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巡禮

鹽水月津港歷史

清,明朝時期

◎ 明代的開墾

明天啟元年(1621),鄭芝龍據臺時,鹽水臨海,大陸移民相繼到鹽水港口定居墾 。鄭成功為反清復明,安排其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率軍隊及眷屬到鹽水墾殖(今牛墟附近),開拓鹽水港附近地區,墾地務農,漸成聚落,清朝廷此時亦在此設立「大龜肉庄」;而後更與大陸泉州、廈門等地進行貿易,一時成為興安平、鹿港並列的南臺灣水路交通要地。

代的發跡

鹽水港因處水路糧道,在雍正時期已是大市鎮;加上乾隆期間由於倒風內海為急水溪和八掌溪帶來大量砂石淤填,變成河洲浮埔,住民乃擴墾新生地,規模更見擴大;迄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鐵線橋築成後,更成南北通衢。

鹽水因有通船之便,市集漸次形成,往來諸羅與府城間,鹽水是必經之地,又是貨物轉運站,人口逐漸往鹽水聚集,而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狀似新月,使鹽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稱,也因而有「一府、二鹿 、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話流傳下來。

日治時期

◎ 日治時期的重要商港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可見此時鹽水因為交通所帶來地位是相當高


鹽水港漸趨沒落:

可惜在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的同時水路交通沒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鹽水地方人士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對鐵路的興建的意見,結果造成鐵路的興建轉往新營,鹽水也喪失了昔日的交通樞紐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


光復初期

◎ 光復初期的鹽水

鹽水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迭遭美軍轟炸,市區房屋幾乎全毀,鹽水鎮幾成癈墟。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1945年後,當時「布街」、「竹仔街」、「蕃薯纖市」,都是人潮聚集五穀雜糧交易處,鹽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販群集於鹽水,不過這樣的好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 …。

◎ 貿易的鹽水港(月津港)

因港而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雨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商船雲集,每有商船靠港,米、竹筍就透過鹽水與來自大陸的商船交換布匹、陶瓷、酒、菸草、木材 、中藥等物資,貿易的興盛與衰敗寫出了鹽水月津港的歷史過程。倒風內海淤積後,使得鹽水月津港沒落,還導致地方水患連連,瘟疫、疾病接踵而來,倒風內海故事呈現了三、四百年前繁榮及歷史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