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同學的話: 需要找回的連結
教了好幾年的書, 發現同學常有一個問題, 忘了盡量去"嘗試".
遇到困難, 學生的動作不外乎下列幾種, 問同學、問老師、找網路、放棄
嗯..... 是不是少了一項呢? 哪一項? 就是"嘗試"看看
甚麼是"嘗試",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做了就是了
"嘗試"的結果是甚麼? 當然就是失敗, 而除了失敗外呢?
這失敗的結果只能夠丟到垃圾桶嗎?
當然不, 這才是寶貝啊.
當你能夠深入去研究失敗的原因, 才能看到成功的方向
嗯, 好像很打高空的樣子, 那我們就具體一點
比方說計算題, 想破頭還是不會寫, 問了同學會老師, 會寫了之後, 並不是作業的結束, 而是應該把答案蓋起來, 從頭寫自己寫一遍(不是背答案), 如果發現卡住的地方, 這就是寶貝了, 再把答案拿出來看, 想想不會的原因是甚麼, 觀念上哪裡不清楚.
又比方寫程式, 一個問題你會處理後, 就是把作法用程式來完成而已, 先舉一個例子看看, 嘗試寫程式看看, 看看程式結果與用手算有沒有差別, 如果有錯, 那最好, 因為你就可以研究看看自己的程式邏輯哪兒不對了. 同樣地, 不是不能看別人怎麼寫, 而是最後一定要自己寫過一次, 看看是否哪裡卡住了.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很浪費時間, 我不是作業都寫完了, 幹嘛還要這樣做呢?
有沒有想過後面的作業呢? 如果沒有很確實地了解了, 後面的作業如何會做呢? 如果前面的作業都會了, 那後面作業自然就比叫得心應手了不是嗎.