。透過豐年祭的傳唱,開啟部落族人對錄影帶修復議題的討論,更主動表示要提供錄影帶。不僅如此,也提升許多青年族人傳唱的意願,主動向年齡階層提議繼續尋找老歌或失落歌曲,在明年的豐年祭上會場持續被傳唱。

延伸閱讀〈葉貞佑|跟著錄影帶穿越部落,唱回消逝的歌〉

alamu!卑南族的毛朋友—寵物友善地圖

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許多旅外的族人因受疫情影響,回到部落生活,除了務農或文化導覽以外,創造舞台讓族人發揮所長,在原鄉創造新商機;而因應寵物經濟的蓬勃發展,很多人會帶著寵物出遊,但常不知道哪些場域可以讓狗進入。透過製作卑南族版本的寵物友善地圖—「alamu!卑南族的毛朋友」電子圖文冊,介紹卑南族十個部落鄰近的友善寵物公共場域及所在地部落特色,並介紹卑南族各類型的寵物職人,也訪談卑南族耆老,分享卑南族愛護土地,友善動物的生命觀,書中更加入與狗貓相關的族語單字或趣味的用語,做為文化分享,讓這本插畫圖冊,成為前來卑南族部落遊玩的毛孩家長的入手工具書。

延伸閱讀〈看汪星人的路〉

綠色新生活永續計畫
臺東縣臺東市新生社區發展協會

藉由「社區植栽公園小據點」與「社區菩提樹的秘密」課程,帶領社區民眾徒步實地探訪社區,述說社區菩提樹的歷史故事,觀察平常未注意的社區細節,也邀請住戶解說自己的花園擺設。再透過沿路收集菩提樹及各路樹的樹葉,製作葉脈書籤,使居民更了解社區的人文歷史。經過討論,以「仁七街公園」作為社區植栽微改造的起點,營造社區小據點,推廣綠色生活。

延伸閱讀〈楊文棟|打開一座社區,走進一本植物圖鑑〉

往返於山海之間攝影圖文書製作
臺東縣卑南鄉下賓朗社區發展協會

以 pinaski(下賓朗)族人,同時是Morenos(永福)部落女婿的曾振強圖文攝影作品集為核心,同時也向部落族人蒐集老照片,編輯製成手工書,並透過攝影紀錄分享會,邀請族人們以不同於過往文史調查的觀點,重聚一起,喚起對於部落的關心與意識,並嘗試創造族人參與社區事務的多樣形式。藉此凸顯當代族人在不同部落、族群、世代……「之間」的生活記憶,並具體落實「居民參與」以及「居民在其中成為主角」的計畫精神。

延伸閱讀〈用鏡頭,串起兩個家之間100公里的道路〉

臺東新女(綠)—憶情未了
臺東縣後山福利協會

透過先前產出的「植物圖卡」為教案,藉由「實踐工作坊」與「到部落串門兒」,培力新住民姐妹,能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勇敢展現自信,站在講臺上成為社區小老師,走出家門到原住民部落,藉由香草植物的舌尖文化產生碰撞,架起新住民與原住民間溝通橋樑,傳播多元文化,豐富在地民眾餐桌,在互動中增加彼此瞭解、信任及認同,建立關心社區意識,增加社區、鄰里間情感及溫度,使新住民姐妹對第二故鄉產生更強烈的歸屬及認可感。

延伸閱讀〈石寶莉|心心念念的娘家,在天津 也在臺東〉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